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山水之窥-李可染.陆俨少比较

百年山水之窥-李可染.陆俨少比较

作者:刘文洁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2013-11-01

评分:5分

ISBN:9787550305939

所属分类:绘画摄影

书刊介绍

百年山水之窥-李可染.陆俨少比较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陆俨少、李可染的山水艺术的比较。陆俨少的山水画创作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与李可染一起被誉为“北李南陆”,然以传统的笔墨意蕴审视,其成就显然在李之上。总结陆俨少的一生,纵观他的全部创作,我们完全可以说,陆俨少的山水画创作是一种高品位的纯正的文人。

百年山水之窥-李可染.陆俨少比较 本书特色

在二十世纪这百年中,中国山水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阶段。二十世纪的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整体变动,在西方文化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下,传统的艺术和文化受到了*为强烈的异质性挑战,美术革命的思潮针对的是传统中国画和中国画的传统。本文以李可染和陆俨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人的艺术主张及其实践作深入具体的比较分析,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世纪中国山水画在传统与变异之间的现实张力。李可染曾毕业于上海关专,后进入国立艺专就读研究生,在新式美术学校学习西画,此时较为深刻地受到了林风眠的影响,这是他习惯性地以西画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对待中国山水画的缘由。他主观上努力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画传统,求教于齐白石和黄宾虹,以笔墨的把握为根据,与中国画传统保持了内在的紧密联系,但是他对传统笔墨的理解和现实的把握是有所缺陷的,他强调笔墨与自然景物真实性的结合,弱化了笔墨自身的审美价值,注重笔墨对于实的表现而忽略了笔墨中虚的表现。他接受徐悲鸿“直接师法自然”的国画革新观点,有志于“为祖国河山立传”,立足于西画的写生方式进行实景山水创作。陆俨少基本在传统师授的国画学习方式中成长,他师从传统山水画家冯超然,并在王同愈的引导下学习诗文,以传统文人的综合素养要求自己,“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成为他一生的修养方式。陆俨少充分重视山水画传统,同时深入自然,在游历中“参酌往昔前人笔墨”,使自己既“自创新貌”又“笔笔有来历”。李可染与陆俨少在对待“师造化”的问题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李可染将其理解为“深入生活”,要求“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个老师”,持物我两立的态度,要求画家对客观世界作真实性的描绘。陆俨少则重在真山水中“看神气”,将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融于笔墨的自如表现中,注重画面的诗性呈现。李可染将素描中的高光表现转化成为其山水风格的一大特色,而陆俨少则将自然景物中的光照现象发展成为“画面上似不可少此一物”的“留白”艺术处理手段。李可染的画作以表现高山为主,构图常以斗方或中堂的形式,画面形象集中,施以积墨,通过笔墨的层层累积来呈现画面的整体形象,有较强的视觉性。陆俨少的画作以云水为特色,以书写性的笔墨线条呈现画面形象,注重画面中的动势,体现传统阴阳变化的宇宙认识,并长于手卷、册页的表现形式,意蕴表现含蓄、婉转,承续了传统山水重品味的艺术特色。李可染将传统艺术范畴中的“意境”理解成为情与景的结合,仅停留在意象的层面上,甚至将其理解成西方艺术学中的“典型”,其在创新的同时对于传统艺术的本义产生了偏离。陆俨少的成功是以比较纯粹的传统立场,同时以其灵活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自我的风格。李可染的成功是将异质性的成分融入山水画中,并且以传统的部分损失为代价所进行的创新,别具一格。这样的比较提示了中国山水画在走向现代时值得思考的诸多问题。

百年山水之窥-李可染.陆俨少比较 目录

摘要
**章 导论
第二章 世纪遭遇下的艺术起步
2.1 世纪初的美术教育
2.2 李可染——师授与学校教育
2.3 陆俨少——师授与文人修养方式
2.4 师友的意义
2.4.1 李可染与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
2.4.2 陆俨少与王同愈、冯超然
第三章 面对自然——题材与表现对象
3.1 各适其志
3.1.1 “为祖国河山立传”
3.1.2 “杜甫诗意”
3.2 师造化
3.2.1 “师造化”释
3.2.2 “深入生活”
3.2.3 “游历”
3.3 写生问题
3.1.4关于“光”
3.5 高山
3.6 云水
第四章 面向传统——中国画的尺度
4.1 态度和取向
4.1.1 李可染
4.1.2 陆俨少
4.2 笔墨问题
4.2.1 “平、圆、留、重、变”
4.2.2 “自创新貌”与“笔笔有来历”
4.2.3 书法及其意义
4.3 意境问题
第五章 在百年山水的视域中
5.1 类型与代表
5.2 绘画功能的转变与视觉性的凸现
5.3 书写与刻画
参考文献
附录:李可染、陆俨少年表合编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