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以亲身经历为线索,用平实的笔触描写了30多年所经历的人与事,其中穿插了许多老北京的民俗情事以及作者自身对生活的诸多感悟。笔调诙谐,信息丰富,思考深入,情感含蓄。在可读性中有思辩性,在历史述说中体现认识价值。
爷是五零后,是个过来人。随笔此生,沥沥拉拉的码了很多字,甩了不少的闲话。暮年忆旧闲语说,喜怒哀乐曾几何。这些东西也许您看了会发笑,也许您手上还有更好的“战例”。得工夫了,爷和您沟通沟通。这本《草根的日子(爷是五零后)》由刘晓皖著,全书分为五章,收入了《爷那年一十有三》《兼学别样的丰富多彩》《长征组歌》《而立不一定要等到三十》《北京人在东京》《风景哪儿都有》《要勤奋,但也别犯傻》等随笔作品。
**章少年往事
一九七一年的**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要早一些。用句成语形容那时北京的冬天,“寒风刺骨”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只要在室外,围脖、手套、口罩、棉帽子,一件都不能少。即使如此,寒风还会不停的往脖子、袖筒、裤腿里边钻。那时候的顺口溜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来手”,因为伸出来就给您冻喽,冻手、冻脚、冻耳朵的人有的是。
一、爷那年一十有三
二、准备过春节
三、无法复制的年三十
四、兼学别样的丰富多彩
五、拉练
六、锄禾日当午
七、忆苦方思甜
八、暑假曾属于自己
九、孩子也掺和政治
十、入团与学工
十一、外事活动与夹道欢迎
十二、初恋风波
十三、过五关斩六将
十四、欠债还钱!!!!!
第二章难忘的一九七六年
一九七六年是爷一生都难忘的,这一年在天崩地裂中伟人过世、这一年在雄伟嘹亮的长征组歌中,四人帮倒台了。天翻地覆、改朝换代、惊心动魄,成为无数中国人的永久记忆……
一、长征组歌
二、周总理走了
三、爷在天安门
四、大地震
五、毛主席逝世与粉粹四人帮
第三章青年才俊
七七年的寒假来临了,爷也终于熬到毕业了。说句时髦的话,毕业前我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颗红心说的是“随时听从党召唤”,两手准备讲的是插队或是参军。毕业前的**件事,就是报名“插队”,全名叫“插队落户”。插队,就是插入到已经安排好的队伍中去。当时特指:上山下乡,上“农大”的意思。其实“插队”不可怕、可怕的是“落户”。
一、光荣的人民教师
二、败走麦城
三、步入职场
四、率先出徒
五、人间冷暖问“业务”
六、婚姻与婚礼
七、而立不一定要等到三十
八、还是太年轻
九、转折
第四章海外淘金族
自费留学的事,手续上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入学通知可能六月底就能到。入学通知到了以后,更艰巨的是要过部门、公司两道关卡。我计划的是先等入学通知书、通知书到达之前、按兵不动。该干活还干活,该出差还出差,该参加篮球联赛还参加联赛。说来也巧了,这时候公司里接到商业局里的通知,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旅游系统的篮球联赛。我想好了,趁此机会好好的锻炼身体,据说日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非常快,没有一个好身体可能扛不住。特别是像我这种一句日语都不会的主儿,到了日本后所有的机会肯定都与消耗体力有关系。
一、三十六计走为上
二、北京人在东京
三、没有吃不了的苦
四、背井离乡过新年
五、再接再厉
六、风景哪儿都有
七、我是海归,不必扬鞭自奋蹄
第五章职场闲话
聊职场前先要说明一点,爷就是位平头百姓,无任何背景。老家儿能给咱提前预备的就是一份北京户口和一个“下中农”水平的家境。弹球、瓷片、蛐蛐、冰棍棍等,都是爷学龄前的主要娱乐内容。小学一年级开始,广积粮、深挖洞、初中后又投身于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后来便是学工学农、站过柜台、当过先生、考过文凭、再后来又是停薪留职、东渡日本、一门心思的寻找脱贫致富的捷径。
一、要勤奋,但也别犯傻
二、既要看书也要走路
三、隐忍比叫板实惠
四、远离愤青与哈青
后记
二、准备过春节春节,在那个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都不丰富的年代里,是孩子们*渴望和期盼的节日。这么跟您说吧,花生这玩意如今算事儿吗?那年头里一年只能吃到一次,一次一个人不到半斤。再说这文化生活,除了“样板戏”、“战地新歌”,就是每天中午的“金光大道”、“艳阳天”了。那时候想吃点喝点、见鱼见肉、看个演出等,就全指着春节了。我听说如今的某些社会调查表明,攒一年吃一次的幸福感指数,要比一天就能吃一次的幸福指数高出很多。这个调查结果我坚信不疑,因为爷是五零后,爷小时候过节前的那种期盼、年三十那天的激动和兴奋,虽然已经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回忆起来依然激动。如今很多年轻人对世间万物表现的无所谓,那是因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产生期盼和兴奋了。父辈为他们完成了原始积累,除了勤俭传统,其他的都无偿地传给了孩子。如今有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家里就给配上宝马、奥迪了,您让他懂得珍惜,可能吗!我们的下一代显然已经不再具备勤俭、积累、传承的品质,更可气的是开豪车的孩子们还经常会喊出自己父母的姓名。小心谨慎、苦熬到即将退休的父母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骗过了上级、蒙过了纪检、躲过了媒体,可*终却栽在了自己的孩子手里。那时春节可以连歇四天,除了寒暑假是一年中*长的连休。那时的人们只知道节俭、不知道铺张和浪费,所以那时没有“黄金周”的提法儿。如今“拜金”成了时尚,所以把所有的较长时间的连休都称为“黄金周”。春节里各单位都会组织一两场电影,家里路子野的还能看上几场内部电影。各大公园里还有游园活动,别提什么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等,那时候去一趟紫竹院公园的就知足。为什么不提景山、北海、故宫?因为这些个皇家的园子都不开放,打“文革”一开始,基本上都关了门,能进到里边玩的,那是权力的象征。我头一回进故宫是一九七六年。当时班里有位同学的父亲是故宫里“不在其位、仍谋其政”的老先生,老先生把我们从神武门领进去,让我们在万籁寂静中欣赏了这座皇家宅子的后宫。**次进故宫就直接听到了老院长的亲自讲解,为我后来做导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哪,关键看起步。节前的腊月二十八,凌晨的院子里还是漆黑一片。西北风的呼叫与窗户纸的抖动产生着共鸣。屋里的座钟指向了六点,我推开屋门,院里的十多个孩子已经悄悄集合在院的大门口。棉衣、棉大衣、棉鞋,即使如此孩子们仍然哆里哆嗦地不停地原地踏步。我们相互看看,清点人数,然后向护国寺西口的副食商场方向出发。这么早出去,为的就是能够买到副食本上的那点节日“特供”,完成家长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家是四口人,按副食本上的数,过春节的时候能买上些带鱼。另外还有定量的瓜子、花生、杂拌糖等等。瓜子、花生是凭副食本保证供应的,每年一次,花生、瓜子、杂拌糖等都是稀罕物,是各家春节里的**。即使您全家人都是糖尿病,自己一口儿都吃不了也得买回来,留着招待客人。过节时拜年串门的络绎不绝,家里连花生、瓜子、杂拌糖都备不齐,那绝对是丢人。穷讲究这话听过吗?打肿了脸充胖子知道吧?说的就是这里边的事儿。过去的人都穷,但到了春节也都穷讲究。因为不讲究不行,街坊邻里的来串门儿,连个花生都吃不上,那闲话甩的肯定比爷说得重。大妈大婶们*锋利的武器就是她们的那张嘴,除了稽查防范、维护治安外,嚼舌头、说闲话也是一绝。那时候的媒体是广播和报纸,很多消息传递都要靠这些大妈大婶。尤其是负面消息,二环以里的区域内,也就是一天的工夫,还保证家喻户晓。所以说,谁家要是没买着花生、瓜子,估计会跟副食店“亮剑”。过去的老北京都特要脸儿,自己缺嘴没关系,绝不能短了客人的。带鱼可就不一样了,凭本但不保证供应。一旦买不上,“家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凭本是说副食本儿上有数管着,但那个数并没有标注“带鱼”二字。买得着、买不着就只能是看各自的造化。还有其他的杂牌鱼种,但由于价格问题、面子问题等,穷讲究的人只盯住带鱼。“好吃、实惠、有面子、不丢人”,是当时带鱼的基本特性。天不亮就出发,这里有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当时根据带鱼的宽窄,每斤的价格不同,大致分为三种。两毛五一斤的带鱼,宽窄类似于女孩儿的皮带;三毛八一斤的,宽窄类似于武警的皮带;还有四毛五一斤的、宽窄近似于练功的板儿带。谁都想吃四毛五的,可兜儿里的银子不答应。再说了,真要是买四毛五的带鱼,家里的油也顶不住。春节以后的日子还很长,总不能春节后见天儿的都玩“白灼”吧。各家节后的菜味中,带鱼的味道会延续一段时间,过去炸带鱼后剩下的油,肯定不会糟践。更不会有人把用过的油倒入地沟,况且那时候也没有一只专门回收地沟油的队伍。我们这帮人,爹妈都工作在同一个单位。官大的是局级,官小的是部里的水暖工。但那时讲究“革命分工不同,都是人民服务员”。所以说心里话,各家儿的收入都差不了哪去,局级见了水暖工也照样打招呼。“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富裕不富裕的全看家里养了多少孩子。孩子少的就显得富裕,孩子多的就看着紧张。但一年一次的春节,各家都不太在乎花钱。攒了一年了,就为这么个节日。话说回来了,即便真是没钱的主儿,单位里的“互助会”(注:非地下钱庄、非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也会及时地伸出援手。综上所述,我们院的平均生活水平,属于“三毛八”的水准。其实其他院儿的水平也差不多,所以造成市面儿上三毛八一斤的带鱼行情极其紧俏,根本无法保证供应。住在四合院里都有爱串门儿的毛病,从早到晚串门儿的不断,各家的厨房挨得也近,炖上一锅三毛八的带鱼,不但满足了嘴,也满足了虚荣心。您现在还吃带鱼吗?估计早就不拿带鱼当海鲜了。话说某一天我在家乐福里闲逛,看见两位年轻人在那儿买鱼。虽说不是北京口音,但那劲儿、那谱儿,就像是宫里出来的人。为尊重本人,我背一遍他们的台词。男:“这冷柜里的黄花鱼肯定不是真货,搞不好是进口的。”女:“反正带鱼必须吃国产的,刺小肉嫩。”男:“那当然了,进口的带鱼绝对不能吃,肉老、胆固醇还特高。”女:“鲈鱼其实挺好的,买鲈鱼吧。”男:“鲈鱼太贵,咱看看鲤鱼吧。”后来的台词背不下来了,两人站在卖鱼的冰柜前,唠唠叨叨的十多分钟。从养生学到性价比,手上还不断地扒拉着冰柜里的鱼,*后可能因营养和价格都没达标扬长而去。旁边伺候的售货员的脸色都泛铁青了,面对这两位“上帝”,她明显选择了克制自己。我对售货员的涵养肃然起敬。我估计这两位“上帝”是吃完午饭出来的,可能吃得过饱,且家就住附近。从西直门走到护国寺街的西口,需要三十多分钟。其实家门口就有5路、7路、11路无轨,四分钱的事儿。但过去的孩子们都恪守勤俭,能省就省。那时候宣传上也配合,媒体上*时髦的话就是“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是一位叫王国福的英雄人物的口头语。您还别说是奔新街口、护国寺了,就是去香山、颐和园,爷小时候也经常是腿儿着去。
刘晓皖,1958年出生于安徽蚌埠,满月后即随父母回京一直生活在北京。1977年高中毕业;1978年参加工作;1987年赴日留学;1989年回国;1991年开始从事蓝领的导游工作;1997年随公司上市后入办公室从事白领文案工作;2010年因体力不支,黔驴技穷,无法应付职场游戏而提前内退;2010年3月后从事照顾老人、关心孩子、燃烧自己幸福家人的崇高事业。
郑重,1970年生。1995年芝加哥艺术学校戏剧专毕业,主要中文剧作有《大明宫词》、《绿衣红娘》、《禧娃》、《挪威的中秋》等。王要,1968年生。1991年大学...
柳宗元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 本书特色 柳宗元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寓言短小...
巴金 域外小说新文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读本 本书特色 《巴金·域外小说》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18年推出的“新文艺·中国...
金瓶梅风俗谭-(图文本) 本书特色 《金瓶梅风俗谭》,一本堪称与文化大家邓云乡先生的《红楼风俗谭》前后辉映的好书。白维国先生是研究明清白话小说的专家,尤其以对《...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 本书特色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收录腾讯·大家著名的专栏作者闫红在腾讯·大家发表的专栏文章精华集结。她写...
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 本书特色本书为汇编书,收录研究十年“文革”的分析及反思文章约94万字,是研究十年“文革”的重要参考文献。2016年,是...
太阳释放出我灵魂里所有的怪兽 本书特色 卡尔维诺、布罗茨基等人推崇备至,意大利举国皆知的杰出诗人,声望崇隆的意大利维亚雷乔文学奖之得主。《歌集》汇集了萨巴一生创...
唐诗三百首评注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经典很多,就存在一个轻重缓急和选择的问题。我们不赞成搞什么“百种必读”或“50种必读”,武断地制造一个封闭式系统。我们认为中国...
不可让渡的审判-托尔斯泰人心天堂焦虑集 本书特色 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我们普通人听。他是我们 的良知。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
文学照亮人生: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报告文学回忆录卷 本书特色 沈轩主编的《文学照亮人生--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报告文学回忆录卷)》是一本中国现、当代...
庸园新集:孔另境自述散文 内容简介 这时我听说,鲁迅先生同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大官僚汤尔和认识,似乎还在日本同过学,便写信去托他,他很热心,立即写信给在北平任教的...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本书特色 朱自清欧游,是在以散文成名之后。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于一九二三年《背影》发表于一九二五年,《荷塘月色》发表于一九二七年,而...
塞纳河畔 本书特色 作者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女作家。这本回忆录讲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亡巴黎的俄国作家的坎坷经历与浓烈乡思,如茨维塔耶娃、吉皮乌斯、梅列日科夫斯基...
鲁迅杂感选集 本书特色 《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鲁迅杂感选集》不取大刀阔斧放言高论的姿态,而宁愿“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似乎有必要提醒笃信“进化”的国...
《写给大家的中国简史》内容简介:本书以独特视角全面解读五千年中国史,全书分为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
灯花漫忆-周楚林默予回忆录 内容简介 老友忆当年中国电影界为安徽、江苏等地救灾在北京举行义演,我有幸与三十年代的两位老友,著名导演、电影艺术家刘琼、舒适相见,彼...
花都调色板 本书特色巴黎是块魔术师的调色板,采一截成功的耀红、半片失意的冷蓝、几滴梦想的金黄,三种原色,加上巫婆的黑袍、和平鸽的白羽,便调出个彩虹大旋涡来了。这...
《现代诗100首》(红卷)是丛书中的一本,本套丛书的主编蔡天新博士是位文理兼备的学者、周游世界的诗人,由他参与并约请十位国内享
亲爱的哥哥 本书特色 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的钟敏,发现家中多了一位新的成员,原来是他从未见过的哥哥钟植,令他感到不舒服的是,哥哥竟然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该书以...
京城十案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讲述了由作者采访一线公安干警及亲历者的陈述组成的20世纪50至80年代在北京发生的十桩治安案件的破获过程,诸如“德国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