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3-8-1

评分:8.2

ISBN:978753546853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等。

作品目录

第一章 邈远的追索 001
一 最初的踪影 001
二 装神弄鬼 005
三 彬彬礼仪 010
四 温柔敦厚 014
五 慧言利嘴 018
六 小结 021
第二章 漫长的流程 022
一 热闹的世界 022
二 歌舞小戏 028
三 滑稽表演 039
四 诗的时代 043
五 小结 047
第三章 走向成熟 049
一 市民口味 049
二 笑声朗朗 055
三 弦索 065
四 南方的信息 069
五 艺术家大聚合 080
六 小结 088
第四章 石破天惊 090
一 精神的外化 090
二 元剧第一主调 092
三 元剧第二主调 099
四 法治之梦 101
五 缅怀之梦 109
六 团圆之梦 120
七 小结 130
第五章 传奇时代 133
一 旧样式的衰落 133
二 新样式的更替 145
三 由岑寂到中兴 163
四 昆腔的改革 175
五 丰收的世纪 182
六 四部杰作 196
七 生机在民间 217
八 小结 233
第六章 走向新纪元 235
一 近代人的思考 235
二 公正的体认 254
· · · · · ·

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等。

精彩摘录

这样的祭神礼仪,需要有大量的装扮,又要把这些装扮联成一体,构成一个宏大的仪式。这里的歌、舞,这里的动作、表情,都有了一定的情节归向和情感归向,上下场的组合,井然有序,化身表演有了更大的明确性,而且也增加了更多的修饰性。这种祭神礼仪其实已经是一种包含着原始戏剧美的表演形式。在这种祭神礼仪中,逐一登场的诸神都已经具备人间的情感特色,使人感到亲切。“湘君”和“湘夫人”对于爱情的焦渴和周旋,“大司命”的忧伤,“小司命”的惆怅,“河伯”的风流,“山鬼”的凄迷,各不相同。他们如若真有神的伟力,为何还要在情感的波澜中沉耽泳潜?为何还有那么多的苦恼和伤感?因此,不妨说,从屈原的《九歌》可见,当时楚地的巫术祭祀,已经体现了人间化的审美关系。正由于装扮的内容和目的都在人间,因此巫觋们在装扮时也就会有内心的注入了。但是,在中国,这种祭祀礼仪没有向艺术的领域迈出太大的步伐。巫风长时间地固守着地盘,并渐渐熏染成了一种强硬的生活形态。在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非艺术化走向,是一个艰涩的美学课题。这种非艺术化走向当然不可能荡涤一切审美因素,但基本方向却离开艺术的本性越来越远。象征、拟态、祝祈、装神弄鬼,全都加上了明确而直接的功利,结果出现了一种以虚假为前提的功利性生活形态,快速地走向迷信和邪祟。那个载歌载舞的神秘天地,失去了愉悦的幻想空间。礼仪很完整,结果是把许多少女淹没在河底,使很多民众流离失所。这种祭祀礼仪,当然也包含着不少装扮拟态的成分,巫女们不仅自己需要装扮,而且还要被选定的少女装扮、斋戒,进入假定的河伯行宫——布置在考究的一条船上,举行婚嫁仪程。但是,这些戏剧性手段要达到的目的,却与艺术的目的背道而驰。我们说过,原始歌舞的拟态表演,是想与自然力达成一种亲和关系,但是河伯娶妇的祭祀礼仪,却加剧了人类与自然力的对立,侵害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孔子努力维护由巫术...

——引自第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