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地理》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在书中,作者对于世界地理的讨论,不再局限于对地球自然特征的描述,书中既没有罗列枯燥的数字,也没有堆砌深奥的名词,而是将人作为中心,展开对人的生存命运的探究。本书既有与地球相关的科学知识,又包含着丰富的人类历史知识,作者将这两者完美结合起来,让人深陷其中。它是一部雅俗共赏,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并有浓厚的人文思想的通俗地理书,广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1.一部雅俗共赏,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并有浓厚的人文思想的通俗地理书。演绎世界各国的来龙去脉,展现人文地理的千姿百态。2.畅销书+永不过时+奇迹书=永恒的经典。《房龙地理》是拥有*广泛读者的一部著作。自出版伊始一度在美国始终名列非虚构作品排行榜榜首。
……
但有时也有例外,就自然本身来说她是个慢性子,可是在人类的帮助和纵容之下,自然有时候也会变成一个追求速度的工作者。在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并发明了蒸汽机和炸药之后,地球表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到现在度假的话,他们肯定认不出来自己的牧场和花园。我们的冷酷无情以及对木材的无度索求,使我们对山脉的天然毛毯——森林和灌木,狂砍滥伐,以至于这些地区变成了原始的沙漠。一旦森林消失不见了,很多年间覆盖在山坡岩石表层的肥沃土壤,就会被无情地冲刷掉,寸草不生的坡面就会对周围地区造成威胁。雨水不再被草皮和树根所吸收和容纳,而是变成大水或急流,冲向平原和山谷,毁灭一切它所遇到的东西。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我们不必回到冰河时代(由于一些至今仍无法解释的原因,那个时代的北欧和北美都被埋藏在厚厚的冰雪之下,危险的沟壑遍布山脉。),我们只需回到罗马时代,那个时代的意大利人是**流的开发者(他们难道不是古代的“务实主义者”吗?),他们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就将意大利半岛所有能维持生态平衡、气温均衡的东西毁掉了,完全改变了意大利半岛的气候。在南美洲,千秋百代的印第安人开垦出来的肥沃梯田,被西班牙人夷为废墟。这件事发生还没多久,在此就不做过多说明了。当然,剥削、奴役土著人并使其听话的*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处于饥饿状态。政府为了将*骁勇善战的斗士变成肮脏懒散的保护地居民,杀掉了所有水牛,但这些残忍且愚蠢的措施给他们带来了报应。任何一个熟悉大平原或安第斯山状况的人,都会给你讲述这些事实。幸运的是,这只是实用地理学面临的为数不多的问题之一。掌握大权的人已经认识到了实用地理学的重要性。现在,没有哪个政府会允许肆无忌惮地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不能控制发生在地壳的自然变化,但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影响降雨量的许多活动,这对一个富饶的地区变成贫瘠的沙漠,多多少少也会起一些阻止作用。我们可能对地球内部一无所知,但我们至少对地球外部了解很多,每一天我们都会获得新的有用的知识,我们应该明智地运用这些知识为人类造福。遗憾的是,我们无力控制占地表面积*大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一部分为海洋。我们的地球有将近3/4的地方是不适于居住的,因为它们被水覆盖着,深度不等。浅的地方只有几英尺(靠近海岸的地区),而菲律宾东部著名的“深沟”有将近3.5万英尺。世界上的海洋可以被粗略地分成三部分,其中*重要的是覆盖面积达6850万平方英里的太平洋,大西洋的覆盖面积为4100万平方英里,印度洋的覆盖面积为2900万平方英里。除此之外,还有面积为200万平方英里的内陆海,以及占据了100万平方英里的面积的湖泊和河流。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些水下土地都不可能成为我们居住的地方,除非我们能像几百万年前的祖先那样,长着可以在水里呼吸的腮,这一点,我们在出生的那一天多少还带着点痕迹。大量充足的水看起来似乎浪费了很多好土地,也让我们为地球这么潮湿而感到遗憾。因为我们知道,人类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有500万平方英里是沙漠,1900万平方英里是类似于西伯利亚那样的荒原,还有几百万英里的土地是不可居住区,因为它们要么太高(如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要么太冷(如靠近南北极的地区);要么太潮湿(如南美的沼泽地);要么被密林覆盖(如非洲中部的森林),因此这些土地必须从被列为“土地”的5751万平方英里的面积中扣除。由此使我们觉得如果能额外增加哪怕几平方英里的土地,我们都会好好利用它们。如果没有海洋这个巨大的热量储藏体,我们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史前时期的地质遗迹表明,历史上有几个时期陆地比现在多,海洋比现在少,但那都是特别寒冷的时期。现在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4:1,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比例。如果这种平衡不被打破,目前的气候状态将保持不变,我们所有人都会受益匪浅。广阔的海洋围绕着地球(这一点我们的祖先猜测得很正确),并且和坚硬的地壳一样,是永恒运动的。月亮和太阳依靠引力吸引海水,使它升高到相当高的高度,白天的热量会使一部分海水以水蒸气的形式离开大海。极地地区的严寒使冰覆盖着海水。如果从直接影响我们生存的实际观点来看待一些东西的话,气流和风将会因为它们对海洋表面的影响而*受欢迎。……
房龙的笔有一种魅力,枯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郁达夫
房龙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和思想。他所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和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钱满素
房龙(1882—1944),荷兰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历史作家。房龙博学多才,在历史、文化、艺术、地理、科学等方面均有精深的学识,一生著作丰富,并以通俗文雅、自由飘逸的文字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1921年,房龙第一本通俗历史著作《人类的故事》出版,他藉此书一举成名,夺得首届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其后,他推出一系列历史和传记著作,如《宽容》、《圣经的故事》 、《发明的故事》、《房龙地理》《发现太平洋》《人类的艺术》等,几乎本本畅销,至今不衰。他抛弃狭小的自我,以全人类共有的视角审视人类的过去,直面人类的现实,深刻剖析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辉煌与失落。在他的笔下,原本高深晦涩的人文知识变得轻松诙谐,原本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简洁明了,加上深入浅出、真知灼见的点评和不时迸发的幽默俏皮式,让厚重的人文历史不再晦涩、古板,也让阅读变得轻松,成为一种享受。因而,他的作品在全世界的读者群体中赢得了一致的认同与赞誉,畅销世界各地。
文化史的风景 本书特色 在“经典”形式的文化史(以布克哈特和赫伊津哈为代表)遭受质疑以来,文化史领域新见迭出,在研究对象、主题、视角、方法乃至研究者本身等方面都...
中国词史略 本书特色 《中国词史略》是中国词学研究由传统转向现代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全书六章,首章讨论词的起源,对词这种文学体制形式及其时代缘起,作出了中肯的定义...
乌汉—汉乌熟语词条对照辑录 内容简介 笔者李雅梅和乌国青年学者奥扎德先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编成这本《乌汉-汉乌熟语词条对照辑录》,是希望将汉语和乌兹别克语中的常...
全真图解本草纲目 本书特色 《本草纲目》共52卷,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加的),收集了11096个药方(其中8100多个是李...
《布莱顿少年冒险团4:再见了,冒险海》内容简介:新学期开始了,菲利普、黛娜、杰克和露西安却因为刚从麻疹中恢复过来,不得不在医
2013-陈寅恪学术研究 本书特色 郑翔主编的《陈寅恪学术研究(2013)》是2013年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及陈寅恪的家世身世、学风人品...
★★★自1100种日本传统色中精选最具代表的160种配以花鸟虫鱼、四季风物的绝美手绘的图文书★★★【内容简介】日本传统色是诞生于千百年的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的...
现代汉语应用规范手册 内容简介 一部以国家正式颁布实施的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为依据,针对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的读错、写错、用错的现象进行分析、评改的工具书。是李行...
布宜诺斯艾利斯 本书特色 南美,一片神奇的土地。各人种在这里杂居,观念、风俗、想法突破人类的正常想象。这里有着热情绚烂的简单色彩,也有饱含历史感的厚重故事;激情...
中外民间故事精讲 内容简介 民间故事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异常广阔的。无论是幻想性较强的神话传说,还是现实色彩浓厚的狩猎耕种故事,以及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都人各个不...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本书特色在人类历史上,“我”这一独立个体和主体的诞生,是*具创造性也*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却是一项永远不会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
说文解字 本书特色 每一个中国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接触汉字。可是你真的了解汉字吗?如果有人告诉你,在我们的祖先那里,“我”指的是一种凶器,“字”的意思是生孩子...
锦溪三十六顶桥 本书特色 本书稿是一部记江南名镇锦溪镇三十六顶古桥的史话。分“序”“概述”“桥的变迁”“桥的风采”“桥的故事”“附录”,涉及古桥述略...
《从0到1:HTML5+CSS3修炼之道》内容简介: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前后端开发经验,站在完全零基础读者的角度,详尽介绍了HTML5和CSS3的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本书特色 敦煌,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被眷顾的地方,既是中国西交能的纽站,又是中国文化的蓄水池,活跃着众多民族,闪烁着灿烂的异城,文明的光彩,...
《胡小闹日记升级经典版·成长篇:加油,你不可以输给自己》内容简介:天啊!这是真的吗? 乐多多小学出现了一名抢劫小学生的犯罪嫌
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 本书特色 “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作者包括孙玉石、钱理群、王富仁、杨义等10位鲁迅研究的著名学者,较为全面地展示...
被阉割的文明-闲话中国古代缠足与宫刑 内容简介 因身为一国之君的李后主在宫中创行缠足,李后主的词更为人所稔知,所以考证缠足的人,都把这件事推到李后主头上,何况李...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修订本)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依托,以文化审视的眼光,分析和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的...
原道-(第十四辑) 本书特色 儒学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保守主义的代名词,本刊以全新视角重新挖掘儒学的深层次内涵,内容包括文化热点、文化战略、学术思想与评论、古典新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