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技术、艺术与人生的综合。建筑物虽然是实体的,但它所能暗示或揭示的,却包括了生活的全部。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那个时代的精神,当时的审美观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建筑是生活的舞台。人生离不开建筑,大部分具有精神价值的物品都以某种形态连结在建筑上。古代的器物,包括艺术品,如果没有建筑空间的架构为基础,就显不出其文化上的光辉,而论为美丽的古董。
中国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主的,是没有理论的人本建筑。简单地说,中国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其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征。
中国人从来没有刻意地要改造建筑,造成式样的改变,却也不受建筑传统的过分约束,常适度地预以修改。因此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就顺着中国文化的渐变而渐变,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过去;知识分子怎样在世界上求心灵的安顿,统治阶级怎样展示其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建筑空间架构上——这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不但砖石结构是如此,木材也是如此。若干年前,台湾的大型桧木都高价卖到日本去,台湾本地的建筑则可以使用较差的木材。实在是因为日本的建筑大多以原木呈现,因此寺庙的大材都要好的木材,使用精准的技术建成,一点都马虎不得。可是在台湾,寺庙的柱梁木材并不一定统一,因为木工之后,一定要上漆、加彩,木纹是看不到的。较差的木头,上了麻布,也可以充数;加彩以后,就完全看不到了。由于这样的观念,后期的中国人在大木料不容易取得时,发明了合成木材。中国式的合成木材是用小木材以胶合的方式做成大柱子,上面“披麻捉灰”后,加了彩就看不到柱子的本身,在外观上与大木材做成的柱子是没有分别的。这是一种务实的精神所促成的发明。
这种对材料的务实主义,可以引申到构造方法上。对材料的完整性太过认真,就会在构造上秉持道德主义。可是中国建筑的大木连接部分的构造,以台湾建筑为例,是完全务实的。为了搭建方便,柱梁之间的接头并不要求完全精准,而是采用先搭成架构,再用楔子去收紧的做法。由于上有彩画,这些并不利落的接榫,在外观上并无所觉,遇到地震,还有消解弯力的作用。
其实这种精神,自唐代的佛像造像上已经看出来了。唐宋以来的木质雕像常常是用木材拼起来的,身体的各部分分别刻好,然后拼接在一起,上面施以彩色,把拼接的缝隙覆盖。这样做,比起勉强使用一块大型木材要合理得多,因为可以选取*理想的木材雕出身体的各部分。
大家都知道,外国人的雕像常常要从材料上找创造的灵感。米开朗基罗要先看石材,才知道要雕成什么作品。直到今天,西方的观念还是自材料的精神开始思考。日本的原木雕刻也是同样的自木材看出艺术的造型。近年来,台湾受日本的影响,常自奇木中雕出神像来,就是这种精神的产物。这种雕刻品的重点就是自木材的原型中找到神像的形体。这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因为中国人不迁就自然,而视材料为材料,认为材料是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存在的,它的本身并没有精神价值。
很有趣的是,中国的人性定义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里与表面主义的物质条件相会合了。中国建筑因为保护木材,因为覆盖有缺点的木材,使用表面的装饰,这本来是物质上的需要,可是因此使表面的装饰成为制度,象征了社会地位,维护了伦理制度。因此内、外两分,符合了中国人务实的性格。
中国文化在建筑与庭园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庭园艺术在中东与西方都是互相配合的;凡尔赛宫的几何形花园是以建筑的大厅为中心发展出来的。换言之,西式的庭园虽尚未有内外融为一体的观念,至少已有花园是室内建筑空间延长的观念。只有中国人是把园与宅完全分开的。这种空间内外两分的关系,呈现在苏州拙政园上,也反映在板桥林家宅园上。
……
汉宝德,(1934--)建筑学专家。1934年生于山东日照。
1958年自成大建筑系业后,留校任助教。1961年转任东海大学建筑系讲师。1964-67年赴美取得哈佛大学及普林大学硕士学位后,返国接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接掌建筑系的十年间,调整建筑教育课程与国外主流的体系同步,培育众多建筑人才,在国内外均有杰出成就。
1977年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1981年起转任公职,担任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主任,续接任馆长;投入科博馆十五年间,始终秉持远而广的视野及对品质的坚持,成功地跨越了岛内长久以来理念与执行之间的鸿沟,为岛内的博物馆及文艺事业树立了崭新的典范。1995年7月又接任台南艺术学院筹备主任,至2001年2月在校长任内退休,正式告别二十的公职生涯。
现为"总统府国策顾问"、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历年来的建筑设计作品有洛韶、天祥、溪头、澎湖、垦丁的青年活动中心,"南园"联合报员工休假中心、彰化县立文化中心、"中研院"民族所等。
著作有《建筑的精神向度》、《建筑、社会与文化》、《明、清建筑二论》、《斗拱的起源与发展》、《为建筑看相》、《域外抒情》、《鹿港古风貌之研究》、《建筑与文化近思录》、《金玉缘》、《认识中国建筑》、《风水与环境》、《风情与文物》、《科学与美感》、《不耐平凡》、《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等,译有《雕刻的艺术》、《合理的设计原则》、《文明的耀升--人类文明发展史》等书。
曾先后投入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古迹修护、博物馆经营等领域。在每一工作中,均为岛内当时的现况带入了新的观念,并付诸实行,为其后岛内的专业领域奠定较宏广的根基。东海建筑系是如此;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如此;科博馆及南艺的创设更是如此。堪称岛内文化界少有的"学者兼实行家",对岛内的建筑及文化发展有相当长远的影响。
★英国当代思想家阿兰·德波顿主编、全球哲学与心理学普及项目「人生学校」十周年重磅出品:人生学校旨在帮助当代人更好地面对人生、提升修养与情商,在互联网上影响全球3...
《图解中国著名佛教寺院》是一本全面介绍我国现存古代佛教寺院的书籍。囊括了从北京到台湾等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的寺院200余个。这些寺院或是目前最古老的...
部落酋长-刘学林正和岛数字营销部落酋长、用友秉钧CEO、自媒体广告交易平台“红人点点”创始人秘书长-刘逸春正和岛数字营销部落秘书长、财经畅销书《圈层商业》作者、...
一颗印-昆明地区民居建筑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了:昆明的环境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材料、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的建筑形制与...
《谍影重重》的主要内容是:26岁的亚当•卡西迪供职于顶级高科技企业,职位低微、厌恶自己的工作,因盗用公司银行账号而被迫面临一
钱穆的得意门生,胡适、杨联陞、黄永年、许倬云一致称许的史学名家严耕望,积二十二年之功,重现秦汉地方行政风貌!--------------------------...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
金易,原名王锡(1917—1992年),河北省玉田县人。幼读私塾数年,打下古典文学基础。30年代进北京,上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两次东渡日本学习...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教授
姜南希:典型双子座女子,曾经服务于不同的民企、外企、国际组织,却万变不离其宗,一直做的是管理工作,于是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从最初的首代助理,到行政经理,到运营...
精彩摘录吊诡的是,一个人越是愿意放弃抓紧自己,越能成为自己。当一个人越是维护某个特定的自己,反而限制自己的各种可能性(M
陈漱渝,男,1941年生于重庆,祖籍湖南长沙。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参与1981年...
畅销欧美10年,布艺手工爱好者案头常备的权威指南2000余幅图片,150件创意作品,由简入繁,不仅让您轻松掌握手缝和机缝技法,还能得到贴布、刺绣、拼布、印染的贴...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本书特色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是由罗斯科·庞德编写,全书共分四个章节,主要对社会控制知识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文明和社会控制、法律的...
作品目录如何使用本书 XIV常见问答 XVI序 XVIII引言 XVIIII第 1 章访谈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1设计过程中对用户的洞察 3何时进
郑渊洁,中国文坛传奇人物。1955年出生,1978年开始童话创作,1985年创办专门刊登其个人作品的《童话大王》月刊,有“童话大王”之美誉。他笔下的皮皮鲁、鲁西...
村落械鬥與聯盟圓滿平安熱鬧的文化概念乩童與社區意志的型塑地方層次的改運與驅邪冥婚、超自然範疇內的流動英美世界第一次有學者對台灣鄉村民間信仰進行全面而系統性的田野...
作者简介:萧公权(1897—1981),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台湾中研院首届院士。1918年考入清华高等科,1926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
须尾俱全:一个不好意思称自己为作者的作者,更喜欢自称为一名国际流浪家,过去曾在好几个国家“漂流”的生活经验,塑造了今日很大一部分自己,似乎同时也影响了写小说时的...
作品目录欧仁·布丹卡米耶·毕沙罗保罗·塞尚保罗·高更文森特·威廉·梵高古斯塔夫·罗瓦索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贝尔特·莫里索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