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

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

作者:[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曼纽尔·卡斯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03

评分:8.3

ISBN:9787801495327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1942年生于西班牙,1979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与城市和区域规划学系,曾在巴黎大学任教12年,还曾任教与客座访问于马德里、智利、蒙特利尔、坎皮纳斯、卡拉卡斯、墨西哥、日内瓦、哥本哈根、威斯康星、波士顿、南加州、香港、新加坡、台湾、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东京/一桥以及巴塞罗那等地。已出版了20余种著作,包括1989的《信息化城市》,古根海默(Guggenheim)会员,殴盟执委会委员。曾获得莱特・米尔斯奖与罗伯特和海伦・林德奖。

作品目录

信息化社会与认同的运动――中文版译者序
中文版作者序
2000年版谢辞
1996年版谢辞
总导言 网络与自我
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
信息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主义:
发展方式与生产方式
信息主义与资本主义“重建”
信息化社会中的自我
方法简述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
哪一种革命?
工业革命的启示
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序列
微体工程的巨大变革:电子学与信息
互联网的建立
网络技术与普遍存在的电脑运算
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分水岭
生命技术
技术变迁的社会脉络与动态
信息技术革命的模型、行动者与基地
信息技术范式
第二章 新经济: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
生产力、竞争力与信息化经济
生产力之谜
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力是信息化经济特有的吗?
信息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获利力
信息主义的历史特殊性
全球经济:结构、动态与起源
全球金融市场
商品与服务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增长与转变
全球化对抗区域化
生产的国际化:多国公司与国际生产网络
信息生产与选择性的科学及技术全球化
全球劳动
全球经济的几何形势:区段与网络
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再结构、信息技术,以及国家政策
新经济
第二章 网络企业:信息化经济的文化、制度与组织
资本主义重构,以及由工业主义转向信息主义的组织轨迹
从大量生产到弹性生产
小型企业与大公司的危机:神话与现实
丰田主义:管理阶层、工人合作、多功能劳动力、全面质量管理,以及降低不确定性
公司间的网络化
公司策略联盟
水平公司与全球企业网络
垂直公司模型的危机与企业网络的兴起
网络的网络连接:思科模式
信息科技与网络企业
文化、制度与经济组织:东亚企业网络
东亚企业网络的类型学
文化、组织与制度:亚洲企业网络与发展性国家
多国企业、跨国公司与国际网络
信息主义精神
第四章 工作与就业转化:网络工作者、无工作及弹性工作者
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与职业结构之历史演变:以1920~2005年的七大工业国为例
后工业主义、服务业经济,以及信息化社会
就业结构的转化:1920~1970年与1970~1990年
新职业结构
信息化社会的成熟:21世纪的就业预测
总结:就业结构演变及其对信息化社会之比较分析的意义
有全球劳动力吗?
信息化范式的劳动过程
信息技术对就业的影响:通向无工作社会?
工作与信息分隔:弹性工作者
信息技术与劳资关系的再结构:社会二元论或片断化的社会?
附录 A:第四章统计图表
附录B:七大工业国就业与职业结构分析之方法论注记与统计参考资料(1920~2005)
第五章 真实虚拟的文化:电子沟通的整台、受众的终结与互动式网络的出现
从古腾堡星系到麦克卢汉星系:大众媒体文化的兴起
新媒体与受众的分殊化
电脑中介之沟通、机构控制、社会网络与虚拟社群
迷你电信的故事:国家与情爱
互联网星系
互动式社会
大融合:作为象征环境的多媒体
真实虚拟的文化
第六章 流动空间
先进服务业、信息流动与全球城市
新工业空间
电子别墅里的日常生活:城市的终结?
都市形式的转化:信息化城市
美国最后的郊区边境
欧洲城市消逝中的魁力
第三千禧年的都市化:巨型城市
空间的社会理论与流动空间的理论
历史终结之建筑
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
第七章 永恒的边缘:无时间之时间
时间、历史与社会
时间是价值的根源:全球赌场
弹性时间与网络企业
生涯工作时间的缩减与扭转
生命周期的模糊化:趋向社会失律症?
否定死亡
瞬间战争
虚拟时间
时间、空间与社会:永恒的边缘
结论 网络社会
· · · · · ·

作者简介

1942年生于西班牙,1979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与城市和区域规划学系,曾在巴黎大学任教12年,还曾任教与客座访问于马德里、智利、蒙特利尔、坎皮纳斯、卡拉卡斯、墨西哥、日内瓦、哥本哈根、威斯康星、波士顿、南加州、香港、新加坡、台湾、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东京/一桥以及巴塞罗那等地。已出版了20余种著作,包括1989的《信息化城市》,古根海默(Guggenheim)会员,殴盟执委会委员。曾获得莱特・米尔斯奖与罗伯特和海伦・林德奖。

精彩摘录

在每个国家里,网络化的构造将自身复制于区域和地方中心,因此整个系统在全球层次上互相扣连在一起。全球化刺激了区域化。在政府与企业经营的推动下,区域再结构了自身,以便加入全球经济的竞争,并且在区域性的机构之间和以区域为基地的公司之间建立了合作的网络。如此一来,区域和地域性(Locality)并未消失,而是被整合进入连接了其最有活力部门的国际网络。全球城市并非一个地方,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进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中心及其辅助性的地方社会,被连接在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全球网络里,而不重视与其腹地的联系。新工业空间是由创新与制造的层级在全球网络中结合而组成。但是,这些网络的方向与构造会由于公司间与地域间的合作和竞争而有无穷的变动,有时候有历史性的积累,有时候则通过可以的机构企业主义(institutionalentrepreneurialism)扭转了既成的模式。新工业区位逻辑的特征神秘的由地域性的生产复合体组成其地理形势上的不连续状态。新工业空间围绕着信息流动而组成,这些流动依据周期和公司的不同,同时汇聚和分散了其他地域性的组成部分。当信息技术制造业的逻辑从信息技术设施的生产者下渗到整个制造业领域里这些设施的使用者时,新空间逻辑也随之扩张,创造了全球产业网络的多重性,而其中的相互交错与排他性改变了工业区位的观念,从工厂基地(factorysites)转变为制造业的流动(manufacturingflows)。时间越来越有弹性,地方也越来越独特,人群则以越来越流动的模式徘徊其间。新信息技术与当前社会变迁过程之间的互动对城市与空间确实有实质的冲击。一方面,都市形式的配置在相当程度上被转化了;另一方面,对地方之间互动性(interactivity)的强调,打碎了行为的空间模式,成为流动的交换网络,促进了新型空间及流动空间的兴起。巨型城市是全球经...

——引自第467页


新技术效果无处不在。因为信息是所有人类活动的一部分,我们个人与集体存在的所有过程都直接受到新技术媒介的“塑造”(但当然不是“决定”)。

——引自第83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