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泉根文论集:担当与建构

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泉根文论集:担当与建构

作者:王泉根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年:2013-10-01

评分:5分

ISBN:9787544831741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泉根文论集:担当与建构 内容简介

《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泉根文论集:担当与建构》针对目前儿童文学的系统性理论著作出版偏少,难以在整个儿童文学界形成学术观点的成果固化,也影响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纵深发展的现状,《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泉根文论集:担当与建构》系汇集了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界、批评界、创作界领域颇有建树和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多年研究成果,从儿童文学历史发展、体系建设、理论进程、创作思想等多重视角出发,极其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当代儿童文学现状,旨在为研究者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我国儿童文学现状和发展态势提供参考,为儿童文学创作者提供可以信赖的前进坐标和美学参照,促进儿童文学新的提升和发展。同时,也可作为儿童文学高等教育的参考书籍,帮助儿童文学专业学生把握儿童文学的本质和规律,从而热爱、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

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泉根文论集:担当与建构 本书特色

《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泉根文论集:担当与建构》以历史的高度与专业眼光,立足文学前沿,论“儿童文学理论观念”,细致深刻,既富理性思辨,又紧贴文学现实,既接通传统,又启发当下,既建构体系,又重在实证;论“儿童文学发展思潮”,条分缕析,不仅阐述儿童观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复杂影响,还梳理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与五代作家的成就得失……在作者的理论研究视野里,可见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开创者的建树与坚守,亦可见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直面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主潮;而作者所提出的儿童文学“三个层次”(幼年、童年、少年)与“两大门类”(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和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亦已经成为学界的不二之论,成为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基本理论概念。《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泉根文论集:担当与建构》学术视野开阔,立论严谨,见解独到,观点鲜明,充满探索性、前瞻性与思辨性,深具文化担当意识与学科建设思维,同时具有学理深度与批评锋芒;体现了作者坚执“问题意识、原创品格、中国话语、文采斐然”的学术原则,字里行间蕴含着生命激情与学术真诚,是研究儿童文学理论与中国儿童文学不可不读的专门著作。

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泉根文论集:担当与建构 目录

责任与良知催生的智性之作(代序)
文学教授的资质(自序)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与知识谱系
论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性与多层次的儿童文学分类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
论儿童文学审美创造中的艺术形象、艺术视角
论原始思维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论原创儿童文学
论新世纪儿童文学研究
论新世纪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经验与人文价值
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与五代作家
中国儿童文学60年的发展思潮、艺术成就与诗学内涵
论新时期儿童文学
论新世纪儿童文学
近年我国儿童文学原创与出版的演变趋势
打造少年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高地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外来影响与对外交流
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意义
对话国际儿童文学学科的前沿思维成果
论少年小说与少年心理
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
散文应守住“真我”的底线
动物文学的精神担当与多维建构
论科幻文学的学科根基
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
崛起的中国科幻与价值重构
青少年影视的美学责任与分类原则
儿童文学:儿童电影的资源与推手
青少年文化产品研究论纲
新世纪数字出版与少儿文化创意产业的前瞻和思考
新世纪十年“儿童阅读运动”综论
新世纪中国分级阅读的思考与对策
理性看待新世纪的分级阅读
学术论文需要文采斐然
批评家的资质与任务(后记)

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泉根文论集:担当与建构 作者简介

王泉根,1949年出生,浙江绍兴上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9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以及中国文化研究,著有“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儿童文学的精气神》《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等10余种著作。曾获国家图书奖、首届与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台湾杨唤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和香港曾宪梓教师奖等多种奖项。独立承担或主持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两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先后指导1名博士后、29名博士生(其中6人来自日本、新加坡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45名硕士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