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增订版套装),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不胜唏嘘、扼腕浩叹。《南渡北归.南渡》是《南渡北归》靠前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南渡北归.北归》是《南渡北归》第二部,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1948年末,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抢救学人”计划,连同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止。突出地再现了董作宾、李约瑟、童第周、陶孟和、沈性仁、梁思永、蒋梦麟、闻一多、刘文典、罗庸、郑天挺、吴晗等中外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了西南联大学与闻一多被刺案真相,对知识分子群体于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与揭示。《南渡北归.离别》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战争爆发,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朱家骅、胡适、梅贻琦、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石璋如、蒋梦麟、叶公超等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陈寅恪、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理想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扼腕浩叹的同时,更可以“在史中求史识”,有所受益。
根据教育部章程,国立大学校长不能同时兼职。张伯苓在南开的声望无人能及,师生不愿其离职,张氏本人更不愿离开寄托其生命的事业。鉴于此,蒋介石认为可以打破规则,仍以张伯苓为校长,由南开出身、时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访学的经济学家何廉代理校务,并面谕教育部长朱家骅照办。但朱与张在个人感情上较为冷淡,且朱对张的教育理念另有成见,不愿因此破了规矩,故坚持不让张身兼两职。未久,答应执掌南开帅印的何廉从美国归来。何氏之所以接受张伯苓之请回国,用何的话说:“我同南开大学和校长的感情很深,深深感到我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回去。”(《何廉回忆录》,何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下同)。10月14日,张伯苓及南开大学师生参加了何廉校长的就职典礼。10月15日,行政院正式发布张伯苓辞职、由何廉出任南开新校长的命令。未久,张伯苓离津赴京。11月底,平津战事一触即发,何廉觉得南开大学非自己这个自由派知识分子所能掌控,强撑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遂产生了离津赴沪,回到家中静观待变的念头(时何氏的家人在上海居住)。12月1日,何廉由北平乘机南下,想不到在上海机场遇到了在此候机飞渝的张伯苓。二人相见,自是百感交集。当何向张简单介绍了南开的情形后,张只是“点头不语”,*后道别时,张伯苓面色沉重地低声留下了一句:“一定不要再回天津去了。”上海一别,竟成永诀。1948年12月底,何廉携家离开上海辗转赴美,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陆。何廉离津后,南开大学一直处于无人主政的状态。1949年1月,解放军攻克天津,由中共天津市委指定黄钰生、杨石先等代为管理校事。1949年11月底,重庆易手前几天,蒋介石曾两次专程到重庆沙坪坝津南村会见只身在此养病的张伯苓,请他随国民政府迁台,并许诺:只要张氏乐意行动,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腰不好,N~ff在飞机上专设卧铺,家属均可随行。此时,周恩来辗转托香港的南开校友,以“无名氏”署名的信件挽留张伯苓:“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张以“衰老多病,不利远道飞航”表示谢绝,并坚辞有名无实的考试院长。蒋介石转往成都后,再令蒋经国催请张伯苓,“给先生留下一架飞机,几时想走就几时走”,但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由拒绝,坚持留在了大陆(赵光宸《张伯苓年谱长编》)。1950年5月,张伯苓夫妇搭乘飞机由重庆到北京,在周恩来安排下,暂住傅作义寓所,在京逗留近半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周恩来考虑到张伯苓即时返津,可能会遭到另类学生的攻击。1950年9月中旬,张伯苓终于回到天津,此时南开已被另类师生控制,对归来的老校长怀有敌意,许多另类学生认为张是“战犯”,应按“战犯”处决。只有一批南开老人在情感上偷偷给予张一些慰藉和温情。未久,南开校庆,已是75岁高龄的张伯苓打起精神前去参加,但南开中学不许他跨进大门,而南开大学也只允许他在校庆后的小型活动中坐后排不显眼的位置听众人演讲。经此一击,张伯苓变得沉默寡言,常常呆坐居室,以手击头,神情颓丧,再也没有抗战初起时“因此挫折而愈奋励”的神勇之气了。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于郁闷、孤独中凄凉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终年76岁。张伯苓逝世后,只有《天津日报》以《前南开校长张伯苓病逝,遗嘱友好同学拥护人民政府》为题刊载了张伯苓遗嘱,以及他三个儿子的一则79字“哀启”,其他的大陆新闻媒体一片寂然。即使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闻讯后于第二天亲往天津吊唁并发表讲话,但也未做公开披露。其问,周恩来在审读张氏遗嘱时,从政治高度表示遗憾说:“可惜少了两句话,即张伯苓应表示悔过,向人民低头。”(《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第352页,梁吉生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直到张伯苓逝世后44天,即1951年4月8日,才由张的朋友和几个老学生张罗,在南开女中礼堂举行一个小型追悼会。尽管周总理对张的遗嘱有遗憾之处,但同样有“看一个人应当依据他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万不可用现在的标准去评论过去的人。张校长在他的一生中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之讲话,但大多数人怕受株连,骑驴观望,不敢或不愿前往参加。下午2时许,追悼会开始,致悼词者乃早年的南开大学秘书长、国立西南联大时代的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抗战胜利后,他作为南开大学秘书长*早由昆明赴天津筹备复校事宜,张伯苓临终前的遗嘱(大陆版)的执笔者就是黄钰生。据一些参加悼念会的人回忆说,黄氏写就的万佘言的长篇悼文,新旧观念混杂,既有饱含深情的真知灼见,也不乏追随时代话语的笨拙努力,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堪称一篇难得的用心良苦的纪念文字。黄钰生说道:“……张伯苓四十多年问为教育、为中国,辛辛苦苦,劳碌奔波,到处碰壁,失败了再起来,起来了又失败,愈失败愈奋斗,他是中国新教育的启蒙者,也是一代人师。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张伯苓是孙中山时代的人,而不是毛泽东时代的人。他是真诚的爱国者,甚至于他在政治上的错误,也由于他爱国情切,把希望寄托到错误地方上去了,如把蒋介石当作中国的救星。但是,他懊悔晚节的失足,他叹息老境不能参与这个伟大时代的工作,他悲伤他是被新中国所扬弃的人,他悲伤在新社会里无有他的地位,他悲伤他不如他的老友颜惠庆,他悲伤他的一生的工作都被否定了,他悲伤他的一生心血所在的南开中学已经不认识他了,在校庆的那一天到礼堂里去坐一坐都得不到许可,他伤心极了……”悼文*后列举张伯苓读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等檄文后的感悟,特别为张申辩道:“有人说,张伯苓没有形式地向人民低头,但是他向人民意志的代表毛主席,低头了,如果天假以年,这位老人或者还要在新民主主义的旗帜下做一些有用的教育工作……”黄钰生读到此处,悲不自胜,而专程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南开出身的陶孟和早已泣不成声,在场者无不同声悲泣。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优选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评论称:岳南等作家写出这一年的好书,展现出优选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本书特色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人物传记类图书。该书以19世纪中国重要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
中心与边缘-客家民众的生活世界 本书特色 刘大可编著的《中心与边缘:客家民众的生活世界》在编排方面,先论巨姓大族,包括湘村的宗族社会与文化、湘湖刘氏宗族的形成与...
心史丛刊 内容简介 本书有清易代之后,史无成书,谈故事者,乐数清代事实。又以清世禁网太密,乾隆间更假四库馆为名,术取威胁、焚毁、改窜,基于焚书坑儒之祸。纪禁之后...
《秋叶特训营:高效学习7堂课》内容简介:本书以7堂课的形式,系统总结了高效学习者的7种能力——定位力、框架力、精进力、联机力、
中国通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很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是易中...
分段说注评点史记菁华录 本书特色 《史记菁华录》是清代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浙江钱塘人姚祖恩,号苎田,编选完成的著名的《史记》选本,选文能够把握各篇主旨,有...
小天堂-爱历史书系 本书特色 1.这是知名历史作者陶短房有关太平天国的一组历史小说,多年来仅在天国迷中流传并深获好评,首次结集出版,将带给读者全面、震撼的阅读体...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内容简介: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神话时代、夏王朝”一卷。《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
818疯狂魏晋的牛人 本书特色 激扬文字,再现魏晋名士的绝世风流穿越千年,寻找历史深处的至真性情“一种风流吾*爱,六朝人物晚唐诗。”——东瀛诗僧大沼枕山818疯...
老照片-第八十九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第89辑)》主要内容包括:暮年忆旧、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于汝听与王开舜一家、牟宜之与“李万铭案件”、一个人六十年的影像故...
《陶庵梦忆(精)》内容简介:汉学家史景迁说:“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
《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内容简介:从古典时期起,艺术的历史就不断被书写及重写。历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及人类学家纷纷在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2:晦暗不明的战争》详述了波兰的覆灭、法国前线的战况以及北欧国家惨遭蹂躏等事件;此外,作为当时
《实证社会科学(第三卷)》内容简介:《实证社会科学》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类学术丛书,以实证性研
《毛姆的书单》内容简介:如果不知道读什么,就来看看毛姆的名著红黑榜吧!哪些传世名著并不值得一读?为什么阅读的前提是享受阅读
历史不忍细说:李国文讲最后的王朝 本书特色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 国 文在文化中追问历史,于文学间透视人生闲话国民命运,智解帝王群臣由风流才子到股肱之...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内容简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
洪煨莲(1893.10.27-1980.12.23),原名业,字鹿岑,谱名正继,号煨莲,英文学名William。福建侯官(今闽侯)人。著名历史学家。
雪域黄金:西藏黄金的历史与地理 本书特色 多少年来,'神秘的西藏'几乎成了人们对西藏的通称。自然的阻碍和人为的封闭,使世人对西藏的过去、现在都了解不多。迄今为止...
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 本书特色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作为考古学分支学科的美术考古学得到了同步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术考古更是步入发展期,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