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专制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之间的界限——我们这里说的政治可以粗略地界定为自由和民主政治。
专制主义的本质是,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法律上都不存在对统治者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挑战。
现代性的精髓在于从个体精神中推衍出以下这一新观念: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意向来安排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由出身所决定的位置。
希腊政治的基石是理性,罗马政治的基石是爱——爱祖国,爱罗马。
在人人奉公守法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之外,还有另一种和谐,即通过自由讨论解决冲突,自愿地接受靠法定程序得出的任何解决办法。
基督教对政治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人的价值观。
传统的政治观念是,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维护正义,并在整个城邦中提倡美德,因为道德才是和平和良好秩序的根本基石
君主制极易蜕变成僭主政体,僭主政体又被贵族政体推翻,贵族政体蜕变成剥削民众的寡头政体,寡头政体被平民政体推翻,平民政体蜕变成动荡的暴民统治而使人民无法忍受,某个强有力的人物夺权变成君主,于是循环又周而复始了。
政治的本质是说服,这一事实具有一个核心含义:政治家决定一项政策所依据的种种理由完全不等于他公开宣称的那些理由。
治理城邦国家的一套职位体系,再加上规定这些公职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这就构成了宪制(constitution)
政治是一种活动,它支撑着人类生活的框架;但政治并不等于生活。
当代流行的怀疑主义是一种虚伪的谦恭,它掩盖了这样一个顽固的信念:我们的开放心态使我们的相对人文主义比前人的僵化和异族文化的褊狭都要高明得多。
政治就是对“怎样做才公正”的无休止的公开争论。
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认为保障本国安全所必须采取的一切行动。
基督教强调在上帝面前每个人的价值是相等的。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否具有普遍理性,而在于是否具备对抗邪恶的个人品性。
一种观点在一个人看来是谬论,却可能被另一个人当作至理名言。
专制体制的形象:那种政体的秩序靠武力来建立,以恐怖来维系,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霍布斯的看法则是,战争是人类间的自然关系,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类如何去实现一种和平状态。
国际关系研究分为相互龃龉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派,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理想主义学派则主张建立一种国际秩序。
政治的决窍是,既要努力取胜,又不可求之过甚。
专制体制取决于专制者个人的品格秉性(他们往往是喜怒无常的),而政治体制的领导人则是按照职务所赋予的责任来行事。
循环论
一个好公民能同时做一个好人吗?
米诺格说:“现代社会就是资料慢性中毒的社会。”这话几乎明示了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批评。
革命的起因总是某种对平等的要求
对属下佃户的控制使掌权首领处于某种独立的地位,必须通过与一批这样的首领订立协议才能建立起社会秩序。这是中世纪重建政治秩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这种宗教热情的政治意义是,当时的公民社会被看作是信徒的联合会。拒绝接受社会共有的信仰就等于是一种精神上的移民。
基督教一面把政治降格为仅是维持和平与世界公正的暂用工具,一面又将拯救每一个人的灵魂看作生活的根本意义。
19世纪的政论家沃尔特·白哲特说过,任何改革的后果都必须等到经历了改革的那一代人过世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在思考良政善治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历史方法也许比科学方法有用得多。
一个概念如果过分地延伸就会断裂而失去表意功能。
政府总是要把一切好事都归功于自己,反对党则总是要把一切坏事的账都算到政府头上,于是政府和反对党就在合力传播着一个观念,即一切事情,不管好事还是坏事,都是政策造成的。这种观念使得民众遇事就去向政府请愿,似乎一切利益都可以由政府来施予。这种做法又反过来加强了“一切事物事实上都是政治”的观念。
城邦一方面是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工的创造。
分权理论
罗马的声誉主要建立在它的道德力量上
宗教就是一种文明对存在问题的信仰和知觉。
在某种意义上,政治的历史就是探索可行策略的历史,这些策略被用来缩短——尽管不能消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距离。
第一种是对国家的自由派观点,来自中世纪的自由和王权的观念,主张建立公民秩序保障良善生活。第二种观点认为国家是一种压迫工具,高高在上地从精神上压抑着受它奴役的民众,所以国家是一种压制人的东西,需要用人性来改造。这第二种观点激发了这样一种设想:超越国家,创造一个完美的共和体,使政治中不可避免的那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能够最终被填平。现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两种观点所代表的倾向之间的沟通平衡。
政治的本质是说服,这一事实具有一个核心含义:政治家决定一项政策所依据的种种理由完全不等于他公开宣称的那些理由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两种最基本的倾向,而且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这两种倾向的名下。
国家利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解释,但政权的更迭很少会根本改变一个国家对自身利益的看法。
公正不仅仅是存在于我们前方、可以为我们导航的目标,公正也曾在我们的过去中存在,它揭示了我们的现状和我们的历史。
《艰难一日》内容简介:在这部史无前例的作品中,一位前美国海军海豹六队队员化名为“马克·欧文”,详述了其全程参与击毙本·拉登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范式转换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结项成果。全书全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问题,分七章...
正面战场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本书特色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
他们在黑暗之中,是为了守卫光明。那是水,那是冰,冰是睡着的水――你人间水,我也是,但是我是睡着的!作为一个情报干部,要承
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构想 本书特色 这些概念既是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目前担负的各类任务、实施的各类行动的经验总结,也是海军陆战队应对未来挑战的指南。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俄罗斯 本书特色 *本真的现实,*深邃的灵魂,俄罗斯研究**专家闻一*新实地考察。卖点:1.作者介绍了俄罗斯如何继承和开放传统文化、俄罗斯的医疗...
特别辩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辩护纪实 本书特色 本书意在留下律师为林、江集团案主犯辩护的历史资料,所以只写了庭审姚文元、陈伯达、吴法宪、李作鹏、江腾...
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 本书特色 政治正当性问题是政治哲学的热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中西思想...
中国科举史话 内容简介 本书有两大特色值得一提:其一是通俗而扼要。本书所涉内容可以说包括了科举史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它避免了繁琐的学术考证,而是娓娓道来,如道家常...
向世界说明中国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了赵启正自1998年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以来的22篇对外演讲和41篇访谈。这些演讲基本上是在对外公开场合进行的,有不少是即兴...
中越关系四十年亲历 本书特色 本书由作者根据40年外交工作的经历整理撰写而成,真实详尽地记录了从上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中越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披露了大量对越...
海报又名招贴画,是一种张贴在街头或公共场所,具有一定宣传内容,通常由图画和文字构成的广告宣传品。1798年,平版印刷技术的发
《劝导》内容简介:《劝导》是简·奥斯丁最后一部小说,构思精巧,情感真挚。沃尔特·艾略特爵士的三女儿安妮·艾略特,文静内敛,
中国村干部 本书特色 作者用两年的时间走访了100多个村庄,与中国十佳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企业家村干部、十九大代表、普通农民对话,倾听村干部心声,洞察村干部职...
中华千年文萃----政事得与失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集了中国自先秦到明清,历朝的君王与臣子对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利害得失的经验总结,实为史学入门者及...
中国政府白皮书-(5)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政治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发布的白皮书,包括《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200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中国知...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重读毛泽东《实践论》 本书特色 《实践论》毛泽东写于1937年,这是毛泽东*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用做通俗的语言全面地分析了认识和实...
從烏克蘭危機到敘利亞反恐,普京如何透過公共外交強化地緣政治關係,在俄美博奕賽局中展現俄羅斯堅強的實力與意志力?這個屬於戰鬥民族的極端國家,如何塑造自己的定位──...
日本航空母舰全史 本书特色 七十年前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东至珍珠港、西至印度、南至瓜岛、北至阿留申群岛的广阔海上、空中范围内逞凶的旧日本海军航母机动舰队...
政治的人-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 本书特色 本书是德国社会学家奥斯卡内格特的集大成之作,旨在通过思想教育和实践培养具有“独立评判能力”的“政治的人”。作者通过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