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坚察和省思。
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坚察和省思。
卷首 理想不灭,纸媒不死
曹保印
编《新京报传媒研究》第三卷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北京的冬天,天气很冷,雾霾很重,很多人艰于呼吸,甚至不敢呼吸。自由呼唤新鲜的空气,早已经成了奢望,口罩成了越来越多人出门的生活必备品。
然而,这又能怎样?马路上,汽车依然在拥堵中行驶;大街上,人们依然在雾霾里穿行。北京并没有因此死去,西山的红叶依然美丽,潭柘寺的钟声依然响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并没有对北京绝望,更没有对北京的未来绝望,而只要不绝望,就一定会有希望。
不过,对传统媒体人来说,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冬天,也正在传说中轰轰烈烈地到来。很多人信誓旦旦地像先知一样预言,传统媒体的冬天已经到来,在不久的将来,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必死。这其中,不乏纸媒人自己,有时候,纸媒人声称纸媒必死的声音,居然还是异常响亮的。究其所据,不外乎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将彻底侵占纸媒的地盘,人们将不再需要通过阅读纸媒获取信息,手指轻轻一点,海量信息便会如喷泉一样从移动终端涌出,免费、快捷而且环保。
必须承认,移动终端的普及,必将引发整个人类世界多米诺骨牌式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样态的革命,人类将会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美丽新世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革命是否一定意味着打破乃至毁灭全部的“旧世界”,重塑甚至于重造一个“新世界”,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事实恐怕未必会如此。否则,“旧世界”将往何处去,“新世界”又将从何处来?没有了“旧世界”的土壤,“新世界”的种子又将在何处生根?更不必说发芽、开花、结果。
就像北京的冬天和雾霾,只要我们对春天的到来不绝望,春天就一定会到来;只要我们对蓝天、绿地、碧水的期待不绝望,雾终究会散去,霾也一定会远离,蓝天白云、绿地红花、碧水游鱼,都不会是遥远的梦想。同样的道理,作为纸媒人,只要我们对理想不丧失热情,对未来不丧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始终满怀对公平、正义、良知、爱与美的真挚向往与追求,纸媒不但不会死,反而会活得更持久、更美好、更具品质,也必将更有影响力。就像新京报的社歌所唱,“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我的火里燃着我的光”。
十年前的2003年,当《新京报》即将创刊之时,包括传媒界部分著名学者在内,很多人预言新京报“一出生就必死无疑”,种种分析理由煞有介事;更有人搬出气候说,说南人不习冬战,《新京报》创刊前降下的第一场大雪,就是给新京报一个颜色看看,让《新京报》过不了第一个冬天。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场大雪的考验对《新京报》来说,恰恰是瑞雪兆丰年,使《新京报》真正做到了“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一路风雨走到了2013年,并且继续沐风栉雨走向2014年。
风雨十年,新京报人靠什么走过了十年,又将靠什么走向下一个十年?一言以蔽之:风骨。有风骨,才会有风采;有风骨,才会有风流。在新京报人身上,风骨早已化成了dna,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人与物如何变迁,新京报人始终致力于办一份以责任为灵魂的报纸,办一份记录时代步伐的报纸,办一份进步、美好的报纸。所谓“品质源于责任”,在《新京报》和新京报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事实上,当《新京报》转身全媒体之后,“品质源于责任”的办报理念,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日益在加强。与此同时,纸质版《新京报》与新媒体版《新京报》,相互映衬,彼此取长补短。这样,选择《新京报》,就是选择与进步、美好同行,无论受众是翻阅纸质版新京报,还是点击新媒体版《新京报》,都会感受到浓郁的《新京报》气息。这是一种洋溢着进步的气息,一种飘散着美好的气息。在雾霾浓重、pm2.5屡屡爆表的北京,能够每天自由呼吸这样的气息,“绝望”两个字就会从受众的字典里悄悄溜走,而美好的“希望”又将会像夜空的星星一样闪亮。
因此,虽然本卷聚焦传统媒体转型,但并不意味着加入唱衰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大合唱;当然,也并不刻意回避各种反省、质疑、极端否定传统媒体的观点。相反,我们努力让读者听到尽可能多的声音,从而能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我们相信,在坚守自身信念的前提下,他人的鼓励令人温暖,而他人的质疑则会让人冷静,所以,多一份温暖不多,多一份质疑也同样不多。为此,本卷特别专访新京报总编辑、本刊主编王跃春,她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而又角度独特,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省思。
在第三卷上,我们还刊发了邵飘萍与《京报》的史料性文章,以及梳理历史上的报刊创办权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洞察新闻时局。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因为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找到并且掌握了精妙的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这个坐标上,也一定有精妙的平衡点,而如何找到它,掌握它,运用它,则考验着所有媒体人。为此,我们愿和读者一起上路,在北方即将飘舞的漫天大雪中,去踏雪寻梅。
作者简介 :S.R. 戈耶尔教授是印度Jodhpur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印度历史。曾著有《印度古代宗教史》和《印度古代政治史》《印度佛教...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增订本) 本书特色 梁晓声曾花费10余年时间厚积薄发的一部继*之后,分析剖析中国各阶层关系的著作。梁晓声根据中国的现状、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的...
大众传播学-修订版 本书特色 《大众传播学(修订版)》: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大众传播学-修订版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
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特色 外国人眼中的100多年前的盅人,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习惯,也有天生的偏狭、固有的缺点。今天的中国人是否还在延续着这些特征,又发生了哪些鲜...
第八届中国新闻奖高端研讨会获奖研讨集 本书特色 “中国新闻奖高端研讨会”作为中国记协服务新闻界的一个品牌,自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会议邀请当届中国新闻奖获...
《快乐上等》内容简介:一本写给女性的行动纲领。愤怒与快乐的极限对话,九场棋逢敌手的较量! 上野千鹤子说:“无论何时,女人的人
《军事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4辑/总第12辑)》内容简介:《军事政治学研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政治学研究中心创办,
传媒印象:融媒时代新闻传播论题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论述了融媒时代传媒转型与运营、融合新闻报道技术、新闻与说话、新闻传播法治等问题,并对重工业城市传媒业及...
太平天国定鼎金陵,江南社会剧烈震荡。各阶层群体的政治取向发生分化,民众与太平天国的关系表现为消极避世、合作或对立等多重面貌。其中,民众与太平天国对立关系的形成、...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导言的作者是本卷的两位主编,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傅海波...
《马蔚华:变革的逻辑》内容简介:中国最佳零售银行是怎样炼成的? 招行何以未雨绸缪,抓住“三步两转”的战略转型契机? 其“敢为
在北大听讲座(第20期)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北大昕讲座”书系的第二十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
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当前博物馆发展趋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博物馆学的相关内容,既系统介绍了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强调了多学科交...
梁漱溟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回顾中国文化书院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它将进入“而立”之年时,编者从2010年起开始筹备编辑出版一套已故去的...
方广锠,1948年生于上海,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新疆沙湾县乌拉乌苏乡、新疆塔城地区师范学校、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
新闻往事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前近100年的近现代新闻史,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呐喊而启蒙和发展的,在此期间,无数中国早期...
人:学术者 本书特色 一部不仅在法国也在整个西方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的著作;一份以认识论与方法学为指导、以前所未有的客观的统计学手段完成的科学调查;一本关于20世...
陇上学人文存:彭铎卷 本书特色 彭铎:语言学家、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致力于汉语音韵、文字、训诂学等研究工作。出版了《潜夫论笺校正》、《唐诗三百首词典》、...
新闻细语 本书特色 书名《新闻细语》,源自“兴稼细雨”一辑。“兴稼”者,兴盛之庄稼也。书分四辑,内容如次:一曰“兴稼细雨”,收录小品文30篇。此类文章,各自成篇...
董丛林,1952年出生,河北盐山人。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供职于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