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专制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之间的界限——我们这里说的政治可以粗略地界定为自由和民主政治。
专制主义的本质是,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法律上都不存在对统治者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挑战。
现代性的精髓在于从个体精神中推衍出以下这一新观念: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意向来安排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由出身所决定的位置。
希腊政治的基石是理性,罗马政治的基石是爱——爱祖国,爱罗马。
在人人奉公守法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之外,还有另一种和谐,即通过自由讨论解决冲突,自愿地接受靠法定程序得出的任何解决办法。
基督教对政治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人的价值观。
传统的政治观念是,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维护正义,并在整个城邦中提倡美德,因为道德才是和平和良好秩序的根本基石
君主制极易蜕变成僭主政体,僭主政体又被贵族政体推翻,贵族政体蜕变成剥削民众的寡头政体,寡头政体被平民政体推翻,平民政体蜕变成动荡的暴民统治而使人民无法忍受,某个强有力的人物夺权变成君主,于是循环又周而复始了。
政治的本质是说服,这一事实具有一个核心含义:政治家决定一项政策所依据的种种理由完全不等于他公开宣称的那些理由。
治理城邦国家的一套职位体系,再加上规定这些公职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这就构成了宪制(constitution)
政治是一种活动,它支撑着人类生活的框架;但政治并不等于生活。
当代流行的怀疑主义是一种虚伪的谦恭,它掩盖了这样一个顽固的信念:我们的开放心态使我们的相对人文主义比前人的僵化和异族文化的褊狭都要高明得多。
政治就是对“怎样做才公正”的无休止的公开争论。
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认为保障本国安全所必须采取的一切行动。
基督教强调在上帝面前每个人的价值是相等的。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否具有普遍理性,而在于是否具备对抗邪恶的个人品性。
一种观点在一个人看来是谬论,却可能被另一个人当作至理名言。
专制体制的形象:那种政体的秩序靠武力来建立,以恐怖来维系,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霍布斯的看法则是,战争是人类间的自然关系,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类如何去实现一种和平状态。
国际关系研究分为相互龃龉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派,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理想主义学派则主张建立一种国际秩序。
政治的决窍是,既要努力取胜,又不可求之过甚。
专制体制取决于专制者个人的品格秉性(他们往往是喜怒无常的),而政治体制的领导人则是按照职务所赋予的责任来行事。
循环论
一个好公民能同时做一个好人吗?
米诺格说:“现代社会就是资料慢性中毒的社会。”这话几乎明示了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批评。
革命的起因总是某种对平等的要求
对属下佃户的控制使掌权首领处于某种独立的地位,必须通过与一批这样的首领订立协议才能建立起社会秩序。这是中世纪重建政治秩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这种宗教热情的政治意义是,当时的公民社会被看作是信徒的联合会。拒绝接受社会共有的信仰就等于是一种精神上的移民。
基督教一面把政治降格为仅是维持和平与世界公正的暂用工具,一面又将拯救每一个人的灵魂看作生活的根本意义。
19世纪的政论家沃尔特·白哲特说过,任何改革的后果都必须等到经历了改革的那一代人过世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在思考良政善治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历史方法也许比科学方法有用得多。
一个概念如果过分地延伸就会断裂而失去表意功能。
政府总是要把一切好事都归功于自己,反对党则总是要把一切坏事的账都算到政府头上,于是政府和反对党就在合力传播着一个观念,即一切事情,不管好事还是坏事,都是政策造成的。这种观念使得民众遇事就去向政府请愿,似乎一切利益都可以由政府来施予。这种做法又反过来加强了“一切事物事实上都是政治”的观念。
城邦一方面是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工的创造。
分权理论
罗马的声誉主要建立在它的道德力量上
宗教就是一种文明对存在问题的信仰和知觉。
在某种意义上,政治的历史就是探索可行策略的历史,这些策略被用来缩短——尽管不能消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距离。
第一种是对国家的自由派观点,来自中世纪的自由和王权的观念,主张建立公民秩序保障良善生活。第二种观点认为国家是一种压迫工具,高高在上地从精神上压抑着受它奴役的民众,所以国家是一种压制人的东西,需要用人性来改造。这第二种观点激发了这样一种设想:超越国家,创造一个完美的共和体,使政治中不可避免的那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能够最终被填平。现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两种观点所代表的倾向之间的沟通平衡。
政治的本质是说服,这一事实具有一个核心含义:政治家决定一项政策所依据的种种理由完全不等于他公开宣称的那些理由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两种最基本的倾向,而且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这两种倾向的名下。
国家利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解释,但政权的更迭很少会根本改变一个国家对自身利益的看法。
公正不仅仅是存在于我们前方、可以为我们导航的目标,公正也曾在我们的过去中存在,它揭示了我们的现状和我们的历史。
代表的概念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政治学专业学者,学生和研究者,政府工作人员《代表的概念》是关于“代表”概念*为全面的一本书,刊行四十余年仍盛誉不减,作者凭借此...
哲学与政治之间:卢梭政治学研究 本书特色 曾誉铭的这本《哲学与政治之间:卢梭政治哲学研究》揭示了卢梭政治哲学的德性根据,呈现了解决类与个体异化的完善政制与自我教...
回教恐怖分子摧毀了蘇聯最大的石油化工廠,他們以為自己正為<自由>打出一條通路,卻不知已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揭開序幕。這是一部光
《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上下)》共设陆军、空军、海军、后勤、省军与保安部队、警务与宪兵等十一章,对国民党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防政策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精装版) 本书特色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九三九年七月在延安马列学院的讲演)是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著作。全书共分九篇,内容包括共产...
《特种兵1》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军人子弟孟军从一个普通的军事大学学生,在军人父亲的鞭策下,怎样从军校的一名侦察兵到成长为一个边
新自由主义时代的社会民主主义-1980年以来的左翼和经济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以全面而精密的分析向读者表明:在新自由主义时代,那些具有“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本书特色 按照中共中央批准的编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系列的计划,继二〇一三年六月出版《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后,...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目录 导论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一、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功能(一)社会实践的概念及特点(二)社...
新中国剿匪反特大纪实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该书结合*近解密的资料,使用文学笔法,为我们展示了建国前后一幕幕剿匪的危险场面,一个一个惊险的反特故事,真实地...
王正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执行所长。美国密西根大...
反法西斯-华中抗战大纪实 本书特色 《华中抗战大纪实》是一部文学战争类小说,本作品主要描写了包括红军如何成功开辟华中根据地,中央高度关注建立根据地、建立苏南抗日...
亲历见证51区秘史的先驱之作大量从未破解的机密信息51区,是美国政府从未承认其存在的军事禁地。很多人以为51区的命名出于随机,
迷失的兵城 本书特色 《迷失的兵城》是著名作家师永刚推出的一部长篇新军事探险小说,该书以西北戍边军人的战斗生活为场景展开,年轻的中尉单一海和学者子老,凭《汉书》...
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本书特色 《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是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内容简...
右翼民粹主义政客的每一次“露面”都是虚伪的“表演”,他们英俊幽默,却带来“恐惧”。通过政治表演和话语建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成功制造出欧洲社会问题的“替罪羊”。而...
中国腐败行为的运作逻辑及其关系模式-基于关系视野的考察 本书特色 由岳磊著的《中国腐败行为的运作逻辑及其关系模式--基于关系视野的考察》从关系基础、关系运作、关...
资本主义不是什么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的并非是重新建构“资本主义是什么”的系统解释,而是对各种关于资本主义的老生常谈的清理,因此取名“资本主义不是什么”。综合...
《古典学在中国》内容简介:《世界历史评论》是以世界历史为研究范围,立足国际国内史学界,追踪世界历史研究发展大势,梳理学术研
“巴巴罗萨”行动 本书特色 《“巴巴罗萨”行动》详细讲述了德国侵苏战争**周的历史:开篇首先对于(那次)国防军自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1941年的胜利作了全面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