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时代

作者:傅高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3-1

评分:9.2

ISBN:978710804299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傅高义,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精通中文和日文。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

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曾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等著作。7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

作品目录

中国大陆版序
前言 探寻邓小平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邓小平的人生经历
1.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曲折的登顶之路,1969—1977
2.放逐与回归,1969—1974
3.整顿,1974—1975
4.向前看,1975
5.靠边站,1976
6.复出,1977—1978
开创邓小平时代,1978—1980
7.三个转折点,1978
8.为自由设限,1978—1979
9.苏联—越南的威胁,1978—1979
10.向日本开放,1978
11.向美国开放,1978—1979
12.重组领导班子,1979—1980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13.邓小平的统制术
14.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15.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16.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1982—1989
17.台湾、香港以及西藏问题
18.为军事现代化做准备
19.政治的潮起潮落
邓小平时代的挑战,1989——1992
20.北京,1989
21.稳住阵脚,1989—1992
22.邓小平的终曲:南方之行,1992
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23.转型的中国
注释
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傅高义,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精通中文和日文。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

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曾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等著作。7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

精彩摘录

还在莫斯科时,21岁的邓小平就萌生了一些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非同寻常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终生未曾改变。不妨举个例子,他在1926年8月12日的课堂作业中写道:“集中的权力要自上而下地行使。服从上级命令是绝对必要的。允许多少民主,要视周围的环境变化而定。”

——引自第7页


毛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在邓小平看来,更大的问题是导致这些错误的制度缺陷。政治体系控制到每家每户的做法搞过了头,造成了恐惧和主动精神的丧失;对经济体系的控制也搞过了头,导致的是失去活力的僵化。作为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并不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提出新思想,他认为自己要负责的是设计和建立新体制这一颠覆性的过程。他对内战和文革的混乱记忆犹新,因此认为中国的社会秩序很脆弱;如果他断定它受到威胁,就会作出强硬的反应。

——引自章节:笔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