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王羲之《十七帖》
文师华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书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中,把《十七帖》列为压卷**帖。
《十七帖》包含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29封,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前后长达14年之久。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在蜀中30余年,王羲之曾经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帖中,可见王羲之对蜀中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至于《十七帖》的得名,在于**封信的起首有“十七”两字。
《十七帖》真迹一般认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临本也只能见到零星单本,甚至残本,如《远宦帖》、《游目帖》等,因此,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
关于《十七帖》版本流传的情况,曹大民在《王羲之解析前言》中进行过阐述,王玉池撰有《在王羲之书迹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书评》的考证文章。王玉池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即其书法艺术*辉煌时期数量*大、成就*高、内容*可靠,也是*早取得共识的一组刻帖。其中,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图书馆、河南开封市博物馆三处的藏本以及少数优秀墨本如《远宦帖》等代表了这一组刻帖的基本面貌和艺术价值。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连,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王羲之的草书,字形由章草的横张形态变为纵敛形态,婉转流贯,笔势雄劲,笔短意长,从而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改制,为草书体立下新的法门;其“字群结构”的创树,又是唐朝连绵大草的渊薮。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称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于是首开独尊王字的先河,并广收王书,使王字得到空前普及。唐李嗣真《书品后》称王羲之为“书之圣”、“草之圣”、“飞白之仙”。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北宋“苏、黄、米、蔡”四家,南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有影响的人物都是王羲之书法的爱好者和提倡者。现当代书法大师沈尹默、吴玉如、林散之、启功等均直接受到王羲之行草的浸染,即使是以写碑闻名的书法大师如于右任、沙孟海等,也从王羲之行草法帖中汲取养分,以增强笔墨的韵致。王羲之书法就像孔孟、老庄思想那样深入人心,其影响至今不衰。
文师华: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政协委员,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集。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集 内容简介 为了较为全面地呈现陶瓷艺术承古...
中国电影理论史评 本书特色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书系》是电影理论界献给中国电影100周年的一份厚礼,本书是书系的其中一本。本书中涉及电影理论的中外对比,这里采取了...
中国名碑名帖--王曦之尺牍 内容简介 书法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中国也是世界上较早拥有文字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在陶器上刻印文字,...
四只猫-2 本书特色 韩国热销萌宠绘本《四只猫》第二集隆重登场!刚刚和三只猫咪达成友好共处协议,家里坚持不养猫的爸爸也终于出现了态度软化的趋势,没想到第四只猫竟...
《设计的故事》内容简介:王萍的《设计的故事》从大设计的概念出发,向大学生讲述设计思维、设计原理,解读优良设计作品。编撰的思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是作者考古学论文的精选结集,收录有19篇论文。包括考古学学科意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
唐柳公权神策军碑-全讲解全释文 本书特色 《唐柳公权神策军碑》:选本精良 逐字讲解 名师指导 自学典范唐柳公权神策军碑-全讲解全释文 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
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 本书特色 大卫`霍克尼说,要转述所见,唯一的办法是用图画。然而一切图画制作者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如何将三维的人、物和场所压缩到二维...
燕赵书法史稿 内容简介 作为国内外**部系统研究燕赵地域书法艺术与文化发展的专著,本书参考了当前书法、金石及现代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力图从地域文化与艺术...
西尔维·吉拉尔-拉戈斯,法国艺术学者,GEO合作作者。出版过若干艺术类和生活类图书,如《拉斐尔:柔美与和谐》《克里姆特:变形的真实》《莫奈:光的印象》等。 译者...
设计师的设计日记 本书特色 站酷推荐设计师。上帝用了7天时间来创造世界,现在我们可以用7天的时间,跟随设计师一起观察和思考并学会平面设计的精髓。在案例之上透过具...
英国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园林设计师查尔斯·詹克斯,始终都站在建筑界乃至整个艺术界的风口浪尖上,引领后现代理论和后现代主义
《审计经典题库》内容简介:为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内容,我们邀请众多注会辅导专家,在研究考试重、命题
图说中国艺术史: 商周秦汉书法6 本书特色 艺术是人生的奢侈品。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令人的心灵无时无地可以安然休憩,空虛焦躁的情绪被城市的风尘传染给每个在水泥建筑...
柳公权 玄秘塔碑-免墨水写大字帖 内容简介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傅山论书画 本书特色 《傅山论书画》由侯文正先生收集了傅山论书画有关的文章,分论书法,编绘画两部分,书法部分包括如“作字示儿孙”、“字训”、三复《淳于长碑》、“...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江西发现了近50座明代藩王系墓,其中有第一代藩王宁献王、淮靖王、益端王及其王妃墓,也有世系王墓、郡王墓、
演员自我修养 本书特色 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编著,郑君里、章泯等合译的《演员自我修养(精)/中学图书馆文库》,*初完稿于1942年,译文一二章曾于20世...
艺术的故事 本书特色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著名、*流行的著作。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出版后0多年来,一直是这一...
欧阳询《九成宫碑》结构布局.章法解析 本书特色 本书以欧阳询《九成宫碑》为中心,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重视书法的实用性与创作,系统介绍欧阳询《九成宫碑》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