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化的日益提升,在像北京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为首的中国各城市,国际移民群体会日益增加,相应地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外混居社区。移民群体的适应方式问题、其经济活动的状况问题以及他们同当地居民之间各种关系的形成问题将对移居地社会形成各种挑战,与移民相关的城市社会秩序与和谐发展问题必将日显突出。本书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过去十多年来聚居在北京特别是在号称“韩国城”的望京地区韩国创业者的经济适应过程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在一个制度设置完全不同于自己以往社会的城市进行创业,移民面临着种种限制。如何认识这些限制并得以避免和突破,是移民经济行为得以展开并完成适应的关键。对移民来说,迁移后的他们并非只是在一个改变了的场所内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与工作。问题首先在于移民如何进入和体验他们目前所在的城市,尤其是在他们的行为展开过程中,城市的各项制度、规则、风俗、习惯以及人际关系是如何被他们认识并调适于其中的。通过对韩国人经济行为的展开与适应过程的初步考察,本书从如下两个角度考察韩国人经济适应的策略。**,移民社会网络适应策略。移民社会网络可以理解为一组持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新迁移者和以往的移民与原居地或迁入地基于亲属关系或友情关系所建立的种种联系,它把移民与非移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互惠的关系网,移民社会网络*基本的功能就是有利于移民进入和适应社会(包括就业与创业行为的展开)。在移民的适应过程中,移民社会网络在移民避免各种限制、成功进入移居地社会的场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黏合性适应策略。黏合性适应,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适应形态,它并非修改和置换移民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性关系网络的重要方面,而是将其与移居地社会所建立的新的社会关系及文化的某些方面增加进去的一种适应形态。在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背景下,移民为适应移居地社会而采取的行动策略对移居地城市社会及当地居民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对移民所在的城市或社会来说,随着移民各种行为的展开,无论移民还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将受到影响,各种问题也将会相应地浮出水面,移居地社会和城市中的各类行为主体在行动时将不可避免地对以上问题予以考虑。本书还将考察这些移民在适应移居地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实践方式、与移居地居民之间的共存过程以及该过程给城市各行为主体所带来的问题及对城市社会秩序的影响。
在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背景下,移民为适应移居地社会而采取的行动策略对当地社会及其居民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在一个制度设置完全不同于自己以往社会的城市进行创业,移民面临着种种限制。如何认识并突破这些限制,是移民经济行为得以展开并完成适应的关键。对移民来说,迁移后的他们并非只是在一个改变了的场所内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与工作。问题首先在于移民如何进入和体验他们目前所在的城市,尤其是在他们的适应实践中,城市的各项制度、规则、风俗、习惯以及交往关系是如何被他们认识并调适于其中的。本书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过去十多年来聚居在北京特别是在号称“韩国城”的望京地区韩国“个人事业家”的经济适应过程,考察他们在适应移居地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实践方式、与移居地居民之间的共存过程以及该过程对城市社会产生的影响。
摘要
**章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发现
(二)研究内容的确定
二、研究的思路
(一)理论框架和设想
(二)关于“移民”的提法
(三)本书的结构
三、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方法
(一)样本的选择
(二)资料的收集方法
(三)效度问题
第二章理论准备与研究的框架
一、国际移民研究的一般理论述评
(一)新古典经济均衡理论
(二)新经济移民理论
(三)双重劳动市场理论
(四)世界体系理论
二、移民适应的社会学研究
(一)同化论基础上的移民适应研究
(二)多元论基础上的移民适应研究
三、社会网研究与移民理论
(一)城市移民研究中的社会网分析
(二)移民社会网与移民的适应
第三章为什么迁移:制度和背景
一、“韩流”袭来
二、推力:韩国社会经济背景
(一)韩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韩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三)直接的政策鼓励
三、引力: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与制度环境
(一)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
(二)中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状况
(三)中国的制度环境
第四章移民社会网络的适应策略
一、移民研究中的社会网分析
(一)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网络
(二)移民社会网络
二、认识移居地社会
三、对移居地社会的应对策略
(一)既有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拓展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五章黏合性适应策略
一、“黏合性适应”的提出
二、移民社区:一种黏合性的存在方式
(一)“望京韩国城”:族群性再生
(二)黏合性的移民创业形态
三、黏合性适应的其他表现
(一)经营策略
(二)经营管理和行为方式的黏合性
第六章成与败:黏合还是适应?
一、难以适应的商业运作模式
二、创新的商业运行规则
三、对“关系”的看法
四、“非法撤资”风波
第七章移民行动与对城市社会的秩序影响
一、移民社区的混居生活
(一)主人们的“友好接纳”
(二)从“矛盾”到“对抗”
二、移民经济行为与城市的制度冲突
三、他们怎么看?——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四、给当地的政府提点意见
第八章“望京韩国城”:移民社区的形成
一、移民社区研究述评
二、“望京韩国城”:作为移民社区
(一)身份认同
(二)“望京韩国城”的特征
三、移民社区的制度化尝试——社团的组建与发展
第九章结语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品目录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基督教神学的介绍 第二章 神学知识的来源 第三章 上帝属性与创世 第四章 三位一体 第五章 作为上帝形
中华民族的人格 本书特色 这本书是张元济先生1937年编著的,书中记述了中国古代八位义士的故事。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
世界知识年鉴:2009/2010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世界知识年鉴》创办于1936年,本卷为第37卷★ 本年鉴以2000年颂布的中...
刘瑞,1973年生于山西榆次,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学士(1992级)、历史文献专业硕士(1996级)、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2007级)。1999年人职中国社...
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 本书特色 女性/性别研究在20世纪末成为显学,是1960年代新女权运动的成果;在中国,它是1980年代“妇女...
《我们》内容简介:《我们》以笔记的形式,描绘了二十六世纪的一个集权主义国度“众一国”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只有号码,没有姓名
大众传播的效果 本书特色 《大众传播的效果》是传播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整理了20世纪50年代之前传播效果领域所有重要的研究项目及其成果,总...
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 本书特色 本书标志着族群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其中巴斯的同书名文章如今已成为引用率极高的经典文献。这篇文章首次提出了族群的...
现代学人与学术-余英时文集-第五卷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余英时先生有关现代学人与学术的研究论文30余篇,在书中余先生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学者如钱穆...
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 本书特色 当下关于资本主义的讨论已经日渐变为一个褪色的话题,虽然作为一个争执的对象,它已经盛行了一个多世纪。但是,这个话题又是如此威名赫...
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讲演录-第一辑 本书特色 “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设立的常规性品牌论坛之一。该讲坛践行“学术为本、追求卓越”的学...
本教材是一本新类型的经济学教科书。它不同于马歇尔的第一代经济学教科书中将供求分析与对个人专业化决策的分析分割开来的方法,也不同于纯消费者和厂商截然两分的新古典供...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早期现代进程中的社会与国家关系,不仅对于深化历史认知具有都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当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
盛世与乱世 本书特色 在*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几个*好的历史时期,史称“盛世”,如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与清代“康乾盛世”。几大盛世...
假面文学作品 内容简介 所谓假面文学作品即作者采用掩饰手法出版的文学作品。它的概念十分广泛,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掩饰作者姓名,性别或社会地位的,有掩饰作品内容...
探底-调查特稿卷-上卷 本书特色 曹保印主编的这本《探底(调查特稿卷上)》阐述了新京报人致力于用笔书写当下大案要案的进程,关键是能透过文字的迷雾来看清事物的本质...
图灵计算机科学丛书信息检索导论(修订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信息检索的教材,旨在从计算机科学的视角提供一种现代的信息检索方法。书中从基本概念讲解网络搜索以及文本分...
李华伟河南汝州人,2011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宗教学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宗教社会学。
自由在高处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
中国生存启示录 本书特色 著名作家龙应台说:“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