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分析表明,宗教不是伦理学的基础,而是伦理学的体现和象征性表达。
总之,我们可以认为《圣经》赋予了我们绝对权力,允许我们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儿童、智障者、离异者、不信教者、有不同性取向者、老妇人及动物和自然环境。最后,它让我们虐待自己,因为我们是受到原罪污染的堕落者,对自己的憎恨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他人的憎恨。
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必须是那些我们可以合理地彼此要求的内容。
柏拉图认为,世上没有正义的政治秩序,只有生活在政治秩序中的正义公民(尽管内心和谐或正义需要有公正的政治秩序——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对宗教权衡利弊,正如当代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的一句名言所述,是“多此一举”。
多元文化论似乎背离自由主义的精神。
阿纳托尔·法朗士曾讥讽神圣的法律平等,这种平等禁止所有的人(穷人及富人)借宿桥下、沿街乞讨及偷食面包。
运气有可能比品德对生活的影响更大。奇怪的是,人们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们无休无止地承担责任,就如原罪论所述。我们仿佛更愿意承担罪名而不愿意遭受厄运。
我们不喜欢被人命令,我们只想享受生活,并且希望以一种善良之心去享受生活。打破这种平静的人让我们感到不快。
如果这些标准有资格评价我们最崇高的宗教习俗,那么它们从何而来?
有神论思想看起来比无神论思想更糟糕,因为有神论思想似乎扭曲了人们对行为准则的认识。如道德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所述,它使我们仅仅由于惧怕惩罚或出于其他动机而遵循道德律行事,我们却真切希望人们出于敬虔道德律而行事。这才是真正的美德所要求的。
一个真正承蒙天赐福祉的永恒存在仅仅因为它的伟大而不被渺小人类的行为所扰。他不会因为人吃贝类食物或采取不同的做爱方式而心起波澜。
2.相对主义
尼采曾试图“解构”仁慈情感,将其斥为软弱、奴性或有悖生命力,但这种解释是没有说服力也是令人不快的。这是海明威式的男子汉作风——将善良人的同情心视为懦弱。
悲剧不仅可以避免,而且也不应是常态的追求。
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而不是靠激起内心的感受获得。
唯一就其本身而言是善的,是善良意愿。
作者指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有相互联系的一面,认为任何对自由完整的定义都应包括免受侵扰和能够去做这两个方面。
道德或伦理环境是关于应该如何生活的意识氛围,它决定我们的思想——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接受,什么令人向往,什么令人鄙视。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或从根本上,就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需要从他人眼里或世人眼里认识自己的价值。
人类是道德性的动物,但不是说人类天生就知书达理,也不是说人类总是在相互督促。而是说,我们会对事物进行归类和比较、评价,甚至赞美,主张权利或为其正名。
在西方社会,白人男子的优裕发达源出于非西方、非白人或女性等其他族群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正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却不希望有人揭示这个问题。
偏离正道的道德体系将从根本上促成血汗工厂、集中营或死亡之旅的出现。
1.上帝之死
《新约》里情况普遍好转,因为它着重强调爱、宽容及顺从。然而,其通篇却充斥着道义上站不住脚的“赎罪”和“救赎”,宣扬可以为了救赎罪恶之人而牺牲无辜者,从而实现正义(替罪羊的理论)。
其一,风俗习惯无处不在;其二,风俗习惯理应得到尊重,只有疯子才会拿它开玩笑。
关于道德的讨论不像是“我喜欢冰淇淋”或“我不喜欢”,在后一种情形下不同选择无关紧要。道德讨论就像“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在此,区别是一种分歧,而且至关紧要。
道德仅仅是发动机上的汽笛,而不是推动发动机的蒸汽。
第二种混乱思想的结论是:不可能有真正让人在意的事,因为从进化论上找不到证据。
权利本身即具有欺骗性
生命权和为了维持生命必须占有他人时间、体力或精力的权利。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曾经说过:上帝的存在体现在微小之处,人生的意义也是如此。
对于结果主义来说,一个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未尽责任的、不公正的或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只要它符合整体善,该行为就可能明显地被其结果所美化或证明为正当。
这些虚假权利宣言的最终的、明显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赋予那些激情以尽可能多的力量,但是那些激情已经过于强大;是要冲破对这些激情的束缚,是要告诉那些自私的激情:到处都是你的猎物;是要告诉那些愤怒的激情:到处都是你的敌人。这就是这种著名宣言的道德性之所在。
善良意愿是有良好动机的行为,是基于法律或责任感的行为。
我只能以以下方式行动,即我在行动的同时可以期待自己所信奉的准则成为普遍法则。
它使我们仅仅由于惧怕惩罚或出于其他动机而遵循道德律行事,我们却真切希望人们出于敬虔道德律而行事。这才是真正的美德所要求的。
第一种观点反对如下看法:当我们以人权的名义,反对迫害不同性别、种族或信仰的人时,我们正在将狭隘的西方观念强加于人。
第二种观点认为,相对主义一旦走向极端便成为主观主义——不是指每种文化或社会都有自己的真理,而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道德讨论就像“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在此,区别是一种分歧,而且至关紧要。
第一个混乱思想是,解释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自己的,这是一回事;声称我们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这又是另一回事。这两者非常容易混淆。
一个由无私、高尚、坚守原则的人组成的社会注定比没有这些特征、“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社会更好
第三种表现是以所谓“肮脏之手”的借口来逃避行为操守的严格要求。
“按人性原则行动,永远不要把你自己和其他任何人仅仅当做手段,而要同时当做目的”(人性公式)。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内容简介:本书综合介绍了模型预测控制的原理与新进展及其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永磁
《最愚蠢的一代》美国大学教授的鲍尔莱恩认为,数码时代正在使美国的年轻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人。美国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正在
《悲剧的诞生》内容简介: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尼采开创性地提出日神和酒神二元艺术冲
柏拉图对于数学有着深湛的兴趣;但哲学仍是他的酷爱。这两种兴趣汇聚成为智识上完全相互作用的关系。柏拉图的数学研究有着迥异的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讲述在1350至1950年长达6个世纪的蓬勃的商品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及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集体
John Marenbon,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教授
知识分子是理念的守门人,也是意识形态的启蒙者。理念的人虽然屡遭拒绝和歧视,却依然在很多世纪中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开路先锋。
《君子人格六讲》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孔子文化奖”获得者牟钟鉴先生根据四十多年来学习中华经典积累的经验,结合
作品目录第一篇 科学史与“事实”崇拜第1章 导论第2章 面对事实的历史学家和科学史家第3章 科学史中的辉格史观问题第4章 事实和
《话语操纵术》内容简介:《话语操纵术》就是这样一本书,不管你是要发表一场公开演讲,要拿下你的客户,要说服你的上司,征服你的
约翰·赫伊津哈(JohanHuizinga),1872年12月7日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Groningen)。他是一位文化史学家,也是一位天才的语言学家
《北京的行会》是中国行会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第一本外国人运用现代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国行会的书籍。全书14章,对北京42个行会进
《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套装3册)》内容简介:☆全新《周作人集外文》,搜集更为完备、考订更为准确 ☆收入近年来新发现的周作
PatriceFlichyoffersaprofoundanalysisofthesocialshapingandimpactofthemajorcommuni...
萨特对哲学发生兴趣,是在1923年读柏格森的《给意识的直接材料》之后,他认为“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虽然萨特的思
《了凡四训》内容简介:费勇教授评价袁了凡的《了凡四训》:“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
作品目录致神圣的巴黎神学院院长和圣师们前言六个沉思的内容提要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第二个沉思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
《杜甫诗》内容简介:《唐宋名家诗词:杜甫诗》为《唐宋名家诗词》系列丛书之一,由谢思炜评注。唐诗宋词,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
写给所有不拧巴、不苛求、不将就的勇敢女孩。一部普通女孩的成长史,记录了作者两年前离开家乡,追寻梦想,一路探索如何追求更美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内容简介:★王阳明心学结晶,国学必读经典:内容全面丰富,集中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堪称王阳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