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开国皇帝

中国古代开国皇帝

作者:徐潜主编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2014-02-01

评分:3.5分

ISBN:9787547214954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中国古代开国皇帝 内容简介

在这本以知识点为话题的《中国古代开国皇帝》中,编者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中国古代开国皇帝》介绍了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四个皇帝的故事。

中国古代开国皇帝 本书特色

在这本以知识点为话题的《*国古代开国皇帝》中,编者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国古代开国皇帝》介绍了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四个皇帝的故事。

中国古代开国皇帝 目录

一、千古一帝?D?D秦始皇
二、布衣天子?D?D刘邦
三、马上皇帝?D?D赵匡胤
四、和尚皇帝?D?D朱元璋

中国古代开国皇帝 节选

秦王赢政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以成阳为首都,包括“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甘青高原),南至北向户(岭南),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大臣之中有着不同的意见和争论。丞相王认为应当建立分封制,廷尉李斯则反对分封诸侯,坚持建立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赢政从历史中看到分封使得政权分散,造成割据,有许多弊病。他认为立诸侯如同树兵,因此同意李斯的意见,决定在原来秦国政权基础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秦王赢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39岁的秦王政急着想做的**件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流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赢政,认为如今六国已灭,过去的那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因此想更易称号,以树立自己作为*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威。于是,秦王赢政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定称号。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赢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其历史功德为有史以来的帝王所不及,因此作为国家元首,秦王赢政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后加了一个“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高统治者的称谓。秦王赢政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个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如取消谥法(谥法始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的事情,很不像话,更没有意义。于是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的意思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表示独尊无二;把过去的“命”改为“制”(皇帝的制度之命为制书),把“令”改为“诏”(诏书);文书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由其子孙后代传续下去。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秦始皇建立了健全的中央集权组织。国家的*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中央政权机构),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分为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太尉为武官之长,掌管全国的军事;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掌图籍秘书、奏章、监察各级官员。……

中国古代开国皇帝 作者简介

徐潜,1957年1月生于北京,1976年高中毕业,在新疆兵团农一师五团六连屯垦戍边。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班。从事出版20年,现为吉林文史出版社社长。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