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精要

中国古代文化精要

作者:刘洪仁/国别: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年:2003-01-01

评分:4.6分

ISBN:780659440X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中国古代文化精要 内容简介

[书摘:]古人的佩饰还有多种,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我们在阅读古代作品时遇到有关佩饰的描写,除了要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大概形制外,还要注意佩饰和服装一样,既有实用目的,也有美化和标志社会地位的作用。
二饮食和器皿
曾经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食文化”。这种说法固然是片面、偏激的,但它的确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所占的位置确实是无与伦比的。关于“吃”的重要性,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了。《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中也说:“食色,性也。”至于“民以食为天”的古谚,更是人人皆知的了。确实,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是早已闻名世界的。中国人爱吃,能吃,会吃,这也是世界公认的。林语堂先生早就说过,中国人“是地球上惟一无所不吃的动物”,“凡是地球上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这话一点不假。有人说广东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火箭不吃、地上跑的除了汽车坦克不吃、水上游的除了轮船游艇不吃以外,都能成为他们盘中的美味佳肴。这话虽有点夸张,但也确实道出了我们中国人无所不吃的事实。确实,中国人的饮食种类之繁多,吃法之多
样,堪称世界之*。千耳年来饮食一道不断提高,是我们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作品中时常可以见到关于饮食的记述与描写。下面就主食、肉食、酒和糖以及食器等分别作些简单的介绍。
1.主食
我国自进入农业社会后,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所以自周秦以降,诗文中关于粮食的记述很多。粮食作物统称“五谷”或“六谷”。关于“五谷”所包括的品种,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黍、稷、麦、菽、麻,“六谷”则再加上稻。麻之所以也被算作谷类,是因为麻子也是充饥之物。
黍即现代北方所谓“黍子”,又叫“黄米”,以其色黄而黏,又称“黄糯”。稷就是现在北方所说的“谷子”,去壳后即为“小米”。稷能耐干旱,在“靠天吃饭”的时代,稷是*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因此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被视为“五谷之长”。古人以稷为谷神,将其与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以之作为国家的代称。由此可见稷在上古的重要性。在古代,黍与稷还经常连称,如《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可见黍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其实黍与稷本来就是属于同一科的植物,《本草纲目·稷》说:“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稷可做饭,黍可酿酒。”黍既然是粘性的,柔糯可口,因而在古代被认为是上等的精美粮食,常用于过年过节或招待客人。《论语·微子》记载子路遇见“丈人”(隐者),“(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可以想见,这顿饭招待得应该还是不错的。
古代的车只有一根辕,驾辕的马叫“服马”,两旁的马叫“骖”。古人尚左,所以如果需要解下马来另作他用就解左骖,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使阳处父(晋大夫)迫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盂明(秦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晋文公)解左骖而盟于河。”
现在说说车子上的主要部件。
车厢叫“舆”。凡车必有舆,故“舆”又可泛指车。《老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舆的左右两边立木板或栏杆可以凭倚,叫做“绮(yǐ)”。舆的前边有一半框形的木杠,供人手扶或凭倚,叫做“轼”(也写作“式”)。行车途中若要对人表示敬意,即扶轼俯身低头,这个致敬的动作也叫“轼”。如《礼记·檀公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皇甫谥《高士传》:“(段干)木,晋人,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阊而轼。”《史记·孔子世家》也说:“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轼既是一种向人致意的礼节,因而不轼也就是不恭
敬的表现。但“兵车不轼”(《礼记·曲礼》)。大概是因为坐在兵车上的将士戴着头胄,低头致敬不方便的缘故。
古人从车的后面上车,舆后边的横板或栏杆留有缺口,即登车处。车身上拴有一根绳子,供上车时作拉手用,叫“绥”。《论语·乡党》里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庄子·让王》中说,越国的王子叟不肯为君,躲到南山洞里,于是“越人熏之以艾,乘以王舆。王子叟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
车辕是驾车的木杠,其前端与套在牲口脖子上的“衡”或“轭”相连,后端与车轴相连。据古书记载;辕分单辕、双辕两种。单辕是单根曲木,又叫“辆”,适用于小车(马车)。双辕是夹在牲口两旁的两根直木,适用于大车(牛车)。但是,从解放后的考古发现来看,上古载人的马车多为单根直木而非曲木;汉代的车子形制复杂,驾车的马以一匹为常,而且是双辕。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或军队扎营时都结车为营,出人口以两车上仰,车辕相向,构成一座“门”,这座门就叫“辕门”。上古帝王出行有“车宫辕门”之说,即源于此。“辕门”又泛指军营营门。《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人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后来地方高级官员的官署,亦称“辕门”。
辕的前端上拴着一根横木叫“轭”(又作“扼”),是套在牲口脖子上用于拉车的。轭与“衡”(横)是同义词乙区别而言,轭是略呈“人”字形的木叉,用于大车(牛车);衡是与辕相连的一根横木,用于小车(马车),衡下置轭,夹贴马颈。由于衡、轭功用相同;用于小车时又连为一体,故往往“衡轭”并称。《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马额上的装饰物)”。
辕和衡轭处相连靠的销子,叫做“辊”(ní)、“轨”(yuè)。区别而言,“挽”用于大车(牛车),“轨”用于小车(马车)。《论语·为政》:“大车无挽,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车轮的边框叫“辋”。古代车轮以木制作,辋即车轮*外面的那圈圆木。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代汽车或自行车的轮胎。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叫“毂”(gǔ),孔是用以贯轴的。“辋”和“毂”是两个同心圆,其间以辐条相连,即构成车轮。《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辐”是一根一根的木条,一端接辋,一端接毂。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叫做“辐辏”(也写作“辐凑”)。后来辐辏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史记·叔孙通传》:“且人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东方朔《答客难》:“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弛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
车轴是一根横梁,上面驾着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露在毂外,这露在毂外的轴要用一个金属筒状物加以保护,这个金属筒状物叫做“迣”(又作“軎”,音wèi)。《史记·田单列传》:“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途,以糟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裴驷《集解》引徐广曰:“轊,车轴头也,音卫。”为防止车轮在行驶中脱落,古人就在轊上开孔,再插上一根三四寸长的销子,用以固定车轮,这根销子叫做“辖”(又写作牵、鎋)。辖用青铜或铁制作,呈扁平或长方形,是车子的一个很重要的零件,没有辖车就不能行驶或非常危险。《淮南子·人间训》:“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孔丛子》卷一:“譬若载无辖之车以临千仞之谷,其不颠覆亦难冀也。”《汉书·陈遵传》载,陈遵嗜酒好客,“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后来“投辖”就成了表示主人殷勤留客的典故。骆宾王《帝京篇》:“陆贾分金将燕喜,陈遵投辖正留宾。”高适《陪窦侍御泛云池》:“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因为“辖”有控制车轮的作用,所以后来引申有管理、管辖的意思,如“辖区”、“直辖”、“统辖”等。
附带说一说轫。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停车时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先要把这块木头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引申开来,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一般舆上有活动的圆形车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形似大伞。车盖很大,所以常作为车的代称,如“冠盖”之盖。又成语有“倾盖如故”,意谓两人坐车在路上相逢,倾斜着车盖攀谈,说话投机,就像老朋友一样。
(5)关于八股文和试帖诗。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规定写作的文章,又叫“八比文”、“制艺”、“时艺”、“时文”等。因为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所以也称“四书文”。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话点破题目要义;“承题”用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作进一步的说明;“起讲”也叫“原起”,为议论的开始;“人手”也叫“提比”或“提股”,为起讲后人手之处;“起股”也叫“虚比”或“虚股”,承“提比”之后;“中股”也叫“中比”,为全篇的重心;“后股”也叫“后比”,阐发“中股”未尽之义;“束股”也叫“大结”,为一篇之总结。自“起股”至“束股”的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或“八比文”。全篇文章的字数,清顺治时规定为550字,康熙时改为650字,乾隆时又定为700字,过多则不及格。文章的题目主要出自《四书》,所论内容也严格限于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不许考生自由发挥。这就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考生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纲常伦理,即所谓“代圣贤立言”。这样死板的规定,无疑阻碍了考生的创造性思维。
……

中国古代文化精要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在各个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形态,成为全世界文化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本书集我国古代的各种文化现象于一身,包括:古人的姓名字号与称呼、古代的衣食住行、历代行政区划沿革、历代职官制度概述、古代的选举制度与科举制度等。适合各类文化学者及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兴趣的朋友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精要 目录

绪论 要学习一些文化史知识**章 古人的姓名字号与称呼一 姓与氏二 名、宇、号三 古人称呼四 关于避讳附1 历代帝王避讳字举例附2 瓮牖剩墨·姓名第二章 古代的衣食住行一 衣冠和佩饰二 饮食和器皿三 宫室和起居四 车马和交通第三章 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一 郡县制萌芽时期(先秦)二 郡县制时期(秦汉)三 州郡县制时期(魏晋南北朝)四 道路制时期(唐宋)五 省制时期(元明清)六 古代地理上的习惯称呼第四章 历代职官制度概述一 宰 相二 中央各部门职官三 监官与谏官四 文官与词臣五 学 官六 地方长官七 试官、加官与赠官八 爵、勋、品、阶第五章 古代的选举制度与科举制度一 先秦:从禅让制到客卿制二 两汉:察举制与征辟制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四 唐宋: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五 明清:科举制的极盛第六章 天文与历法一 天 文二 历 法附 乐律与宫调第七章 儒家的经书和经学一 什么是“经”和“传”二 “十三经”及“四书”的形成三 “十三经”及“四书”简介四 经学小史第八章 古代宗教信仰一 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二 佛 教三 道 教四 伊斯兰教五 基督教附:主要参考书目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