讲义及杂稿

讲义及杂稿

作者:陈寅恪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2-5

评分:9.4

ISBN:978710801517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作品目录

唐诗校释备课笔记
晋南北朝史备课笔记
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备课笔记
两晋南北朝史(高等学校交流讲义)
唐史讲义
元白诗证史讲义
附:长恨歌传详略两本对照
论禅宗与三论宗之关系
韩愈与唐代小说
坊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跋
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之所感
“对对子”意义
清谈与清谈误国
五胡问题及其他
雨生落花诗评
评吴宓忏情诗
评吴宓梦觉诗
刘锺明大学毕业论文有关云南之唐诗文评语
张以诚大学毕业论文唐代宰相制度批语
李炎全学士论文李义山无题诗试释评语
某学生论文评语
关於黄萱先生的工作鉴定意见
对科学院的答覆
附录
两晋南北朝史听课笔记片段
唐代史听课笔记片段
元白诗证史第一讲听课笔记片段
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听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
· · · · · ·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精彩摘录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  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史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我、你都应该如此。我写王国维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我对胡适也骂过。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  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学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

——引自第463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