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王羲之《十七帖》
文师华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书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中,把《十七帖》列为压卷**帖。
《十七帖》包含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29封,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前后长达14年之久。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在蜀中30余年,王羲之曾经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帖中,可见王羲之对蜀中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至于《十七帖》的得名,在于**封信的起首有“十七”两字。
《十七帖》真迹一般认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临本也只能见到零星单本,甚至残本,如《远宦帖》、《游目帖》等,因此,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
关于《十七帖》版本流传的情况,曹大民在《王羲之解析前言》中进行过阐述,王玉池撰有《在王羲之书迹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书评》的考证文章。王玉池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即其书法艺术*辉煌时期数量*大、成就*高、内容*可靠,也是*早取得共识的一组刻帖。其中,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图书馆、河南开封市博物馆三处的藏本以及少数优秀墨本如《远宦帖》等代表了这一组刻帖的基本面貌和艺术价值。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连,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王羲之的草书,字形由章草的横张形态变为纵敛形态,婉转流贯,笔势雄劲,笔短意长,从而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改制,为草书体立下新的法门;其“字群结构”的创树,又是唐朝连绵大草的渊薮。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称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于是首开独尊王字的先河,并广收王书,使王字得到空前普及。唐李嗣真《书品后》称王羲之为“书之圣”、“草之圣”、“飞白之仙”。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北宋“苏、黄、米、蔡”四家,南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有影响的人物都是王羲之书法的爱好者和提倡者。现当代书法大师沈尹默、吴玉如、林散之、启功等均直接受到王羲之行草的浸染,即使是以写碑闻名的书法大师如于右任、沙孟海等,也从王羲之行草法帖中汲取养分,以增强笔墨的韵致。王羲之书法就像孔孟、老庄思想那样深入人心,其影响至今不衰。
文师华: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政协委员,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书法鉴赏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历代书法作品100余幅,内容丰富,图版清楚,既有书法常识的介绍,又有书写技巧的实践;既有书法发展史的宏观脉络,又有名碑名帖的深入剖析...
大学书法楷书临摹教程 本书特色 《大学书法教材·大学书法楷书临摹教程》: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大学书法楷书临摹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楷书书体论、...
中国老房子之谜 内容简介 本书引领读者走近传统建筑中的亭、台、楼、阁等经典形态,追溯它们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建筑样式、对中国“老房子”得以全面领悟和认知;并向...
麓山寺碑-翰墨字帖-历代经典碑帖集粹 本书特色《麓山寺碑》用笔沉重流动,大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气势;结字则欹侧多姿,凤翥龙蟠,从险* 中求稳定,从动态中求平衡...
笔墨流韵-(全四册) 内容简介 王宽鹏先生书法作品及书论文字。对于如何写好字,王宽鹏先生精研近二十年,总结出了足以颠覆前人的思路,有益于书法爱好者提高、进修。笔...
尼·费·波戈廷(1900-1962),尼古拉·费多罗维奇·波戈廷系作者的笔名,本名尼·费·斯图卡洛夫。前苏联著名剧作家,曾获“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
篆书说文解字部首四种 本书特色 《说文解字部首》(亦称《说文解字部目》、《说文解字建首》),是研习篆书的锁钥。本次选取了清代杨沂孙、胡澍、吴大澂、王福庵四家所书...
青年电影手册 本书特色 《青年电影手册(总第4辑)》推荐:姜文访谈,让梦想继续飞;新香港电影的趋势;华语电影女性导演论坛:侯孝贤、贾樟柯、姜文、王小帅、焦雄屏、...
本书是全球首部伊朗艺术通史的中文版,是目前伊朗官方认可的最好和最全面的伊朗艺术通史。本书在伊朗学界具有较好的反响,也赢得了国际学界的关注。原书为伊朗伊斯兰文化与...
本書收錄了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作品,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讓觀眾得以透過定格照片的瞬間,領略攝
设计的因缘-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 作者简介 p> 胡俊红,1968年8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学院副院长、湖南省设计家协会教育...
中国蓝子 本书特色 ★ 16开软精装,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原书首版于1925年,由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出版★ 本书按照原书版式重新出版,并以中英文对照形式编排★...
赵孟頫胆巴碑 本书特色 《赵孟頫胆巴碑》为国家课题“书法教育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起步成功一条龙,循序渐进无师通,书法常识全包揽,精炼通俗助速成书法经典的*新版本...
小学生课本同步硬笔字贴:四年级生词钢笔字贴 本书特色 本字帖适用于7至10岁!本字帖采用楷体,并划出田字格,使学生在练习时,可以很好地掌握每一个字的笔画及在田字...
这是一本关于梳篦文化史的专著。书中运用考古学的层位学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不易被人们关注的小小梳篦入手,由梳篦的种类、造
一学就会画:风景建筑篇 内容简介 孩子们天性好动,只要给他们一支笔、一张纸,他们就会用稚嫩的小手,描绘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事物,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
《有些人,注定要遇见》内容简介:本书通过优美的散文和暖心的小说,来阐述身边发生的人与事。如何去看待幸福?如何去对待悲伤?如
世界工业设计史潮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英国工业革命与法国宫廷趣味;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法国、比利时新艺术派;欧美机器美学思潮等。世界工业设计史潮 目...
超市包装纸盒设计 本书特色 本书力求全面反映超市常用纸盒包装结构设计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类纸包装的范例、创新设计的相关内容等,力求反映当前有关纸盒包装结构设计的*...
中国印鉴赏手册 本书特色 中国印,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种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在古人的心目中,小小的印章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