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与乱世

盛世与乱世

作者:徐潜主编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2014-02-01

评分:5分

ISBN:9787547214725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盛世与乱世 内容简介

《盛世与乱世》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展示了出来,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创新当代文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盛世与乱世》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盛世与乱世 本书特色

在*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几个*好的历史时期,史称“盛世”,如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与清代“康乾盛世”。几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乱之后,在新兴王朝上升时期推进至极盛。如七国并立呈混乱状态,实际上是经过春秋“礼崩乐坏”、长期兼并而形成的政治新格局,各国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后由秦实现统一,始达大治*峰。本书介绍了历史中战国七雄的纷...

盛世与乱世 目录

一、战国七雄的纷争
二、七国之乱
三、三藩之乱
四、文景之治
五、贞观之治
六、康乾盛世

盛世与乱世 节选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没有将大国封赏给他们,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亲自出击匈奴之际,发兵叛乱,袭击荥阳,结果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徏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高祖在世时,由于刘氏诸王年轻,权力多由王国之相、太傅执掌,其弊病尚未显露。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权力日益膨胀,“跨周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治京师”。诸王掌握着封国内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些诸侯王日益骄横,“出入拟于天子”“不听天子诏”,甚至想举兵夺取皇位。文帝继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兴居乘文帝去太原抗击匈奴之机,发动武装叛乱,这件事情成为了王国武装反抗中央的开端。三年之后,淮南王长又步济北王兴居后尘。这两处叛乱虽然都被消灭,但拥有53城的吴王濞又露出不臣的形迹。可见,此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非常尖锐的。面对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许多官吏都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当时,梁王太傅贾谊给文帝上了有名的《治安策》,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可为痛哭者一”,便是诸侯王强大难治。对此他感到痛心疾首,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文帝按照这个建议把一些王国分小,又把自己的儿子封在梁国,作为屏障。景帝时,吴王刘濞叛乱的形迹更加明显。御史大夫晁错认为吴王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建议景帝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景帝采取了晁错“削藩”的建议,开始削夺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吴楚等七国遂于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举兵叛乱。晁错的“削藩”政策激起了各刘姓王族的反对,他们也借机举兵造反,想一举夺下文帝的政权。于是,七国之乱真正开始了。(二)“诛晁错.清君侧”在削藩问题上,汉廷内部其实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策略。当晁错推出关于诸侯王的三十条法令的时候,大将军窦婴与他发生争执,因为窦婴代表的是外戚的力量;自然,诸侯王也不会说晁错的好话。晁错在朝中还得罪了不少人,比如汉文帝时的重臣袁盎、丞相申屠嘉。申屠嘉因为嫉妒景帝对晁错的宠幸,加上性格不合,一直不喜欢晁错。晁错任左内史在内史府办公的时候,因为拜见皇帝不太方便,在南边开了个门,而这个门正好开在了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庙的外墙上,这在当时是大不敬之罪。申屠嘉决定第二天向景帝奏明之后办晁错的罪,告他毁坏太庙。没想到消息走漏,晁错连夜进宫向景帝说明情况。第二天申屠嘉来的时候,景帝答复说:“晁错凿的只是外墙,而且是他同意的。”申屠嘉碰了一鼻子灰后很是恼火,后悔自己没有行使丞相的权力对晁错先斩后奏。*后因为此事,申屠嘉被气得呕血而死。申屠嘉是刘邦时的开国功臣,这样一来,晁错算是把功臣元老给得罪了。……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