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心理学

观众心理学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3-8-1

评分:8.4

ISBN:978753546855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等。

作品目录

心理美学引论
一什么是心理美学
二心理美学的立足点
三对“观众”的误解
四“正常观众”
五心理美学的首要范畴
六心理美学中的悲剧美和喜剧美
七悲剧美为何发生转型
八喜剧美为何不适合情感投入
九这一对范畴融合了
十又从心理学通达了哲学
十一审美心理机制
十二以“注意”为例
十三随意注意
十四 屏风之争
十五心理空间
本论观众审美心理
第一章学理基础
一心理研究是一种思维升级
二接受美学与心理学相遇
三接受美学的基本思路
四期待视域
第二章综合的心理需要
一心理需要的第一度对象化
二 心理需要的第二度对象化
三心理定式
第三章反馈流程
一反馈的意义
二 集体心理体验
三剧场内的多角反馈
四 剧场内外的反馈
第四章观众的感知
一特殊的强度
二变异
三感知真实
四 感知力度
第五章观众的注意力
一注意力的引起
二注意力的持续
三注意力的分配
四 注意力与故事结构
第六章观众情感的卷入
一戏剧情感的特点
二观众情感的卷入过程
三 负面情感和复杂情感
四共鸣
第七章观众的理解和想象
一观众渴求理解
二理解的层次
三想象
第八章心理厌倦
一适应与厌倦
二对比性心理程序
三保留剧目
· · · · · ·

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等。

精彩摘录

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人们也习惯用心理概念来解释悲剧美和喜剧美。例如把悲剧美说成是对悲哀记忆的释放,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只不过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从深层心理上说,悲剧美和喜剧美,对应着人类对社会物象的仰视需要和俯视需要。悲剧营造英雄,而悲剧英雄就是人们仰视的对象。在艺术中,仰视与地位、财富、学识无关,而主要决定于他是否遭遇悲剧,以及在悲剧中的表现。其他物象的崇高感,也都与不可抵达有关,甚至与牺牲有关。仰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而悲剧美的仰视,则是这种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喜剧美正好相反,对应着人们的俯视心理。在喜剧美中,主要人物大多被故意塑造得低于观众,让观众能够快速地发现他们的滑稽、悖时、荒诞、愚昧、自以为是、适得其反。这使观众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的确认,并且越确认越放松。笑声,正是从这种优越感和放松态中产生的。观众在喜剧美中的俯视,也是人类一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

——引自第10页


所谓正剧,不应该只是描摹平常物态,而应该是异常物态经过辛苦谈判和磨合之后的平隐状态,如中国古语之“静水流深”,其间蕴藏着惊人的力度。这种认识,也就把日常生活提升到了哲学高度。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作品,不管是追求仰视的、俯视的,还是平视的,总是依照习惯的心理模式推进,很少有逆反的内涵。即便有交错、转换,也常常仅止于交错、转换,而很少有内在的焠击和熔铸。于是,深刻没有了,本质没有了,哲学没有了。这种平庸之作,大多是创作者出于对观众心理的惰性预判,妨碍了对生活本质的开掘。

——引自第16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