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译方法论

全译方法论

作者:余承法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04-01

评分:5分

ISBN:9787516141618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全译方法论 内容简介

全译方法论借鉴成熟的汉语理论“小句中枢说”,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和“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要求,按照“何译法”(what)、“为何译”(why)--“如何译”(how)的研究顺序,构建以小句为中枢单位,词、短语、复句、句群、语篇为脉络单位的范畴体系,即:全译作为一种翻译类型(一级)、直译和意译两大基本策略(二级),对应、增减、转换、分合四种模式(三级),对译、增译、减译、移译、换译、分译、合译七种方法(简称“全译七法”,四级),以及词对译、短语对译、小句对译、复句对译、句群对译等三十余种相应技巧(五级)。

全译方法论 本书特色

全译方法论借鉴成熟的汉语理论“小句中枢说”,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和“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要求,按照“何译法”(what)、“为何译”(why)--“如何译”(how)的研究顺序,构建以小句为中枢单位,词、短语、复句、句群、语篇为脉络单位的范畴体系,即:全译作为一种翻译类型(一级)、直译和意译两大基本策略(二级),对应、增减、转换、分合四种模式(三级),对译、增译、减译、移译、换译、分译、合译七种方法(简称“全译七法”,四级),以及词对译、短语对译、小句对译、复句对译、句群对译等三十余种相应技巧(五级)。

全译方法论 目录

**章 全译概论**节 全译概述一 全译定义二 全译原则三 全译过程四 全译单位第二节 全译方法论概要一 方法论及其密切相关的五个概念二 全译方法论体系第二章 对译**节 对译的界定一 对译的由来二 对译的内涵三 对译的外延四 对译的价值第二节 对译的原因一 原语和译语具有很强的互文性和兼容性二 原语和译语之间具有同构的思维顺序和相同的表达顺序三 原语和译语内部具有各自相同的思维顺序和表达顺序第三节 对译的类型一 词对译二 短语对译三 小句对译四 复句对译五 句群对译第三章 增译**节 增译的界定一 增译的由来二 增译的内涵第二节 增译的原因一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二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三 汉英语言文字的差异第三节 增译的类型一 语素增译二 词增译三 短语增译四 小句增译第四章 减译**节 减译的界定一 减译的由来二 减译的定义第二节 减译的原因一 减译受经济原则驱动二 减译受合作原则支配三 减译受冗余理论管控第三节 减译的类型一 词减译二 短语减译三 小句减译四 复句减译第五章 移译**节 移译的界定一 移译的由来二 移译的内涵第二节 移译的原因一 原形移译的原因二 有形移译的原因三 无形移译的原因第三节 移译的类型一 原形移译二 有形移译三 无形移译第六章 换译**节 换译的界定一 换译的由来二 换译的内涵三 换译的外延第二节 换译的原因一 词类换译的原因二 成分换译的原因三 句类换译的原因四 动静换译的原因五 肯否换译的原因六 主被换译的原因第三节 换译的类型一 词类换译二 成分换译三 句类换译四 动静换译五 肯否换译六 主被换译第七章 分译**节 分译的界定一 分译的由来二 分译的内涵三 分译的外延第二节 分译的原因一 汉英不同的语言类型及其句法结构的差异二 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三 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第三节 分译的类型一 词分译二 短语分译三 小句分译四 复句分译第八章 合译**节 合译的界定一 合译的由来二 合译的内涵三 合译的外延第二节 合译的原因第三节 合译的类型一 短语合译二 小句合译三 复句合译四 句群合译第九章 结论**节 全译七法的单用一 全译七法的相互关系二 全译七法单独运用的倾向性三 全译七法组合能力的差异性第二节 全译七法的合用一 全译七法合用的总体情况二 全译七法合用的具体情况参考文献

全译方法论 作者简介

余承法,出生于1974年,博士,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中外语言比较。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一年。主持并完成校级科研项目2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目前正主持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化境研究”。在Perspectives、《中国科技翻译》、《外语学刊》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5部,合著专著2部,其中《翻译方法论》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