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当今无疑是知识增长*为迅速的时代。知识来源于科学,科学的创立与发展,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延伸着人们的认知手段。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人们得以不断涉足新的领域并源源不断地获得关于人类自身及其周边世界的知识。关于人类过去的知识,即来自于作为现代科学的考古学。
考古学家从地下发掘出过去的人们所留下的各类物质遗存,经由从“事实”导向理论、由理论重构历史、再中考古材料检验理论科学性的途径,为我们展示出关于过去生活的图景。正如此,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自始至终也都是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的:自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诞生后,通过科学的手段获得的考古发现无以计数,推动了考古与学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的各类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每年都有不少考古发现,无论是对于拓展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还是充实、更新关于过去的知识,都有着特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报道和交流考古发现,传播和普及考古学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于2002年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每年年初举办的论坛从前一年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学术意义*为重要的六项进行辰示和交流。
自2002年到2011年论坛举办了10届。把10届论坛的60项考古发现集结出版,这首先就是论坛的一项成果.这60项发现在当年的论坛上即已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其中一些项目在论坛结束后又有持续的发掘和更新的发现 对于每一项考古发现、也只有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真正形成知识。随着对各项考古发现的梳理和研究.今天对这些发现的认识已较发掘之初又有所深化。
在10届论坛之后编撰这部书,也是对新世纪头]o年考古发现和考古工作的一种总结和回顾。总结有助于深化认识,许多发现都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需要联系其他考古发现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之后,其重要性才能够从多方面不断显现出来。回顾也是为了反思。2001年,考古杂志社曾组织评选了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并编撰了《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上世纪100项考古发现的意义是我们站在今天、从中国考古学发展史的立场来理解的,对这些考古发现所解决或提出的学术问题,以及它们在考古学史上的地位,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理性反思。
相对于一个世纪,10年还很短暂.我们现在或许还无力去总结中国考古学这10年的特点或认识中国考古学的世纪转折,但在未来,从更远处看历史,对2l世纪前10年的考古发现和考古学一定会有更多层面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 16开精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考古专家白云翔、施劲松主编
★本书是2002年到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60项考古发现论文的集结
★ 全书包括对2001~2010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的扼要介绍与评述,及60项考古发现的发掘者介绍和阐述每项发现的发掘经过、发现内容和学术意义两大部分
★让读者了解新世纪中国考古发现的概况,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60项发现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当今无疑是知识增长*为迅速的时代。知识来源于科学,科学的创立与发展,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延伸着人们的认知手段。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人们得以不断涉足新的领域并源源不断地获得关于人类自身及其周边世界的知识。关于人类过去的知识,即来自于作为现代科学的考古学。
考古学家从地下发掘出过去的人们所留下的各类物质遗存,经由从“事实”导向理论、由理论重构历史、再中考古材料检验理论科学性的途径,为我们展示出关于过去生活的图景。正如此,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自始至终也都是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的:自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诞生后,通过科学的手段获得的考古发现无以计数,推动了考古与学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的各类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每年都有不少考古发现,无论是对于拓展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还是充实、更新关于过去的知识,都有着特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报道和交流考古发现,传播和普及考古学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于2002年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每年年初举办的论坛从前一年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学术意义*为重要的六项进行辰示和交流。
自2002年到2011年论坛举办了10届。把10届论坛的60项考古发现集结出版,这首先就是论坛的一项成果.这60项发现在当年的论坛上即已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其中一些项目在论坛结束后又有持续的发掘和更新的发现对于每一项考古发现、也只有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真正形成知识。随着对各项考古发现的梳理和研究.今天对这些发现的认识已较发掘之初又有所深化。
在10届论坛之后编撰这部书,也是对新世纪头1O年考古发现和考古工作的一种总结和回顾。总结有助于深化认识,许多发现都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需要联系其他考古发现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之后,其重要性才能够从多方面不断显现出来。回顾也是为了反思。2001年,考古杂志社曾组织评选了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并编撰了《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上世纪100项考古发现的意义是我们站在今天、从中国考古学发展史的立场来理解的,对这些考古发现所解决或提出的学术问题,以及它们在考古学目前的地位,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理性反思。
相对于一个世纪,10年还很短暂.我们现在或许还无力去总结中国考古学这10年的特点或认识中国考古学的世纪转折,但在未来,从更远处看历史,对2l世纪前10年的考古发现和考古学一定会有更多层面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白云翔,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籍贯山东省章丘市。历史学博士,研究员。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考古》月刊和《考古学报》季刊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英文版(Chinese Archaeology)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考古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文物局金属与矿冶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丝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委员;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日本爱媛大学铁器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德国慕尼黑大学世界古代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
施劲松,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1986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3年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3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1996年毕业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6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室(考古杂志社)工作。1999至200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考古学系学习。现为副研究员,任编辑室副主任、《考古》编辑部主任、《考古》月刊副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为商周考古学和商周青铜器研究。
刘泽华全集(全12册) 本书特色 一代史学大师、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先行者刘泽华先生的全集。刘泽华先生生前唯一授权全集,收录数十篇首次公开发表的文章。南开大学历史...
琉球全史-悲愤琉球 本书特色 本书稿为一部琉球全史,时间自公元636年至2008年,以琉球发展、覆灭、灾难和抗争的历史为脉络,重现琉球被日本占领、被美国管制的灾...
雍正十三年 本书特色 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从康熙生前看似精巧的皇位传承安排中突围而出,...
康熙私访-插图典藏本 本书特色 《康熙私访(插图典藏本)》以康熙微服私访、体恤民情、惜才爱才、惩饿肃贪情节,塑造了开明有为、有个性、富于人情味的一代英雄形象。语...
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 本书特色 邓力群曾在刘少奇同志身边从事秘书性工作,亲身经历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刘少奇同志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性...
《腹地的构建》内容简介:本书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
陈香梅传奇:她在东西方的奋斗 本书特色 张爱玲说过:“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胡辛的传记文学,是传记小说。传记可以说是一种怀旧,一种追忆...
《呼吸在一米之外》内容简介:疫情与隔离的记忆,大危机下的众生相! 14个人,14个视角,作者是来自国内不同省市,不同职业(医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英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全部荒谬、亚罗战争、广州的沦陷、津沪的谈判等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 目录 引言**章英国发动战争的...
《人工智能:驯服赛维坦》内容简介: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如同每一次飞跃性的技术革新都带来了整个社会层面的颠覆性变化,人工
1795 乾隆六十年 本书特色 1795年对于乾隆及其所统治的帝国都是重要的一年。执政已经满60周年的乾隆要 从皇帝的宝座退卞来、去当太上皇帝。他在退位前所做...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特色 本书是雷海宗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几篇文字,都是抗战前发表的,是著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前三...
《民主与城邦的衰落》为法国政治学教授菲利普·内莫《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的第一卷。民主与城邦的兴衰是探究古希腊政治历史
《张荫麟全集(套装共3册)》集是张荫麟研究三部曲之一,笔者和李欣荣先生合作多年,初时准备合编张荫麟文集一种,后来我们在海内
《基金投资百问百答小红书》内容简介:投资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投入与回报往往也不成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套装共7卷)》是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学者易中天,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优美
原工商业者卷-杭商口述史 本书特色他们不是风云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广为人知的大资本家,而是介于“三小”与资本家之间的工商业者,基本属于被忽视、被失声的小人物群体...
陈寅恪家族旧事 本书特色 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长兄陈师曾(衡恪)是四位名载《辞海》的杰出人物。《陈寅恪家族旧事》较全面地介绍了四位先贤及...
新疆五十年-包尔汉回忆录 本书特色 包尔汉同志的回忆录《新疆五十年》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包老也已为《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新疆五十年:包尔汉回忆录》再版...
清代宫廷中的外国人 本书特色 《清代宫廷中的外国人:世界的中国》是中宣部“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