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比《活着》真实的非虚构文本一部唤醒中国人集体乡愁记忆的读本一部获得十几项文学大奖的书一部引发300多家国内外媒体争先报道的书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上海有些中国在广州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希望通过这本书,通过这些照片,读者们能和作者梁鸿一起走进穰县梁庄,去看看后工业时代的中国乡村有着怎样的生命、情感和命运。大家一块儿站在村头,走到田埂上,坐在乡亲们的家里,和他们聊天,看他们的神情、动作和眼睛里那储积了几千年的从未释放过的悲哀。去倾听、感受他们每一个人的悲欢离合:慈祥的五奶奶一提起他的孙子就掉泪,十年前,她的孙子宝儿下河洗澡被挖沙形成的大漩涡给激死了,儿子儿媳出去打工,她在家带着孙子生活,结果却把孙子给弄丢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对他的奶奶说,“奶,你别再说了,再说我就跳坑(坑,北方的村中池塘)”,他想念远在新疆打工的父亲;春梅因为想念长年在外打工的丈夫而得了花痴*终自杀;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得了精神狂躁症的清立总是刀不离身;二伯父即使火化也要让人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这是真实而又残酷的当代乡土中国生活史和生命史,在光鲜、亮丽、炫目的现代化发展背后,这样的“真实”和“残酷”被深深遗忘和抛弃。大家再一起去看看梁庄的“风景”:那已经变成垃圾场的、散发着臭味的坑塘,曾经长满荷花,风吹过,清香满村;那因为烧砖而被挖几丈之深的整整三百亩的田地,再也无法生长任何植物,它们曾经是肥沃的、长着金黄麦穗的黑土地;那从梁庄后面流过的宽阔的大河“湍水”,清澈优美,现在变成了乌黑发亮的工业废水和城市建设的原材料基地。在《水经注》中,“湍水”两旁曾经开满奇葩般的菊花,“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梁庄的故事并不独特。在中国的当代乡村,有无数个梁庄和梁庄的故事,有无数条被污染的大江大河,有无数被关闭的“梁庄小学”,有无数孩子、老人失去了健康、温暖的生长地和家园。村庄变为“废墟”,小学沦为“猪场”,亲情越来越淡漠,曾经凝聚过一个村庄的礼俗、道德也都逐渐失去,大家互不相干,只为自己而活。古老的中国文明,它的道德结构、情感方式和文化礼俗正从根本上断裂,因为村庄是中国文化形态的*基本单位,它的丧失,意味着*彻底的失去。“梁庄是我的家乡,也是你的家乡,是我的乡愁,也是你的乡愁,是每个中国人化不开的心结。”
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它意味着,孩童失去了*初的文化启蒙,失去了被言传身教的机会和体会温暖健康人生的机会;它也意味着,那些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独特品质正在消失,因为它们失去了*基本的存在地。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营养的多少,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作者多年深入乡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了一个乡村的变迁史。在平静的讲述下,乡村中国正在惊心动魄地沦陷。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二伯父死后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在附录“艰难的‘重返’”中,作者梁鸿首度追寻当年重返梁庄的原因、意义和当时写作中的困顿。在这篇文章中,梁鸿反思“梁庄”里描述的荒凉而又倔强的生命个体:“不管乡村的生存条件如何恶劣,没有哪一个生命和场景完全绝望,即使被侵犯的天真而又迟钝的小黑女儿,在经历过那样的黑暗之后,她依然在成长,生命仍然在蓬勃。活下去,就是一种对抗。” 梁鸿探寻“梁庄”写作中的真实限度:“我冒险塑造一种‘真实’氛围把读者带入梁庄,是因为我想让读者感知到‘梁庄’是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现实,它不是与你无关,而是与你息息相关,在同一时空之中。” 梁鸿追问“我”是谁?“我”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行动者?还是一个写作者、一个思考者?……也许*终所有的叩问都没有答案,但是,有真切的怀疑、思考和问题意识,对于任何一个妄图寻找精神存在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幸福。附赠精美小册子《我们能否理解故乡?》,编者选摘了部分重点知名媒体的评论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文章,以便读者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梁庄”。不曾认识梁庄,或许我们就不曾认识乡村;不曾认识乡村,何以认识中国?乡土中国如中国的缩影,乡土中国“病”了,城市中国的繁荣*终只能是幻影。
获奖情况:
2012年国家图书馆第七届文津图书奖
2012年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
2010年度新浪十大好书
2010年度最具现实主义精神图书奖
2010年度广州十大好书势力榜
第九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散文奖提名
《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
《光明日报》2010年度好书榜单
《北京文学》2010年度好文榜单
《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
在优美的散文抒写中读到了令人惊诧、震惊的中国现实;在残酷、崩裂的乡村中感受来自都市和欲望的社会挤压。这是一部具有别样之美的田野调查,又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实文本,更是一扇认识当下中国独具慧眼锐思的理论之窗。从这里,正可以触摸今日中国与文学的心脏。
阎连科(著名作家)
这本书,写梁庄,只是最近30年“被”消灭的40万个村庄的缩影;但愿读者不仅仅感到其中的无奈!即使我们无力打破那令人窒息的铁屋子,至少该醒来啊!
温铁军(经济学家、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
梁庄质疑、修正了关于农村的种种通行定见。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李敬泽(著名文学评论家)
2012年国家图书馆第七届“文津图书奖”授奖辞
我们都从梁庄走来
《中国在梁庄》所呈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严谨、客观在这里似乎让位于细腻与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通常在田野调查中处于主体位置的客观描述,在这里只是每一段落的导读,鲜活的文学描述与作者的主观思绪跃为文本的主体。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文本存在的价值:“对于中国来说,梁庄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之一,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
梁鸿文本中让我常常陷于无法自拔境地的,是作者每每从具体事件幡然而及的叩问。作者似乎是在有意地铺设场景,却在读者深陷其中后施之叩问。这时,我们的思索与结论已经无处逃遁。因为,这叩问,因作者对梁庄历史的深刻体恤而深邃,因其身体走出梁庄,而精神始终没有须臾离开而充满切肤之感,因在梁庄中国之外有北京中国的参照而富于时代气息,更由于一个学者、文学工作者长时间思考的磨砺而一针见血。(庄建)
2012年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授奖词
梁鸿的《梁庄》以乡村人和离乡者的双重视角观察着乡村现实、回顾着乡村历史、瞻望着乡村未来,娓娓的讲述中流淌出不尽的忧伤,而叶落归根的决意更加重着忧伤的分量。梁鸿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讲述,让我们反思改造乡村的理念与方式,让我们思考那些古老的乡村秩序和乡村景观是否还有恢复的可能。梁鸿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故事和情感的真实。梁鸿以真实的力量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也同样地顾后和瞻前,忧虑和悲伤,困惑和迷茫。在心系母土的真实表述中,有着值得珍视的精神担当。
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授奖辞
作为一位年轻学者,梁鸿走出书斋、走向故乡是为了使学术与言说回到坚实的土地与活的人生。现代背景中的故乡书写,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焦点之一,但《梁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显出迫切的意义。梁鸿以复杂多端的角色和角度,呈现当下的、具体的村庄,在忠直而谨慎的描述中,梁庄成为了认识中国乡土之现在与未来的醒目标本。
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好书授奖辞
文学既是想象的艺术,更是现实的映射。《中国在梁庄》以非虚构的优美文本,再现中国乡村的转型之痛,让一部田野调查式的文学作品同时具备感动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度。我们致敬梁鸿,因为她记录的不仅仅是河南故乡,甚至也不仅仅是人们想象中的中国。她的写作代表的是,转型一代的中国作家以非虚构方式重建家国形象的努力。
梁鸿,1973年出生。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非虚构文学作品有:《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有《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学术对话有《巫婆的红筷子作家与文学博士对话录》。曾在《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等核心学术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数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转载。曾获“《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2011、2009)”、“《当代作家评论》奖(2008)”。《中国在梁庄》获“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第七届文津图书奖”、“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等。因《出梁庄记》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首届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年度作家”、“首届非虚构大奖 文学奖”。《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国娇子青年领袖”。2012年,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米尔恰·伊利亚德,世界著名宗教史家,1907年3月9日出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个军人家庭。中学时代的伊利亚德对于宗教、东方学和神秘主义的兴趣与日俱增。1...
名家看电影:1949-2005 本书特色 本书邀请众多名家,对1949年至2005年的中国大陆五十余部电影进行点评,并附有每部影片的详细资料及图片,勾勒出半个世...
《成为讲书人》内容简介:很多人出于分享的快乐,或者是工作的需求,需要去讲书。面向众人讲书,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简单是因为每
影视艺术与传媒应用型教材计算传播学导论/张伦 本书特色 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在谈论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但是要真正有效地“计算”大数据、理解大数据背后蕴含的社会意...
★ 水果、谷物、坚果、茶叶……很多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有着深刻且出人意料的过往,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中亚★ 作者综合了广泛的考古学、植物学、历史学证据,讲述古老...
西蒙•赫弗,1960年生,曾在剑桥大学主修英语,后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白金汉大学历史学教授。赫弗在伦敦新闻界服役近35年,曾任《每日电讯报》(Th...
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透视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周边地区近26个国家的主要民族、宗教及现存主要问题的历史渊源、现状及有关当局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为理解原教旨主义的崛起、民主的复兴、性别分工的持续以及暴力的规范政治理论问题提供了强大的解释力。对于任何一位希望找到一条崭新的路径...
1881-1937-华北铁路沿线集镇差异化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以1881—1937年间的华北铁路沿线集镇为研究对象,以铁路沿线集镇发展与近代以来的华北城镇化进程...
中国性学研究系列报告: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 内容简介 从1991年到2001年,作者对北京及全国大学生关系性爱问题进行过四次调查,占有的资料是...
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民族精神”孕育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但它却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并进入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凸显出来的。现代性...
杨向奎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列宁几次提到它并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论国家》内说:“我希望你们在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看...
中间地带-西南中国的社会性别.族性与认同 本书特色 《中间地带:西南中国的社会性别、族性与认同》是一本关于西南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性别民族志。透过语言、身体、服饰...
国际关系女性主义方法论 本书特色 本书被世界各地的国际关系女性主义学者称为紫皮书,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女性主义学者将其作为生动的教学案例的同时,也为蓬勃发展...
罗志田 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1998)、《权势转移:近...
南街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份拓展了的调查报告,又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社会学专著。 本书描述的对象——南街村,以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与发展路径实施着由乡村逐步走上工业...
殷剑峰,“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经济学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意林感动中国 感动人物特辑 内容简介 《意林2010感动中国人物特辑》是意林传媒集团重磅推出的年度精神读本。其中所记录的,无论是大公无私的博爱者,还是百折不挠的...
殷海光 林毓生书信录:重校增补本 本书特色 平静地想想过去,不能不感激您给我的许多启发与指导,如果没有您思想上的启蒙以及从您那里得到的许多方法上的概念与沈[刚伯...
社会治理智库建设-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评估报告 本书特色 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作为全国信访领域*家专业智库,在开展新型智库建设,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