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向读者介绍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介绍“人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维氏哲学将对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的子课题做出贡献。而《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就将负责在维氏和这些课题之间搭建桥梁。
人工智能科学既是全球学界热点关注的重要学科之一,但目前国内关于人工智能科学的书籍都是从科学和工程学角度写就的,从哲学角度对于人工智能问题的关注,还相对稀少。虽有一些论文论及,但是无大部头的系统论述。这和人工智能科学自身的研究目标有关。早期的人工智能专家的研究野心是,要通过机器模拟的方式来全面复制人类心智活动。正是因为看到了哲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内在关联,现在西方已经有一门比较火热的新哲学分支,就叫“人工智能哲学”,甚至有自己的专门刊物,如“机器和心智”。但汉语哲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全面跟进。所以本书要向读者介绍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介绍“人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维氏哲学将对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的子课题做出贡献。而本书就将负责在维氏和这些课题之间搭建桥梁。
导论哲学文化、人工智能科学以及人工智能哲学
0.1为何说ai科学中的哲学维度是不可还原的?
0.2哲学文化渗入ai的几个具体案例
0.22案例二:德瑞福斯对主流ai的批判
0.23案例三:布鲁克斯的具身化机器人方案
0.24案例四:框架问题
0.3不同国家的哲学文化对于ai科学发展的影响
0.31美欧比较
0.32美日比较
0.33美苏比较
0.34中美比较
0.4人工智能哲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概览
0.41海外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
0.42国内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
0.5本书研究之路线图
0.51我们需要一份怎样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成果?
0.52本书章节结构简介
第1篇人工智能科学和人工智能哲学基础知识引论
第1章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面面观
1.1人工智能学科中的传统派——符号人工智能
1.11物理符号系统
1.12“图灵机”概念和其概念衍生物
1.13物理符号假设
1.14简评“老而妙的人工智能”进路
1.2新派人工智能之代表:“联结主义”或“人工神经元网络”进路
1.21自然神经元的工作方式
1.22人工神经元的数学结构
1.23人工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方式
1.24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学习规则
1.25神经元网络技术的运用:模式识别
1.26对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简评
1.3遗传算法
1.4贝叶斯网络技术
1.41贝叶斯定理、全概率规则、链律
1.42贝叶斯定理支配下的非单调性推理
1.43在计算联合概论时直接使用链律所导致的实践困难
1.44贝叶斯网络
1.45从“司马光砸缸”看贝叶斯网络技术的局限性
第2章人工智能科学在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中的思想先驱:从笛卡尔到康德
2.1人工智能科学和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关系刍议
2.2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机器智能的反对者
2.3霍布斯:符号人工智能之先祖
2.4休谟:联结主义的哲学先驱
2.5康德:“由上而下”进路和“自下而上”进路的整合者
2.6康德的道德哲学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3章机器智能在当代所遭遇到的哲学批判:从塞尔到彭罗斯
3.1塞尔的“汉字屋论证”,以及它为何不成立
3.11对于“汉字屋论证”之重述
3.12郝泽对于塞尔论证之宏观逻辑结构的两种诊断模式
3.13丹普尔对于汉字屋论证逻辑结构的两种诊断模式
3.14笔者对于汉字屋论证逻辑结构的第五种诊断模式
3.15对于“汉字屋论证”的深入检讨
3.2彭罗斯对于机器智能的批判
3.21基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反机器智能证明
3.22人工智能需要关心大脑结构的量子层面吗?
第4章维特根斯坦和人工智能科学关系刍议
4.1为何要请出维特根斯坦?
4.11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综合”气质
4.12维特根斯坦对于ai技术之哲学预设的深刻领悟
4.2维特根斯坦哲学对于ai研究三大前沿领域的指导意义
4.21中央推理系统的构建,以及“框架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
4.22中央推理系统和边缘感知模块之间的关系——以机器视觉的研究为例
4.23统一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制的设计
4.3珊克教授关于“维特根斯坦—ai”关系的悲观论调,为何都站不住脚?
4.31维氏本人曾说过“机器不可能思维”吗?
4.32维氏意义上的“遵从规则”,就意味着无法以机械之方式遵从规则?
4.33现代ai研究预设了所谓的“心理学主义”了吗?
第2篇知识表征系统和中央信念系统的构建
第5章《逻辑哲学论》的遗留难题(一):“知识表征”视角中的“颜色不相容问题”
5.1《逻辑哲学论》和“知识表征”
5.11从“知识表征”的角度重读《逻辑哲学论》
5.12《逻辑哲学论》的“外延主义”预设
5.2外延主义支柱下的定时炸弹:颜色不相容问题
5.21“颜色不相容”何以成为“问题”?
5.22深入讨论:为何颜色不相容问题无法在外延主义框架中得到消化?
5.23如何在一种非外延主义的框架内安顿“颜色空间”?——维氏本人的启示
5.24如何在一种非外延主义的框架内安顿“颜色空间”?——邱琪兰德的启示
5.25邱琪兰德带给*启发及教训
第6章《逻辑哲学论》的遗留难题(二):概然性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表征
6.1《逻辑哲学论》论概率
6.2《逻辑哲学论》论归纳
6.3插曲:《逻辑哲学论》对于概率概念的日常用法的说明
6.4《维特根斯坦之声》和《大打字稿》关于概率和归纳的四段评论以及相关的注解
6.41“引文一”及其注读
6.42“引文二”及其注读
6.43“引文三”及其注读
6.44“引文四”及其注读
第7章处理语义相关性的新技术平台:纳思系统
7.1一种合格的“相关性”理论所应当满足的五大标准
7.2为何相干逻辑不相关?
7.3为何贝叶斯进路不相关?
7.4为何描述逻辑依然不相关?
7.5纳思系统引论
7.6对于“相关性证据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
7.7对于“相关性证据问题”的一个更为精致的解决方案
第8章一个维特根斯坦主义者眼中的“框架问题”
8.1何为“框架问题”?
8.2“关于惯性的常识法则”——解决框架问题的救命稻草?
8.3让智能系统预先获得一个关于世界的物理学结构又如何?
8.4来自维特根斯坦的启发
8.41g.e.摩尔对于维特根斯坦的刺激
8.42为何摩尔的“基本常识命题”无法在形式系统中被全面地表征?
8.43维特根斯坦对于信念网的动力学特征的描述
8.5对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理想的工程学逼近
8.51由纳思逻辑规则支持的动态语义网构建
8.52纳思的长期记忆组织
8.53纳思的实时任务管理
第3篇人工视知觉模块的构建
第9章“具身化挑战”和对视觉机制的人工模拟
9.1回应具身化挑战的**个模式:联结主义
9.2回应具身化挑战的第二个模式:(非符号化的)具身化认知
9.3澄清:具身化不可以去符号化为代价
9.4为何选择视觉?
9.5人工视觉研究现状简介
第10章维特根斯坦论“视一思”关系
10.1维特根斯坦关于视觉问题的核心论点:“感知一语义连续论”
10.2延伸性论点(甲):“低级知觉—高级知觉”之分,并非“无语义—有语义”之分
10.3延伸性论点(乙):感觉材料组织方式之“完型”特征,乃是语义推理之灵活性的体现
10.4延伸性论点(丙):三维视知觉对象的建立有赖于身体运动模式的参与
10.5维特根斯坦的视觉理论和关于主动视觉的工程学研究
10.6小结:从关于视觉的哲学讨论过渡到视觉科学
第11章再论“视一思”关系——玛尔和派利辛的视觉理论批判
11.1玛尔的计算视觉进路
11.11关于视觉机制描述的三层次说
11.12对于玛尔工作的评论
11.2派利辛的视觉索引论
11.21派氏断裂论和玛尔的视觉表征论,尤其是佛笃的模块论之间的关系
11.22派利辛用以支持断裂论的五个论证
11.23派利辛对干“纯摹状词观点”的批判和他的“视觉索引论”
11.24对于“视觉索引论”的评论
第12章如何在纳思系统的技术平台上,构建一种新的人工视知觉机制?
12.1为何选择纳思系统?
12.2纳思系统视觉系统是如何获取客体的三维形状信息的?
12.21彼德曼的“rbc理论”
12.22rbc理论和纳思系统技术平台的互相融合
第4篇自然语言处理模块的构建
第13章从图灵到孔夫子——人工智能系统的自然语言处理,及其七种哲学预设
13.1华生或斯金纳式的行为主义
13.2外在论的语义学
13.3莱布尼茨的“理想语言”假说
13.4乔姆斯基的“深层句法”假说
13.5休谟式的统计学进路
13.6康德式的混合式进路
13.7孔子式的基于实例的理解进路
第14章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野中的自然语言理解
14.1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组二律背反:关于行为主义
14.2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二组二律背反:关于统计学
14.3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三组二律背反,关于先天语法和思想语言
14.4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四组二律背反:关于实例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14.5对于四组二律背反的初步融贯化:寻找一条“既
14.6关于“*简先天论”的问答集
第15章如何让计算机真正懂汉语?——种以许慎的“六书”理论为启发的汉语信息处理模型
15.1从词到字,再到《说文解字》
15.2如何在纳思系统的平台上刻画“六书”以及相关的语法构建?
15.21象形
15.22指事
15.23会意
15.24形声
15.25转注
15.26假借
15.3从字法转换到词法
15.31多音的根词(从象形字到象声字的转变)
15.32偏正式(会意字变种之一)
15.33并列式(会意字变种之二)
15.34重迭式(形声字变种)
15.35前置成分和后置成分(形声字变种)
15.36动宾式(两种会意结构的递归构造)
15.37补充式(动宾式的变体之一)
15.38主谓式(从词到句的过渡形式)
15.4总结和答疑
尾声美丽的蓝图,以及蓝天中的两朵“乌云”
参考文献
专业术语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外文人名索引
后记
正常与病态 本书特色 乔 乔治·康吉莱姆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是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知识运动的主要源头之一,对阿尔都塞、福柯等人影响...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下)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研究所完成的成果,从新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可说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思...
中国佛典通论 内容简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儒家、道教和佛教所组成。每一个中国人,在思想意识、立身处世以及行为规范上,不论自觉或不自觉,无不受到以上三种文化不同...
该书是胡塞尔毕生哲学探索的晚年结晶,但与他前期思想(至少可追溯到1910年的手稿)是一脉相承的。这本书有力地证明,尽管胡塞尔
中国现代哲学的创生原点:熊十力体用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熊十力体用思想的形成及演变、析体、释用、体用不二——熊氏哲学的构架、灵魂与旌帜、体用论的学术...
大家小书--西洋哲学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学者和批评家李长之先生撰著的一部“中国人的立场的哲学史”。作者对哲人与思想的论述与其地域和社...
道教的历史 本书特色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表现好、值得佩服的,除了二周(鲁迅、周作人)之外,许地山是第三名。——胡适集这么多学问家于一身,在现代作家中也是罕见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思想上相互影响的过程。作者认为,19世纪50年代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诚合作,恩格斯...
ThisbookpresentsahistoryofspiritualexercisesfromSocratestoearlyChristianity,anac...
黑格尔的客观哲学 本书特色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黑格尔的客观哲学》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黑格尔的客观哲学 内容简介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黑格尔的客观哲...
有马赖底禅文集-禅茶一味 本书特色 中国禅宗的东渐,日本禅宗的兴隆普及,造就了绚丽多彩而独具特色的“禅文化”。身为日本佛教界领袖和著名禅师、茶人、美术鉴赏评论家...
供器-梵华楼藏宝 本书特色 《梵华楼藏宝·供器》主要内容包括:室般若品珐琅佛塔、室无上阳体根本品珐琅佛塔、室无上阴体根本品珐琅佛塔、室瑜伽根本品珐琅佛塔、室德行...
逻辑.信息和互动(卷1) 本书特色 “当我考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时,物理系和哲学系正好在一座楼里,我不经意地选修过一门逻辑。对我来说,这门神奇的逻辑课让我大开眼...
密宗启蒙 本书特色 修密能否开发大脑?修密能否改变命运?修密能否事业发达?这个世界有神还是无神……李居明怡然金刚大胆道出密宗修持者一生不知的八大秘密!密宗启蒙 ...
中国佛教史 本书特色 《中国佛教史》作者蒋维乔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和佛学家,其《中国佛教史》成于1928年,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中国**部系统的...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 内容简介 本书共八讲。前两讲对当代各派哲学的对立、罗素新哲学的本质和方法作了精要的一般论述;其余六讲都是围绕关于外...
《周易》三读 本书特色 《<周易>三读》对作为国学群经之首、古籍**奇书的《周易》进行原古通今、探奇归常、全面精深、雅俗共赏的多维解读,堪称奇书新读的力作。作者...
在此刻-寻真问道的不二法门 本书特色 这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这是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它能勘破无明时代的文明包装,开释浮躁世间的人心归向...
《约翰福音》是“摩根解经丛卷”系列之一。皮尔逊博士曾说过,我们现有的四福音的顺序,乃是遵照旧约希伯来安营的顺序。马太乃是
颜氏家训 曾国藩家训 本书特色 《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