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坚察和省思。
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坚察和省思。
卷首 理想不灭,纸媒不死
曹保印
编《新京报传媒研究》第三卷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北京的冬天,天气很冷,雾霾很重,很多人艰于呼吸,甚至不敢呼吸。自由呼唤新鲜的空气,早已经成了奢望,口罩成了越来越多人出门的生活必备品。
然而,这又能怎样?马路上,汽车依然在拥堵中行驶;大街上,人们依然在雾霾里穿行。北京并没有因此死去,西山的红叶依然美丽,潭柘寺的钟声依然响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并没有对北京绝望,更没有对北京的未来绝望,而只要不绝望,就一定会有希望。
不过,对传统媒体人来说,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冬天,也正在传说中轰轰烈烈地到来。很多人信誓旦旦地像先知一样预言,传统媒体的冬天已经到来,在不久的将来,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必死。这其中,不乏纸媒人自己,有时候,纸媒人声称纸媒必死的声音,居然还是异常响亮的。究其所据,不外乎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将彻底侵占纸媒的地盘,人们将不再需要通过阅读纸媒获取信息,手指轻轻一点,海量信息便会如喷泉一样从移动终端涌出,免费、快捷而且环保。
必须承认,移动终端的普及,必将引发整个人类世界多米诺骨牌式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样态的革命,人类将会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美丽新世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革命是否一定意味着打破乃至毁灭全部的“旧世界”,重塑甚至于重造一个“新世界”,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事实恐怕未必会如此。否则,“旧世界”将往何处去,“新世界”又将从何处来?没有了“旧世界”的土壤,“新世界”的种子又将在何处生根?更不必说发芽、开花、结果。
就像北京的冬天和雾霾,只要我们对春天的到来不绝望,春天就一定会到来;只要我们对蓝天、绿地、碧水的期待不绝望,雾终究会散去,霾也一定会远离,蓝天白云、绿地红花、碧水游鱼,都不会是遥远的梦想。同样的道理,作为纸媒人,只要我们对理想不丧失热情,对未来不丧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始终满怀对公平、正义、良知、爱与美的真挚向往与追求,纸媒不但不会死,反而会活得更持久、更美好、更具品质,也必将更有影响力。就像新京报的社歌所唱,“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我的火里燃着我的光”。
十年前的2003年,当《新京报》即将创刊之时,包括传媒界部分著名学者在内,很多人预言新京报“一出生就必死无疑”,种种分析理由煞有介事;更有人搬出气候说,说南人不习冬战,《新京报》创刊前降下的第一场大雪,就是给新京报一个颜色看看,让《新京报》过不了第一个冬天。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场大雪的考验对《新京报》来说,恰恰是瑞雪兆丰年,使《新京报》真正做到了“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一路风雨走到了2013年,并且继续沐风栉雨走向2014年。
风雨十年,新京报人靠什么走过了十年,又将靠什么走向下一个十年?一言以蔽之:风骨。有风骨,才会有风采;有风骨,才会有风流。在新京报人身上,风骨早已化成了dna,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人与物如何变迁,新京报人始终致力于办一份以责任为灵魂的报纸,办一份记录时代步伐的报纸,办一份进步、美好的报纸。所谓“品质源于责任”,在《新京报》和新京报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事实上,当《新京报》转身全媒体之后,“品质源于责任”的办报理念,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日益在加强。与此同时,纸质版《新京报》与新媒体版《新京报》,相互映衬,彼此取长补短。这样,选择《新京报》,就是选择与进步、美好同行,无论受众是翻阅纸质版新京报,还是点击新媒体版《新京报》,都会感受到浓郁的《新京报》气息。这是一种洋溢着进步的气息,一种飘散着美好的气息。在雾霾浓重、pm2.5屡屡爆表的北京,能够每天自由呼吸这样的气息,“绝望”两个字就会从受众的字典里悄悄溜走,而美好的“希望”又将会像夜空的星星一样闪亮。
因此,虽然本卷聚焦传统媒体转型,但并不意味着加入唱衰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大合唱;当然,也并不刻意回避各种反省、质疑、极端否定传统媒体的观点。相反,我们努力让读者听到尽可能多的声音,从而能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我们相信,在坚守自身信念的前提下,他人的鼓励令人温暖,而他人的质疑则会让人冷静,所以,多一份温暖不多,多一份质疑也同样不多。为此,本卷特别专访新京报总编辑、本刊主编王跃春,她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而又角度独特,可供媒体同行特别是纸媒从业者省思。
在第三卷上,我们还刊发了邵飘萍与《京报》的史料性文章,以及梳理历史上的报刊创办权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洞察新闻时局。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因为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找到并且掌握了精妙的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这个坐标上,也一定有精妙的平衡点,而如何找到它,掌握它,运用它,则考验着所有媒体人。为此,我们愿和读者一起上路,在北方即将飘舞的漫天大雪中,去踏雪寻梅。
作品目录导言1 以基督的十字架为根基灵魂之火一种福音特有的论证上帝的选民启示的恩典2 一种令人敬畏且不流血的牺牲献上祷告和感
文献通考(全二册) 内容简介 《十通》是书名带[通]字的十大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后,有南宋郑樵撰《通志》、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乾隆...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卷 内容简介 一百年来的三次重新估定,每一次都为中国构建起一个新的知识系统,一个新的范畴、概念、话语乃至范式体系,给中国的救亡图存,...
《隐形军队》是一本记录了近五千年“非传统”军事冲突历史的著作,畅销书作家及军事历史研究者马克斯•布特在书中追溯了游击战争和恐怖主义从远古时代一直到现代的历史。作...
家庭生活的社会学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谁是家庭成员”、“家庭做什么”、“家庭如何与其他团体进行联系”等问题,利用一系列重要概念范畴,结合家庭在期望、结构和行为...
关于阶级的冲突(晚期工业主义不平等之辩论) 内容简介 阶级分析还有前途吗?本书收录的17篇论文是一场关于阶级的辩论,分为后共产主义世界中的阶级、英国社会学和阶级...
古籍研究--总第60卷 本书特色 鲍恒主编的《古籍研究(总第60卷)》以收录古籍整理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研究文章为主,如在古代文学方面,有“杜...
《根部之血:美国的一次种族清洗运动》内容简介:种族主义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由此引发的对人类的残害也一直没有消失。获奖诗人、
西方古典文献学发凡 本书特色 西方大学的古典学系没有也不需要中国文史典籍课程,我们的古典学系却不得不修习西方的古代文史典籍。理由非常简单:百年来的中国越来越西化...
广东民族识别调查资料汇编 内容简介 本书由《怀集县“标话”集团调查资料》和《龙门蓝田瑶族调查》两部分组成,它们均系田野调查成果。该书全面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来源、生...
彼得·范德威(范笔德,Peter van der Veer),荷兰皇家学院院士、德国马普研究院族群与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1848-1917-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本书特色 本丛书围绕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为主题,在内容上,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城市.你好! 本书特色 《城市你好》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和城市设计者的作者对于城市发展和观察的一本随笔集。作者从城市品质、城市文化、城市建筑、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人口...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集批判性、建设性为一体的调查类作品。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精辟的分析,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
中国生活记忆-追梦进程中的民生 本书特色 本书紧紧围绕民生主题,从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流行变化角度切入,选取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那些留存在记忆深...
《书写自愈力》内容简介: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那些大大小小的被忽视、被批评、被否定、被恶语相向的经历,甚至被霸凌、被
2015-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情况的年度研究报告,全书主要通过列举若干热点网络事件,以社会学的视角透析事件背后的社会意识、社会...
文津演讲录。4 本书特色 所选讲稿,主讲人多为年近古稀的学界名流、文坛泰斗。他们用毕生心血,焚膏继晷,皓首穷经,故而成绩斐然,蜚声士林。当然,这里所选的部分,并...
《最后的景观》内容简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眼中的“杰作”,城市规划领域的《寂静的春天》,影响整整一代美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该论著以其领域创新和观点创新为特色,堪称城市史研究的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