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六日夜

一月十六日夜

作者:[美] 安·兰德 著,郑齐 译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2013-09-01

评分:5分

ISBN:9787229067465

所属分类:青春文学

书刊介绍

一月十六日夜 内容简介

《一月十六日夜》是一本剧作集,收录了客观主义哲学之母安·兰德的全部三个原创剧本——《一月十六日夜》《理想》《三思》。它们均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80年之久,却透过时光的长河始终熠熠生辉。它们展现了安·兰德思想的雏形,为日后安·兰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是安·兰德创作《源泉》及《阿特拉斯耸耸肩》这两部经典著作的思想起源。《一月十六日夜》是安·兰德在美国公开发表的**部著作。以商界巨人比约恩·福克纳的跳楼疑案为核心展开。安·兰德认为,社会对于像福克纳这样的巨人评价有失公允,大众不能由于他们的伟大,就把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当作罪恶。剧本的精巧之处在于,结局是敞开式的,嫌疑人的有罪与否取决于现场观众组成的陪审团。而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设计向读者展示的,是观众们的人生观对其价值取向的影响。《理想》则围绕犯下了杀人罪的女演员凯伊展开,它被认为是安·兰德小说的前奏。被警方追捕的凯伊先后投奔了六个曾写信给自己的影迷,却先后遭到了拒绝与背叛。凯伊所象征的就是人的“*高价值”——自我实现。如果一个人背叛了凯伊,他就永远不能实现每个人的灵魂中都希冀的“*高价值”。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讨论的,是人类的道德缺失,及人类对于他们所信奉的理想的背叛。《三思》是一出典型的侦探剧,描述了布雷肯里奇先生一心追求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结果成了众人希望除掉的对象。剧作的主题是典型的安·兰德道德观:利他主义的罪恶,以及人对于独立、自我存在的渴求。

一月十六日夜 本书特色

《一月十六日夜》是一出律政大戏,讲述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白手起家的非法集资犯于一月十六日夜坠亡,法院公审嫌犯即其情妇,而其妻子出庭作证欲找出真凶。当日之美国,与今日中国现状惊人类似,庭审过程亦如吴英案、曾成杰案一般精彩。不同的是,该剧的陪审员在现场观众中选出,有罪或无罪,均由观众决定。八十年来,一半的观众判她有罪(弱势群体居多,如给盲人演出时,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为当场的陪审团主席,判定其有罪),而另一半则认为其无罪(企业家、白领居多)。罪案、律政、司法、道德之辩精彩纷呈,不得不说,兰德除了是思想家之外,还是一流的好莱坞编剧。·客观主义哲学之母安·兰德剧作全集·百老汇舞台八十年常演不衰·《源泉》与《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思想起源假若这部剧作表达的人生观需要用语言提炼出来,那么必定是:“你的人生,你的成就,你的幸福,你的‘人’,都同等重要。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活出一个你所认为的*精彩的自我。崇高的自尊观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品质。”——《一月十六日夜》自序,安·兰德

一月十六日夜 目录


《一月十六日夜》
《理想》
《三思》

一月十六日夜 作者简介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小说《源泉》(TheFountainhead)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至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Shrugged)出版,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10本书之一,全球累计销售近亿册。安·兰德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安·兰德一生著述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1982年安·兰德去世,此后美国创立了许多兰德书友会和专门研究安·兰德思想的机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