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早探讨美国政治和文化的著作之一,是研究美国早期政治史及民主制度的经典文献。托克维尔以他敏锐的洞察力,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观冷静地描述了美国政治的民主进程,他高度赞扬了民主制度在美国的成功,也对民主制度下可能出现的暴政提出了警告——他称那是“温和的暴政”,并就自由与平等这对有内在矛盾的概念进行了折中的分析。
“美国之伟大不在于她比其他国家更加聪明,而在于她有更多能力修补自己犯下的错误。”这是托克维尔对美国的判断,他用这本书给古老的欧洲带去了新大陆的美国精神,他比同时代的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有更清醒的认识,认为民主社会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本书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轰动,法国人称赞作者是孟德斯鸠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它以掷地有声的雄辩证明了启蒙运动的合法性。
第十二版序
上卷
绪 论
**章 北美的外貌
第二章 英裔美国人的根源及其对他们未来的重要影响
第三章 英裔美国人的社会状况
第四章 美国的人民主权原则
第五章 在详尽地叙述联邦政府之前,有必要先来研究各州过去的状况
第六章 美国的司法权以及它对政治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 美国的政治审判
第八章 联邦宪法
第九章 为什么可以严格地说美国是由人民统治的
第十章 美国的政党
第十一章 美国的出版自由
第十二章 美国的政治社团
第十三章 美国的民主政府
第十四章 美国社会从民主政府获得的真正好处
第十五章 美国多数的无限权威及其后果
第十六章 美国怎样减轻多数的暴政
第十七章 美国主张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起因
第十八章 居住在美国疆土上的三个种族的现状及其可能出现的未来
下卷
作者下卷序
**部民主对美国民智行为的影响
**章 美国人的哲学方法
第二章 民主国家信仰的主要来源
第三章 为什么美国人表现出比他们的祖先英国人更倾向和喜爱一般观念
第四章 为什么美国人从不会像法国人那样热心于在政治事务中运用一般观念
第五章 在美国宗教是如何利用民主的特性的
第六章 天主教在美国的发展
第七章 是什么原因使民主国家倾向于泛神论
第八章 平等是怎样唤起美国人产生人可无限完善的观念的
第九章 美国人的例子并不能证明民主国家的人民对科学、文学和艺术没有天赋也不喜好
第十章 美国人在科学方面关注实践多于理论的原因
第十一章 美国人对艺术有着怎样的精神
第十二章 为什么美国人既建造了一些无名的建筑物又建有那些宏大的建筑物
第十三章 民主时期的文学特征
第十四章 文学的贸易
第十五章 对希腊和拉丁文学的研究在民主国家尤其有用
第十六章 美国的民主是如何改善英语语言的
第十七章 民主国家诗的某些来源
第十八章 为什么美国的作家和演说家总爱夸张
第十九章 略谈民主国家的戏剧
第二十章 民主时期历史学家的某些特性
第二十一章 美国的议会
第二部民主对美国民情的影响
**章 为什么民主国家对待平等比对待自由的热爱更热烈更持久
第二章 民主国家中的个人主义
第三章 个人主义为什么在民主革命结束后比在其他时期显得更强烈
第四章 美国人是怎样用自由制度对抗个人主义的
第五章 美国人在市民生活中对结社的运用
第六章 结社和报刊的关系
第七章 一般结社与政治结社的关系
第八章 美国人是怎样用个人利益的正确理解的原则同个人主义进行斗争的
第九章 美国人怎样在宗教上应用利益的正确理解的原则
第十章 美国人民对物质福利的喜好
第十一章 对物质享乐的热爱在民主时期产生的特殊作用
第十二章 为什么有些美国人那样醉心于唯灵主义
第十三章 为什么身处繁荣时期的美国人民会感到如此心神不宁
第十四章 在美国,人们是如何将对满足物质欲望的喜好与对自由的热爱和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结合在一起的
第十五章 宗教信仰是怎样常常将美国人的心灵转向非物质享乐的
第十六章 过分热爱福利为什么可能损害福利
第十七章 为什么在平等和怀疑盛行时期应当把人的行动目标放长远一些
第十八章 为什么在美国人当中认为一切正当的行业都是高尚的
第十九章 是什么使得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从事实业
第二十章 实业为什么可能产生贵族制度
第三部民主对民情的影响
**章 民情是怎样随着人们社会地位的越来越平等日趋温和的
第二章 民主怎样使美国人之间的日常关系简易化的
第三章 为什么美国人在本国不太爱激动而在欧洲又表现得过于激动
第四章 对前三章的总结
第五章 民主怎样改善主仆的关系
第六章 民主制度和民情是如何提高租金并缩短租期的
第七章 民主对工资的影响
第八章 民主对家庭的影响
第九章 对美国年轻女性的教育
第十章 年轻女性怎样成为别人的妻子
第十一章 身份平等是怎样有助于维护美国的良好道德的
第十二章 美国人是怎样理解男女平等的
第十三章 平等的原则是怎样将美国人分成许多私人小团体的
第十四章 对美国人的礼节上的一些反响
第十五章 美国人的严谨精神,和这种精神为什么没能阻止美国人经常做出草率的事情
第十六章 为什么美国人的民族自负心要比英国人轻浮和喜欢挑剔
第十七章 美国的社会面貌为什么既千变万化又单调一致
第十八章 关于美国和民主社会中的荣誉
第十九章 为什么在美国可以发现很多有雄心但很少有大志的人
第二十章 关于某些民主国家里的求官谋禄问题
第二十一章 为什么大规模的革命变得越来越少
第二十二章 为什么民主国家的人民自然希望和平而民主国家的军队希望战争
第二十三章 民主国家的军队里哪个是*好战和*革命的阶级
第二十四章 使民主国家军队在战争初期比其他国家军队软弱,而在战争持续时则比其他国家军队强大的原因
第二十五章 关于民主国家军队的纪律
第二十六章 对民主社会战争的一些考虑
第四部民主思想的影响和政治社会的观念
**章 平等自然使人爱好自由制度
第二章 民主国家关于政府的观点自然有利于中央集权
第三章 民主国家人民的感情和思想一致引导他们走向中央集权
第四章 导致民主国家走上中央集权或避免走上中央集权的一些特殊的和偶然的原因
第五章 在现今的欧洲国家中,尽管统治者的地位不如以前稳定,但*高权力却在日益加强
第六章 民主国家害怕哪种专制
第七章 以上各章的延续
第八章 对主题的总体概括
附录
译者后记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前期热心政治,曾任外交部长。第二帝国后,逐渐从政治舞台上淡出,并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主要著作有《论美国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等。
二战战役——法西斯的覆灭:攻克柏林 本书特色 诺曼底战役后,反法西斯同盟东西対进,逐步逼近德国本土,纳粹的*终败亡已经不可避免,但是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却不愿投降,...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 本书特色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著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是本通俗理论读物。本书紧密联...
大道(多党合作历史记忆和时代心声) 内容简介 《大道:多党合作历史记忆和时代心声》是一本厚重的书,内容涵盖多党合作制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这里有重要历史的生动解...
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 本书特色 王波著的《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描述彭总奔赴战场与金日成会见几近被俘;大榆洞、空寺洞、大同江多次遇险毫无惧色。三次战役后如何“真的有...
教範とは、各国の軍隊が編纂する教科書・マニュアルのようなもので、各国の軍事行動のドクトリン(基本的な思想・原則)が反映さ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理论大厦的地基与砌块、从理想主义代现实主义、科学主义挑战历史主义等内容。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华罗庚治学思想精粹-数述华师 见证一生 本书特色 本书《华罗庚治学思想精选》是中科院数学所研究院金雅芬研究员多年研究的成果。全书以专题为线索,从治学方法,精神品...
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 本书特色 作者所作1000条微博讲述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在网上互动非常热烈,本书特此辑录成书,从中日外交战、情报战、舆论战、国民、军人、军事...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 本书特色 1.《中国震撼》姐妹篇,邓小平资深翻译、著名外交学者 张维为教授手记百国经验用中国话语解读世界中的中国2.谈中国崛起...
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 本书特色 本书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多种国家实体,或者说以异常广阔的时空视野涉及了近2500年的人类战略经验。缔造战略(统治者、国...
总体战 本书特色 《总体战》的主要军事思想包括:一、现代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二、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必须控制新闻舆论,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精神动员;三、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本书特色 由王先俊等著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是一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和基本经验的学术著作。...
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六辑) 本书特色 本论丛以批判性地继承中西政治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因素,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
正道:中国文化源流的资政智慧 本书特色 以道为本:“日月行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道义不可违,潮流不可逆。极盛而衰,物极必反,宜中庸之道。爱民以仁:“君,舟也...
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党-政府-社会 本书特色 《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党-政府-社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本书特色 1. 作者郑永年是国际上中国问题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国际范围内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新加坡《联合早报》*受关注的专栏...
作者简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 20世纪西方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在实证主义政治科学独领风骚的年代里,沃格林凭借渊博的学问和深...
毒气战:追寻恶魔的踪迹 本书特色 这不是资料集,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文学著作,而是一本比较浅显懂的综合介绍日本对华毒气战的通俗读物。日本军队遗弃在中国的那些化学...
本书系统地记录和呈现1914-1918年间出现的各种作战车辆,在车辆类别上包括自行车、摩托车、巴士、小型乘用车辆、卡车、火炮牵引车
徐海东大将 内容简介 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徐海东大将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一生经历过百余次战斗,9次负伤,身留17处伤痕,享有“徐老虎”的盛名。作者以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