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作者:[英] 迈克尔·苏立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3-5

评分:8.6

ISBN:9787208111349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迈克尔·苏立文教授熟识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许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并且得到了1979年以来那些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的信任。他是20 世纪中国艺术的目击者,也是最早和最持久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者。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苏立文教授毕生心血所在,用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作者在中国紧张压抑与自由舒放、绝望与希望的双重语境下,讨论艺术家及其作品,卓越地传达了中国文化史与艺术,在20世纪盘根错节的各种力量的纠缠中的各色形态,以及偶尔异乎寻常的怪诞。其中包括传统派与革新派的激烈争辩、首批艺术学校的创建,以及振聋发聩的新观念的诞生,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而那些新观念超越了民族优越感所形成的隔阂。中国古典文人画传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再发现、共产主义影响之下的艺术巨变,及对于艺术核心价值的再思考等等问题,一一纳入了苏立文教授这部迷人的著作之中。

作品目录

目录
上册
中文版序言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前言及谢语
第一部分 1900—937: 西方的冲击
1 传统绘画
2 中国的艺术革命
3 西方的召唤
4 现代艺术的中心
5 岭南画派
6 新艺术运动
7 两战之间的重要艺术家3
8 木刻运动
第二部分 1937—949: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9 逃往西部
10 从和平到解放
11 漫画和讽刺作品
第三部分 1949—976: 毛泽东时代的艺术
12 解放
13 为社会的艺术
14 来自工人和农民的美术
15 “文化大革命”
下册
第四部分 其他种类和地区的艺术
16 雕塑
17 现代版画
18 台湾的艺术
19 香港和东南亚的艺术
20 移居海外的艺术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
第五部分 毛泽东时代之后: 艺术进入新时期
21 冬去春来
22 1980年代:新方向
23 国画的再生
24 新潮美术
25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
注释
文献选目
20世纪中国艺术家小传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迈克尔·苏立文 Michael Sullivan (1916 - ),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退休院士,曾在伦敦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究,荣获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多所机构颁发的多项荣誉和研究基金。1940年代 来到中国,开始接触中国艺术,结识了庞薰琹、吴作人、丁聪、郁风、关山月、刘开渠等现代中国画家,此后又与几代中国艺术家和诸多艺术机构来往密切。毕生专注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传播,是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国际权威和引领者。苏立文教授撰写有《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中国》《东西方艺术的交会》等多部深具影响力的专著。

精彩摘录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与当代西方艺术运动对中国的冲击有关,即西方现代关于艺术的目的的观点是迥异于中国传统观点的。事实上,传统的西方人的态度与中国人的态度非常接近。正如法国小说作家福楼拜在1864年的一封信中写道,“艺术没有其他的结局,为了人的情感,为了祈求驱赶重负和苦痛”;同时亨利·马蒂斯称绘画为“精神上的抚慰者”。然而所有这些被改变了。如斯坦伯格提醒我们的,“当代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这个世界的重压、焦虑和紧张,因为艺术被假定为生活的镜子”。而当下中国信奉关于艺术角色的更加激进的西方观,点,至少在青年一代中间是这样,他们认为压力和冲突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而这就是在艺术中表现这种强制力量的权利。

——引自章节: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蔡元培艺术价值普遍性的学说,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打击,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启发。全新的同时也是革命的观点认为,美术即使在它的最高层次上也不是文人排外的领域,但是它能够,事实上是必须,离开学问、诗歌以及文学的支持而靠自身繁荣。画家脱离了对传统的依赖,必须为自己确定路向。许多专业的西画家取得了教授、教师身份这一事实,帮助他们解决了社会的和经济的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他们的美学问题。同样令传统观点不安的是,人们发现艺术题材并不局限于那些特定的令人愉悦的或象征性的主题,实际上,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描画。更加令人不安的相关观点是,艺术的第一目的不是提供赏心悦目的美的图画,而是去揭示被艺术家们所见所感的世界,去说出真相,即便它是丑陋的或者是悲剧性的。

——引自章节:6新艺术运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