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向读者介绍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介绍“人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维氏哲学将对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的子课题做出贡献。而《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就将负责在维氏和这些课题之间搭建桥梁。
人工智能科学既是全球学界热点关注的重要学科之一,但目前国内关于人工智能科学的书籍都是从科学和工程学角度写就的,从哲学角度对于人工智能问题的关注,还相对稀少。虽有一些论文论及,但是无大部头的系统论述。这和人工智能科学自身的研究目标有关。早期的人工智能专家的研究野心是,要通过机器模拟的方式来全面复制人类心智活动。正是因为看到了哲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内在关联,现在西方已经有一门比较火热的新哲学分支,就叫“人工智能哲学”,甚至有自己的专门刊物,如“机器和心智”。但汉语哲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全面跟进。所以本书要向读者介绍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介绍“人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维氏哲学将对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的子课题做出贡献。而本书就将负责在维氏和这些课题之间搭建桥梁。
导论哲学文化、人工智能科学以及人工智能哲学
0.1为何说ai科学中的哲学维度是不可还原的?
0.2哲学文化渗入ai的几个具体案例
0.22案例二:德瑞福斯对主流ai的批判
0.23案例三:布鲁克斯的具身化机器人方案
0.24案例四:框架问题
0.3不同国家的哲学文化对于ai科学发展的影响
0.31美欧比较
0.32美日比较
0.33美苏比较
0.34中美比较
0.4人工智能哲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概览
0.41海外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
0.42国内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
0.5本书研究之路线图
0.51我们需要一份怎样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成果?
0.52本书章节结构简介
第1篇人工智能科学和人工智能哲学基础知识引论
第1章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面面观
1.1人工智能学科中的传统派——符号人工智能
1.11物理符号系统
1.12“图灵机”概念和其概念衍生物
1.13物理符号假设
1.14简评“老而妙的人工智能”进路
1.2新派人工智能之代表:“联结主义”或“人工神经元网络”进路
1.21自然神经元的工作方式
1.22人工神经元的数学结构
1.23人工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方式
1.24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学习规则
1.25神经元网络技术的运用:模式识别
1.26对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简评
1.3遗传算法
1.4贝叶斯网络技术
1.41贝叶斯定理、全概率规则、链律
1.42贝叶斯定理支配下的非单调性推理
1.43在计算联合概论时直接使用链律所导致的实践困难
1.44贝叶斯网络
1.45从“司马光砸缸”看贝叶斯网络技术的局限性
第2章人工智能科学在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中的思想先驱:从笛卡尔到康德
2.1人工智能科学和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关系刍议
2.2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机器智能的反对者
2.3霍布斯:符号人工智能之先祖
2.4休谟:联结主义的哲学先驱
2.5康德:“由上而下”进路和“自下而上”进路的整合者
2.6康德的道德哲学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3章机器智能在当代所遭遇到的哲学批判:从塞尔到彭罗斯
3.1塞尔的“汉字屋论证”,以及它为何不成立
3.11对于“汉字屋论证”之重述
3.12郝泽对于塞尔论证之宏观逻辑结构的两种诊断模式
3.13丹普尔对于汉字屋论证逻辑结构的两种诊断模式
3.14笔者对于汉字屋论证逻辑结构的第五种诊断模式
3.15对于“汉字屋论证”的深入检讨
3.2彭罗斯对于机器智能的批判
3.21基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反机器智能证明
3.22人工智能需要关心大脑结构的量子层面吗?
第4章维特根斯坦和人工智能科学关系刍议
4.1为何要请出维特根斯坦?
4.11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综合”气质
4.12维特根斯坦对于ai技术之哲学预设的深刻领悟
4.2维特根斯坦哲学对于ai研究三大前沿领域的指导意义
4.21中央推理系统的构建,以及“框架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
4.22中央推理系统和边缘感知模块之间的关系——以机器视觉的研究为例
4.23统一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制的设计
4.3珊克教授关于“维特根斯坦—ai”关系的悲观论调,为何都站不住脚?
4.31维氏本人曾说过“机器不可能思维”吗?
4.32维氏意义上的“遵从规则”,就意味着无法以机械之方式遵从规则?
4.33现代ai研究预设了所谓的“心理学主义”了吗?
第2篇知识表征系统和中央信念系统的构建
第5章《逻辑哲学论》的遗留难题(一):“知识表征”视角中的“颜色不相容问题”
5.1《逻辑哲学论》和“知识表征”
5.11从“知识表征”的角度重读《逻辑哲学论》
5.12《逻辑哲学论》的“外延主义”预设
5.2外延主义支柱下的定时炸弹:颜色不相容问题
5.21“颜色不相容”何以成为“问题”?
5.22深入讨论:为何颜色不相容问题无法在外延主义框架中得到消化?
5.23如何在一种非外延主义的框架内安顿“颜色空间”?——维氏本人的启示
5.24如何在一种非外延主义的框架内安顿“颜色空间”?——邱琪兰德的启示
5.25邱琪兰德带给*启发及教训
第6章《逻辑哲学论》的遗留难题(二):概然性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表征
6.1《逻辑哲学论》论概率
6.2《逻辑哲学论》论归纳
6.3插曲:《逻辑哲学论》对于概率概念的日常用法的说明
6.4《维特根斯坦之声》和《大打字稿》关于概率和归纳的四段评论以及相关的注解
6.41“引文一”及其注读
6.42“引文二”及其注读
6.43“引文三”及其注读
6.44“引文四”及其注读
第7章处理语义相关性的新技术平台:纳思系统
7.1一种合格的“相关性”理论所应当满足的五大标准
7.2为何相干逻辑不相关?
7.3为何贝叶斯进路不相关?
7.4为何描述逻辑依然不相关?
7.5纳思系统引论
7.6对于“相关性证据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
7.7对于“相关性证据问题”的一个更为精致的解决方案
第8章一个维特根斯坦主义者眼中的“框架问题”
8.1何为“框架问题”?
8.2“关于惯性的常识法则”——解决框架问题的救命稻草?
8.3让智能系统预先获得一个关于世界的物理学结构又如何?
8.4来自维特根斯坦的启发
8.41g.e.摩尔对于维特根斯坦的刺激
8.42为何摩尔的“基本常识命题”无法在形式系统中被全面地表征?
8.43维特根斯坦对于信念网的动力学特征的描述
8.5对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理想的工程学逼近
8.51由纳思逻辑规则支持的动态语义网构建
8.52纳思的长期记忆组织
8.53纳思的实时任务管理
第3篇人工视知觉模块的构建
第9章“具身化挑战”和对视觉机制的人工模拟
9.1回应具身化挑战的**个模式:联结主义
9.2回应具身化挑战的第二个模式:(非符号化的)具身化认知
9.3澄清:具身化不可以去符号化为代价
9.4为何选择视觉?
9.5人工视觉研究现状简介
第10章维特根斯坦论“视一思”关系
10.1维特根斯坦关于视觉问题的核心论点:“感知一语义连续论”
10.2延伸性论点(甲):“低级知觉—高级知觉”之分,并非“无语义—有语义”之分
10.3延伸性论点(乙):感觉材料组织方式之“完型”特征,乃是语义推理之灵活性的体现
10.4延伸性论点(丙):三维视知觉对象的建立有赖于身体运动模式的参与
10.5维特根斯坦的视觉理论和关于主动视觉的工程学研究
10.6小结:从关于视觉的哲学讨论过渡到视觉科学
第11章再论“视一思”关系——玛尔和派利辛的视觉理论批判
11.1玛尔的计算视觉进路
11.11关于视觉机制描述的三层次说
11.12对于玛尔工作的评论
11.2派利辛的视觉索引论
11.21派氏断裂论和玛尔的视觉表征论,尤其是佛笃的模块论之间的关系
11.22派利辛用以支持断裂论的五个论证
11.23派利辛对干“纯摹状词观点”的批判和他的“视觉索引论”
11.24对于“视觉索引论”的评论
第12章如何在纳思系统的技术平台上,构建一种新的人工视知觉机制?
12.1为何选择纳思系统?
12.2纳思系统视觉系统是如何获取客体的三维形状信息的?
12.21彼德曼的“rbc理论”
12.22rbc理论和纳思系统技术平台的互相融合
第4篇自然语言处理模块的构建
第13章从图灵到孔夫子——人工智能系统的自然语言处理,及其七种哲学预设
13.1华生或斯金纳式的行为主义
13.2外在论的语义学
13.3莱布尼茨的“理想语言”假说
13.4乔姆斯基的“深层句法”假说
13.5休谟式的统计学进路
13.6康德式的混合式进路
13.7孔子式的基于实例的理解进路
第14章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野中的自然语言理解
14.1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组二律背反:关于行为主义
14.2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二组二律背反:关于统计学
14.3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三组二律背反,关于先天语法和思想语言
14.4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四组二律背反:关于实例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14.5对于四组二律背反的初步融贯化:寻找一条“既
14.6关于“*简先天论”的问答集
第15章如何让计算机真正懂汉语?——种以许慎的“六书”理论为启发的汉语信息处理模型
15.1从词到字,再到《说文解字》
15.2如何在纳思系统的平台上刻画“六书”以及相关的语法构建?
15.21象形
15.22指事
15.23会意
15.24形声
15.25转注
15.26假借
15.3从字法转换到词法
15.31多音的根词(从象形字到象声字的转变)
15.32偏正式(会意字变种之一)
15.33并列式(会意字变种之二)
15.34重迭式(形声字变种)
15.35前置成分和后置成分(形声字变种)
15.36动宾式(两种会意结构的递归构造)
15.37补充式(动宾式的变体之一)
15.38主谓式(从词到句的过渡形式)
15.4总结和答疑
尾声美丽的蓝图,以及蓝天中的两朵“乌云”
参考文献
专业术语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外文人名索引
后记
老子的智慧-精装典藏新善本 本书特色 老庄思想,博大深邃,是中华智慧的根基之一;林语堂幽默睿智,文若流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突...
听林清玄讲禅意 本书特色 写给都市大忙人的心灵解压书在如诗如画般的语言里悟到生命真谛放下羁绊,跟随林清玄先生展开一段人生之旅,重遇曾经的自己听林清玄讲禅意 内容...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内容简介 这里的首要问题是一门感知、想象、时间、事物的现象学的问题。这个“加工”的结果应当就是1928年在胡塞尔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刊》(第...
西方哲学史 本书特色 杨春睿编著的《西方哲学史(精)》是一部由哲学家、哲学流派和哲学主义交织而成、交相辉映的思想史。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
脆弱的幸福-关于卢梭的随笔 本书特色 《脆弱的幸福》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托多罗夫讨论卢梭的随笔。卢梭是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
通识中国哲学 本书特色 《通识中国哲学》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阐述儒、道、墨、法、释五大中国传统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为我们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睿智处理人生和社...
郭象玄学研究——沿着本性论的理路 内容简介 本论文将以对《庄子注》和《庄子序》之作者的考证开篇,首先试图对此两大问题提出作者个人的看法。接下来,由于论文是沿着本...
《摩奴法典》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间,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风习而编成的教律与法律结合为
我们的经典自由之书:庄子/我们的经典 本书特色 本书为传统经典《庄子(内篇)》核心文献的现代和解本,内容结构包含原文、语译、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选经典底本、再现古...
香盈碧莲花-诗词中的燕京寺庙 本书特色 汪兆骞、郑瑞勇编*的《香盈碧莲花(诗词中的燕京寺庙)》力求穿越数百年历史风云,惊鸿一瞥,扼要呈现九十一座燕京古城诸寺庙的...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内容简介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
中国华教脉络 本书特色 佛教自从两汉之际,从古印度传人中国,截至21世纪的今天,佛教的发展和演变从没停止过。如禅宗就是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显著地表现出中国文...
曾国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率领湘军,经过十余年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的第一功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 内容简介 一九九六年八月,由香港道教学院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在北京召开了一次“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共有世界十多个国...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超值金版)》内容简介: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
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the coming into being of the world of meaning 本书特色 现象学关注中心是意识,符号学关...
逍遥游.德充符-禅说庄子 本书特色 逍遥游:秉大道之德而逍遥德充符:德行充沛的人生的境界本书由讲稿整理而成,语言幽默通俗。作者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
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当代语言哲学和阐释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对《庄子》书中的“道”、“言”、“真”、“命”、“游”、“美”等一系列重...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造像量度经》的标点本,本经是说明佛教造像法度的经典,原属藏传佛教系统,自清代汉译后,对汉化佛教的
哲学的盛宴 本书特色 读哲人故事;品大师智慧;悟人生哲理(精装典藏版)柏拉图苏格拉底 弗洛伊德荣格 尼采 培根叔本华罗素笛卡尔黑格尔 卢梭 蒙田 海德格尔亚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