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历史与边界(中文版)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中文版)

作者:[英] 肯尼思·米诺格

出版社:译林

出版年:2013年1月

评分:8.0

ISBN:9787544729826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中文版)》内容简介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就试图通过历史的巡礼,给人们指示一条理解政治的路径:希腊民主如何诉诸公民参与;罗马共和怎样培育公民美德;基督教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国家的政治整合与个人的自主独立为什么成为政治现代性的双重面相;以及,为谋求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良性均衡,现代政治文明如何从传统中提取价值资源,又怎样超越古典主义,在更高水平上构建了崇尚自由的宪政民主体制,等等。也许可以说,高屋建瓴和娓娓道来的历史叙事,是《政治的历史与边界》最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在这本叙述周详而又引人入胜的著作中,肯尼思·米诺格探讨了从古代世界到二十世纪的政治发展过程。《政治的历史与边界》作者力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下问题:政治体制为何演进不止?政治如何在我们的社会中生发权力、保障秩序?民主是否一直有利无弊?二十一世纪的政治又将有何变迁?米诺格将政治的脉络与细节娓娓道来,他是叙述这一主题的绝佳人选。——Nicholas Lezard《卫报》 肯尼思·米诺格:伦敦经济学院政治学荣誉退休教授,所发表论文广泛涉及政治理论诸多领域,已出版著作包括《自由性灵》、《民族主义》、《大学的理念》、《异化的权力:意识形态纯理论》等。
龚人:政治学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政治社会学及文化社会学。代表著作包括《现代性的谱系》、《政治哲学关键词》(合著)等。

作品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章:政治中为什么没有专制者的位置
第二章:古希腊人:怎样做一个公民
第三章:古罗马人:爱国主义的真义
第四章:基督教与个人主义的兴起
第五章:建立现代国家
第六章:怎样分析现代社会
第七章:国家间的关系:如何保持均势
第八章:政治的实践(之一):怎样做一个参与者
第九章:政治的实践(之二):政党与政治信条
第十章:政治的实践(之三):正义、自由、民主
第十一章:科学地研究政治
第十二章:意识形态向政治挑战
第十三章:政治会在21世纪消亡吗

热门书摘

政治与专制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之间的界限——我们这里说的政治可以粗略地界定为自由和民主政治。

专制主义的本质是,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法律上都不存在对统治者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挑战。

现代性的精髓在于从个体精神中推衍出以下这一新观念: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意向来安排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由出身所决定的位置。

希腊政治的基石是理性,罗马政治的基石是爱——爱祖国,爱罗马。

在人人奉公守法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之外,还有另一种和谐,即通过自由讨论解决冲突,自愿地接受靠法定程序得出的任何解决办法。

基督教对政治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人的价值观。

传统的政治观念是,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维护正义,并在整个城邦中提倡美德,因为道德才是和平和良好秩序的根本基石

君主制极易蜕变成僭主政体,僭主政体又被贵族政体推翻,贵族政体蜕变成剥削民众的寡头政体,寡头政体被平民政体推翻,平民政体蜕变成动荡的暴民统治而使人民无法忍受,某个强有力的人物夺权变成君主,于是循环又周而复始了。

政治的本质是说服,这一事实具有一个核心含义:政治家决定一项政策所依据的种种理由完全不等于他公开宣称的那些理由。

治理城邦国家的一套职位体系,再加上规定这些公职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这就构成了宪制(constitution)

政治是一种活动,它支撑着人类生活的框架;但政治并不等于生活。

当代流行的怀疑主义是一种虚伪的谦恭,它掩盖了这样一个顽固的信念:我们的开放心态使我们的相对人文主义比前人的僵化和异族文化的褊狭都要高明得多。

政治就是对“怎样做才公正”的无休止的公开争论。

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认为保障本国安全所必须采取的一切行动。

基督教强调在上帝面前每个人的价值是相等的。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否具有普遍理性,而在于是否具备对抗邪恶的个人品性。

一种观点在一个人看来是谬论,却可能被另一个人当作至理名言。

专制体制的形象:那种政体的秩序靠武力来建立,以恐怖来维系,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霍布斯的看法则是,战争是人类间的自然关系,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类如何去实现一种和平状态。

国际关系研究分为相互龃龉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派,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理想主义学派则主张建立一种国际秩序。

政治的决窍是,既要努力取胜,又不可求之过甚。

专制体制取决于专制者个人的品格秉性(他们往往是喜怒无常的),而政治体制的领导人则是按照职务所赋予的责任来行事。

循环论

一个好公民能同时做一个好人吗?

米诺格说:“现代社会就是资料慢性中毒的社会。”这话几乎明示了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批评。

革命的起因总是某种对平等的要求

对属下佃户的控制使掌权首领处于某种独立的地位,必须通过与一批这样的首领订立协议才能建立起社会秩序。这是中世纪重建政治秩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这种宗教热情的政治意义是,当时的公民社会被看作是信徒的联合会。拒绝接受社会共有的信仰就等于是一种精神上的移民。

基督教一面把政治降格为仅是维持和平与世界公正的暂用工具,一面又将拯救每一个人的灵魂看作生活的根本意义。

19世纪的政论家沃尔特·白哲特说过,任何改革的后果都必须等到经历了改革的那一代人过世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在思考良政善治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历史方法也许比科学方法有用得多。

一个概念如果过分地延伸就会断裂而失去表意功能。

政府总是要把一切好事都归功于自己,反对党则总是要把一切坏事的账都算到政府头上,于是政府和反对党就在合力传播着一个观念,即一切事情,不管好事还是坏事,都是政策造成的。这种观念使得民众遇事就去向政府请愿,似乎一切利益都可以由政府来施予。这种做法又反过来加强了“一切事物事实上都是政治”的观念。

城邦一方面是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工的创造。

分权理论

罗马的声誉主要建立在它的道德力量上

宗教就是一种文明对存在问题的信仰和知觉。

在某种意义上,政治的历史就是探索可行策略的历史,这些策略被用来缩短——尽管不能消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距离。

第一种是对国家的自由派观点,来自中世纪的自由和王权的观念,主张建立公民秩序保障良善生活。第二种观点认为国家是一种压迫工具,高高在上地从精神上压抑着受它奴役的民众,所以国家是一种压制人的东西,需要用人性来改造。这第二种观点激发了这样一种设想:超越国家,创造一个完美的共和体,使政治中不可避免的那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能够最终被填平。现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两种观点所代表的倾向之间的沟通平衡。

政治的本质是说服,这一事实具有一个核心含义:政治家决定一项政策所依据的种种理由完全不等于他公开宣称的那些理由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两种最基本的倾向,而且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这两种倾向的名下。

国家利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解释,但政权的更迭很少会根本改变一个国家对自身利益的看法。

公正不仅仅是存在于我们前方、可以为我们导航的目标,公正也曾在我们的过去中存在,它揭示了我们的现状和我们的历史。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