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文版)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文版)

作者:[英] 乔纳森·巴恩斯

出版社:译林

出版年:2013年5月

评分:8.4

ISBN:9787544729741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文版)》内容简介

作为哲学家中的翘楚,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思想史的影响无人能及。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乔纳森·巴恩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及个人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印象的亚里士多德。作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还原到历史背景中,探究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逻辑学发现、形而上学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方面的著作,以及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与诗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由日内瓦大学古代哲学教授、亚里士多德研究学者乔纳森·巴恩斯撰写,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传统的看法有所不同的亚里士多德。
乔纳森·巴恩斯 日内瓦大学古代哲学教授。著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早期希腊哲学》等,编有《亚里士多德全集:牛津英译修订版》、《剑桥亚里士多德指南》、《亚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怀疑主义概述》等。

作品目录

序言
第一章:其人其著
第二章:一位公众人物
第三章:动物学研究
第四章:收集论据
第五章:哲学背景
第六章:学科的结构
第七章:逻辑学
第八章:知识
第九章:理想与成就
第十章:实在
第十一章:变化
第十二章:因
第十三章:经验论
第十四章: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图景
第十五章:心理学
第十六章:证据与理论
第十七章:目的论
第十八章:实践哲学
第十九章:艺术观
第二十章:死后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年表

热门书摘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大类:“所有思想要么是实践性的,要么是生产性的,要么是理论性的。”

当知识的目的既不是为了生产也不是为了行动,而仅仅是为了讨论真理时,就是理论性知识。

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庸之道,这不仅是他所信奉的伦理原则之核心,也是他思想方法的一大特色。

“哲学”一词从词源学上讲,指的是对智慧的热爱

柏拉图通常是持守一个理想化的理念模式,然后内在一致地进行论述。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成了西方思想中刚性哲学的代表,他是理想主义思想的典型,而亚里士多德则是所谓柔性哲学的祖师爷,是现实主义思想的大师。

第二,亚里士多德清楚地明白传统对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他通常把神性物质等同于天体部分,因此“神学”可能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

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强调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理性的作用,并承认有不死的理性灵魂

社会和国家不是强加到自然人身上的人工装饰品:它们是人类本性的表现形式。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即所谓“四因说”)

他先于其他人关注如何促进对真理的探索,如何提高人类知识的总和。

“幸福”——人们认识自己且感觉最旺盛活跃的一种思想状态——存在于一种充满智力活动的生命中。

一个人的正确目标是仿效众神,使自己不朽;因为这样做就会变成最完全意义上的人,实现最完整的自我。

那些指责他没有进行实验的人乃是囿于一种庸俗的错误,即所有学科必须通过实验途径来研究。

我们从一些人那里获得某些观点,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这些人存在的原因。

柏拉图对分类问题很感兴趣;这些问题对亚里士多德后来进行的生物学分类是有影响的。

一个是普通形而上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物;一个是特别的形而上学,研究事物的原则和原因。

这三种语气或“模态”被称为(尽管不是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断言”、“绝对”和“模糊”。

所有实在都由两“部分”构成:材料和结构,亚里士多德习惯性地称之为“物质”和“形式”。

亚里士多德不承认自然界之中有无因的事件。但是,他的确承认,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服从于科学理解;因为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科学所要求的规律性。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都被一种灼热的渴望,即对知识的渴望驱动着

哲学”一词从词源学上讲,指的是对智慧的热爱

那么,何谓实在呢?一个事物,当且仅当它既是一个个体[一个“这个某某人(物)”,能够由一个指示性短语指明的事物],又是一个可分离的事物(非寄生的事物,其存在不是为了其他事物以某种方式进行改变)时,才是实在。

指责亚里士多德概念的匮乏是很荒谬的:匮乏是一种缺少,不是一种失败

值得补充的是,现代所说的科学方法的概念完全是亚里士多德式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