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林文月六十岁时出版的散文作品,被
誉为“从未有过的浓稠、华丽、奇诡”,代表林文月 后期散文的重大转变,很多非常著名的散文皆出于此
,包括《从温州街到温州街》《父亲》《我的舅舅》 《风之花》《红大衣》《礼拜五会》等。
文章源于作者五十多岁时、一次天明以前的梦,
十分怪异荒谬,却非常难忘,又仿佛启示良多,便将 梦境铺写成文。梦或现实的记忆,随着笔尖流动,越
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条理。作者藉此反省过往人生的 各个阶段,将岁月欢愁凝结为流动着生命光影的、美 丽不可方物的动人文字。
《作品》也是这部名作问世二十年以来,简体版 独家授权,首次出版。
台大中文系才女林文月经典代表作!被誉为“从未有过的浓稠、华丽、奇诡”!简体中文本授权、首度出版!
“礼拜五会”,当年我们大概是如此称呼,也可能称呼“星期五会”,或许根本什么称呼都未曾有过,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虽偶尔也会怀念当时种种,究竟三十年以前的往事,于诸多人事变迁之后,有许多记忆是非常淡薄模糊了,可又有一些事情颇令人不舍得忘怀。那时候,我与郭豫伦结婚不久,住在台北罗斯福路位于台大及师大中问的一条弄堂里。我们分别自那两所大学毕业,我留任母校执教,他虽是艺术系出身,却因现实生活需要而在一家私人商行工作,工作之余仍未放弃作画。我们的朋友也多数是那两所大学(当时的师范学院仍未改制为大学)出身、或仍在学的身份。友辈间我们较早成家,又无长辈同居,儿女尚未诞生,所以生活*为自由无拘束,周末,甚至平时夜晚,我们的家遂成为朋友们乐于过访的地方。三十年前的台湾,大异于今日,即如台北市,都还是相当落伍朴实的。我们居处的巷子底,疏疏落落地仍存留着十余户砖造矮屋,房屋周边有猪圈鸡笼,人与家畜和平共处着。稍远处有一片草地,三几堆附近住户的祖坟在那草丛掩翳间,也似乎是极自然调和的景象。夏季里,常见放暑假的学童在那里牧牛。牛悠然地嚼食着青青的草,厌倦了这一方,便移步至另一方。牧童往往只穿着一条短内裤,光着黝黑的上半身,在艳阳下嬉戏。再远处,便是现今三军总医院的旧舍,当时或许尚未建造,或可能正在兴工,也已不甚记得了。记忆中,那时一般人的生活都相当朴素。电视机尚未出现,可供娱乐的场所也不多,尤其像我们那一伙刚刚踏出大学之门的年轻人,看一场电影算是大事情,聊天抬杠子倒是常有的乐事。开始的时候,仿佛是不定期的,三三两两有人来我们的家聊天,一星期当中也没有选定什么特别的日子。朋友们随时高兴就来按我家的电铃,只要豫伦或我任何一人在家,便可以宾至如归地乘兴谈天说地。由于豫伦学画,我攻文学,我们的朋友也多半是所谓文艺圈的青年,不过,当时绝没有刻意成社结党的念头。那样的结合交游,大概只是学校生活的延续,乃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我们的朋友都尚未成家,有人已经找到了固定的对象,难免形影不离出双人对,但大多数还是形单影孤独来独往的。我们的客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大家可以高谈阔论、抬杠子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却又无碍友谊的场所。所谈内容都是些什么呢?已不甚记得了;只记得绝少闲话他人是非,也不太谈及政治现实诸问题。至于何以如此?于今追想,可能是受到当时整个大环境影响所致。当时的台湾社会,不仅物质方面较为匮乏,人际关系亦相当单纯;同时不可讳言的,政治思想方面的管制既严格,又缺乏充足的媒体报导及开放的言论自由,一般民众,甚至知识分子,都无法论及现实社会或政治制度等问题。相关知识的取得管道几被完全堵塞,又恐怕惹是生非遭罹困扰,因此大家对于某些话题不免显得冷漠些。冷漠?难免是有一些,但年轻人对文艺知识的追求却是十分热切的。当时大家的见解未必成熟,有些理论性的探讨,现在回想起来,也多少是浮夸武断的;然而,各执一端的激烈争辩,却纯出乎对于知识的真挚关怀。当初,朋友们或单独地,或三三两两地来访,彼此间并不一定认识,但在我家客厅相遇相谈后,自然便也相识熟稔起来。逐渐的,不记得何时起始,也忘了何人发起的提议,认为何不将那一类有趣且有意义的交谈定期举办,使同侪能有机会聚集一堂,也使得内容更形丰富,气氛愈呈热烈。分头征求意见的结果,遂选定隔周的星期五晚餐之后,有空闲者便来我们那一幢坐落于罗斯福路三段一七八巷二十一弄三号的小房子聚叙。没有任何规则,也全然不讲究形式,那样的聚叙,纯出于大家共同的兴趣与需要罢了。其所以择定周五晚间,大概是顾及多数朋友的方便吧。至于两星期会见一次,恐怕是担心太紧密的期限会形成心理上的压力而适得反效果;朋友们是否另外也考虑主人方面的方便等问题,便不得而知。其实,年轻的大家多数不甚世故多虑,而豫伦与我又都十分好客。两个人的小家庭是无拘无束的天地,我们只需当晚早些用餐,将家中所有的椅子、凳子和坐垫都搬到客厅里,再准备一大壶茶水及瓜子、花生米一类的零食供谈助就行了。来参加礼拜五清谈聚会的朋友究竟有多少人呢?仿佛每次总不免有人因事未克参与,也往往有人会临时带几位新朋友来。如今再怎么聚精会神也记不全所有的人名了;三十年以后的今天尚能清晰记忆的有:尚文彬、孙家勤、白景瑞、刘国松、白玲、杨承祖。杨树森、王贵苓、王保珍、柯维昌、翁宗策、钱家骅等十二位。……
林文月,1932年诞生于上海日租界,1945年返归故乡台湾。她精通中、日两国语言文字,身兼文学创作者、学者、翻译者三种身份。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教学之余,更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重要著作有:《交谈》、《作品》、《拟古》、《遥远》,并译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
草堂.第51卷 本书特色 有温度有质感的大唐风骨有颜面有尊严的当代诗歌由当代诗人梁平主编,高质量、高稿酬、高颜值的诗歌刊物,立足成都,面向海内外,是成都诗意的城...
千万别笑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创造性;催单;模仿鸟儿;翅膀;交通事故;父母的职业;一个坏印象;这就是我等故事。千万别笑 目录 Creative创造性Remind...
高尔基读本 内容简介 高尔基(18681936)是20世纪俄罗斯的伟大作家,也是联结传统文学和20世纪文学的桥梁。他于1892年以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
经典国学读本:李商隐诗选 内容简介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兴湿庭筠合称焉“湿李”。其诗风格秾丽繁缚,善于用典,开后世西崑体之流派。“春蚕到...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后一位“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他一生著作等身,一部较完备的...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 本书特色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由许晴主演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近期将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热播。 五十多年前,女主人公为追...
詹安泰校注
情爱金庸 本书特色 作者陈墨通过对"金学"多年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评论,将这些研究成果著作成书,《陈墨评金庸:情爱金庸》是其中的一本,书中...
《《亚太战争审判》全纪实》内容简介: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第一次以影像的形式全景式展示了同盟国在亚太地区对日本军队战争暴行
现代一女性 本书特色 艾霞的死,恋之苦恼只是一个*后的因子,她的自杀的动机与成长,却建筑在她一年来更发展了的思想与实际生活的矛盾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上,是过渡期...
当我还是少年时-德语经典文学手绘插画本 本书特色★中国德语界泰斗李逵六权威推荐!★全彩四色印刷,经典文学与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 ★著名旅德华人艺术家王小慧、中国...
一个人在阿拉斯加荒野的25年 本书特色 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许多时候,许多人都渴望自己获得一种逃离——《一个人在阿拉斯加荒野的25...
《红楼梦》与诗性智慧 本书特色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与诗性智慧》观研究,包括观念、方法论、新观点的评析等,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视野,能够把握历史...
左岸的黄河 本书特色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建社50周年之际,与博库(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走马黄河”社会文化考察活动。这项始自2000年5月的活动,于当...
内在的从容-周国平经典随笔 本书特色 在我看来,即使是出自内心需要的匆忙也并不可取。无论多么憋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应该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管辖南海诸岛百年纪实 内容简介 当今中国海疆正处于多事之秋,尤以南海为*。 本书以资料选编的方式,真实记录了南海诸岛百年历...
辛弃疾诗词赏析-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本书特色《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辛弃疾》选取宋代词人辛弃疾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性词70首。所收词以《全宋词》为底...
浮生百味 本书特色 《民国大家美文丛书:浮生百味》汇集了一些名家的散文经典,从他们优美而富于深意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大家的情怀,品读他们所生活的民国时代。具体...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 本书特色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一书中所收的这些散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面貌...
张枣译诗 本书特色 花/保罗·策兰这石头。这空中之石,被我追踪。你的眼,盲目如石头。我们曾是手,我们掏空黑暗,我们找到那个词,它将夏天魔幻出来:花。花—一个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