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全二十册)

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全二十册)

作者:黄仕忠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3-09-01

评分:5分

ISBN:9787218087313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全二十册) 内容简介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倾近二十年的心血整理,是20世纪发现*大的一批的戏曲文献——清蒙古车王府藏戏曲抄本*完整也是唯一、权威的整理本。全书1175万字,20册,收录明清以来流传的曲本近千个,包括昆腔、高腔、皮黄、乱弹和影戏等剧种,不仅是研究明清时期戏曲、曲艺发展史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而且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戏曲读本,同时也是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资料渊薮,因此被誉为是可与殷墟甲骨、敦煌文书并重的宝库。

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全二十册) 本书特色

★  20世纪发现*大的一批的戏曲文献——清蒙古车王府藏戏曲抄本完整也是仅有、权*的整理本,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倾近二十年心血整理
★ 《清车王府藏曲本》作品取材广泛,有殷、周以来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也有经改编、敷演、润色的古典文学名著,不少曲艺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有大量描绘,堪称中国俗文学的渊薮
★ 这些曲本产生于中国昆曲艺术逐渐衰落,各地方戏曲兴起的演变时期,是研究近百年中国戏曲与说唱艺术的珍贵史料
★ 清代贵族私人舞台的演出曲本,明清时期极为重要的戏曲文献资料,与殷墟甲骨、敦煌文书并重的民俗资料宝库

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全二十册) 目录

**册  前言 凡例 总目录  **册目录  殷代戏  东周戏
第二册  东周戏  秦汉戏 
第三册  三国戏
第四册 三国戏  魏晋戏
第五册  隋唐戏
第六册  隋唐戏  五代戏
第七册  宋代戏
第八册  宋代戏
第九册  宋代戏
第十册  宋代戏  元代戏
第十一册  明代戏
第十二册  明代戏
第十三册  明代戏
第十四册  清代戏
第十五册  清代戏  庶几堂今乐  不明朝代戏
第十六册  影词
第十七册  影词
第十八册  影词
第十九册  影词
第二十册  影词  音序索引  戏种索引   参考文献

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全二十册) 节选

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全二十册) 相关资料

一  整理目標
本書彙集清蒙古車王府舊藏曲本中的戲曲部分,加以校勘,糾正訛誤,更替不規範俗字,并施以標點,以期成爲一完善而便於閲讀的文本。但任何整理,都意味着與原始版本有了差異,故欲通過車王府藏曲本以從事俗語詞研究者,則仍請參考原鈔本。

二  收録範圍   
本書彙集現存清蒙古車王府舊藏的鈔本劇本,加以校勘整理。內容含傳統戲曲與影戲影詞兩部分。傳統戲曲部分,又依其體裁,分爲昆腔(昆弋腔)、高腔、皮黄、亂彈四類。昆腔劇本,以傳奇來源、蘇白及别本昆腔折子戲作參考。高腔劇本,以所存版本旁加高腔符號、滚白等爲特徵。皮黄劇本,以西皮、二黄、正板、倒板等板腔體式爲標誌;其用板腔體裁而間雜昆弋腔,即所謂‘風攪雪’者,亦歸入皮黄。其用‘吹腔’、‘梆子腔’等而無皮黄板式標記者,則定名爲亂彈。影戲脚本,今參照晚清及民國初石印本的題名,稱爲‘影詞’。

三  編排序次
大略以劇本所演故事年代先後爲序。如取材於《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小説的劇本,歸入小説背景相對應的時代。不明朝代故事列於最後。然亦有例外者:清人余治所撰劇本,數量甚多,題旨相近,故以作者爲標識,集中收録。其未叙及所演故事年代者,則以題材所叙時代爲據。劇本所標時代與所據題材記叙的時代有差異時,原則上以劇本所記時代爲據。如皮黄本《白水灘》,源出《通天犀》傳奇,傳奇以明末爲背景,皮黄本則將主人公改爲《水滸傳》中人物之後人,并摻入《水滸後傳》中人物,故今作爲《水滸》故事歸入宋代。也間有作例外處理者,如演晉代鄧伯道故事的三個劇本,其中《寄子全串貫》,本事見《晉書》,然劇中却有‘在唐室爲臣’、‘唐國爲上,我國爲下’等句,今則仍歸晉代,但於解題內作説明。

四  底本選擇
車王府所藏原鈔本,分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等。此外,中山大學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有數量不等的過録本。今凡據原鈔本校録者,直接注明據某處藏原鈔本校録。未得原鈔本時,主要以中山大學藏過録本爲工作底本,覆核首都圖書館、傅斯年圖書館藏過録本。中山大學藏本有誤脱,而他兩本不誤者,徑補或改,不出校記;三種過録本之間,間有歧出而難以擇别者,參考其他版本以作確認。若僅見兩種過録本而又互有相歧時,則斟酌鈔本的通常情况而作選擇。

五  解題撰寫
各劇首列解題,注明類别、著録,説明原鈔本藏處、過録本情况、影印本收録册次,撰寫故事概要、考索本事來源,最後説明現存其他傳本情况,并注明據以參校的别本。

六  校勘原則
車王府所藏鈔本曲本,原係俗手鈔録,鈔録時校對未細,易滋脱訛;後經傳鈔過録,復增錯訛,故需以别本作參校,以期整理成完善可讀的文本。所用别本,首擇文字相同、相近而屬同源之本;間取同題材而文字有一定差異之傳本;其據傳奇或小説改編者,亦取傳奇或小説作參訂。其僅有同題材劇本而間有可作訂正者,亦用作參校。車王府所藏曲本,實購自書坊,故與今存百本張等書坊鈔本相校,僅個别文字因鈔録方面的原因而存在脱誤、歧寫,凡此類情况,解題內稱作‘文字相同’;版本顯屬同源,而文字間有修訂意義上的差異時,稱作‘文字相近’。校勘時,凡底本文字基本可通者,均遵其原貌。其語句不通、韻脚有失、句式有脱時,則作改補,并出校記,説明‘據’何本改補;别本文字亦相歧,而參酌其詞義判定應作某字者,稱‘參’某本改。其無别本依據,係斟酌文意而改補者,注明‘今改’、‘今補’。間有底本文字疑誤,據他本亦未能定奪者,或於校記中列其異文。

七  字詞處理
曲本因係書坊所鈔,爲便於書寫,多用俗體字。凡俗體字之字形、用意與今簡體字相同者,如罢—罷、尝—嘗之類,徑改爲繁體字。同音省寫字(如代—帶、戴、待)、簡省字(如艮—銀、叹—唱),一些多音字爲避免表演時讀錯而用記音字(如用‘亥、孩、該’以標記hái,即‘還’;以‘斗’記音dōu,即‘都’;以‘梅、枚’記音méi,即‘没’之類)時,亦徑改作正字。同音字混用者,如罷—把—巴之類,據文意用其正字。俗字用法與規範用字不同者,徑用正字,如‘偹’徑改作‘備’。某些字,按字書或可作爲通假之例,然於鈔手原無此意,而純係省寫或别寫,凡此類,亦徑改。其明顯係形近筆誤,據上下文或别本可明者,如賽—寨、秦—奏、綱—網之類,亦徑改。底本寫法或不相同,如‘車斜門’亦作‘扯斜門’,‘站門’亦作‘佔門’,‘二黄’亦作‘二簧’,均遵底本,不作統一。昆腔本中或用蘇白,多記其音,今照録。皮黄曲本,助詞‘着’或作‘之’、‘只’,副詞‘都’或作‘多’;影詞中‘這’多作‘只’,或以‘咱’用於今習見之‘咋、怎’,凡此類,原爲記録其實際語音,故亦遵底本。再如今人所用‘趟’字,屬後出字,清人多寫作‘盪’,今人用‘很好’,清人多用‘狠好’,凡此類均遵底本不改。

八  曲白場次
戲曲鈔本中,科介多鈔作小字,而曲白則無區别。今將曲文、曲牌改排爲大字,以便閲讀。科介有時亦作調整,如‘旦倒板唱西皮’,今改作‘(旦唱)【倒板西皮】’;‘(生)【點絳唇】(唱)’改作‘(生唱)【點絳唇】’。曲牌或有誤書或省略,如‘點絳唇’或寫作‘點降唇’,或簡作‘點將’,‘急三槍’亦寫作‘急三腔’,徑依曲譜改正。如底本‘唱’、‘白’或有誤書,今參他本,或據前後文意,徑作改或補。底本或不標‘某出(齣)’、‘某本’,但於該本、出末則稱‘某本完’、‘某出完’,凡此類,均據以分本或出。或於出末標‘某某完’或‘下接某某’,則徑以此‘某某’作爲出目,并依次標列頭出、二出等序數。皮黄曲本所分場次,其序數間有誤或漏,或用序數‘二、三’與‘肆、伍’混用者,視每劇所用多寡而作統一;原不分場次者,其場上人物全部下場時,作换行分段。影詞原鈔本已將曲、白作區分,兹遵原貌;影詞文本原不分段落,今以其叙述內容中出場人物轉换情况爲據,酌加分段;其曲文間轉换場景時,多用‘押下……且不表’之類句式,今據以作分段標識。影詞之科介標識與皮黄等有異,亦不作統一。

九  人名地名
劇本取材於歷史、小説、説唱,或一事而有數種劇本,其人名稱謂或有不同。今原則上遵底本,不强求與史實相合;一劇內盡量保持統一,但不强求同題材不同劇本中人名的統一。劇本所涉地名,州府縣與實際行政地理頗多不符,今不作改動。不同劇本同一地名標識有異者,亦不强作統一。

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全二十册) 作者简介

黄仕忠,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著有《琵琶记研究》《中国戏曲史研究》等,整理古籍有《关汉卿杂剧选译》、《车王府曲本•子弟书集》、《全元戏曲》(分册主编)、《风月锦囊笺校》(合著)、《中国古典名剧导读丛书——琵琶记导读》、《六十种曲评注--玉玦记》等,其中《六十种曲评注》2002年获国家图书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