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的“满大人”

假想的“满大人”

作者:[美] 韩瑞

出版社:江苏人民

出版年:2013年4月

ISBN:9787214092298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假想的“满大人”》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小说、医案、游记、照片、绘画的解读,揭示出西方同情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西方式对华“同情”的来龙去脉,并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关于“中国”的整体印象。作者在该书中的这种分析开启了思考西方过去与当今对华关系的新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对同情、受苦、经济交流以及再现式交换这四个术语的专门论述,进而建立起分析中国历史话语、同情与现代性的新网络。在结合了文化研究、亚洲研究、美国研究以及医疗史观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西方关系的独特视角。
韩瑞(Eric Hayot) 1972年生,1999年获得威斯康辛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与亚洲研究特聘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西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医疗史研究等领域,在国际学界正崭露头角。

作品目录

出版说明
译者的话“痛苦”:中西方之间的心灵边疆
中文版序言
致谢
导论假想的“满大人”
1.满大人(首次出现)
2.中国黄道
3.残忍的帝国
4.例证—效果(The
Example
Effect)
5.概述
6.满大人(归来)
一、轶事理论
1.叙述语法
2.代理者的疼痛语言
3.轶事理论
二、怜悯之交换:刑罚、服饰、同情,1800—1801、1.装束与习俗
2.特殊刑罚
3.英式书写,“中式”图片
4.怜悯之交换
三、疼痛中的中国身体:1838—1852年美国传教士的医疗救助活动
1.市场渗透
2.脸庞、肿瘤、风格
3.林呱所绘的肖像画
4.饱受煎熬的结石病
四、
中国人的身体,中国人的未来:19世纪晚期美洲的“苦力”
1.中国人的入侵
2.机器身体
3.反乌托邦(Dystopian)的感觉
4.学着失去
5.拟人化的光圈
五、
伯特兰·罗素的中国之眼;或现代主义的双重视野
1.线条的作用何在
2.伯特兰·罗素的中国之眼
3.疼痛与剑桥哲学
4.受苦的中国性
5.假设的满大人(回归)
六、
麻醉的观念:针灸、照相与物质形象
1.麻醉与审美
2.审美的地理学
3.质素(Hyle):图像的意图
4.缺失现代性的现代性
七、
结语找寻结论的三个事例
1.终结意识(Ⅰ)
2.终结意识(Ⅱ)
3.终结意识(Ⅲ)
4.趋于同情
译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