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三论

一分为三论

作者:庞朴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03-03-01

评分:5分

ISBN:7532533670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一分为三论 节选

人们多半相信,世界及其万事万物,都是由互相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可以分解为二的。这个“二”,不是互不相干的因素,恰是正相对立的双方。展现这种分合的学问,叫做辩证法;用以处理事务的辩证法,叫做辩证方法。在中国,喜欢简称辩证法及辩证方法为“一分为二”,或者叫“两点论”。 “一分为二”这个词,在我国学术史中,结胎于《易·系辞上》的“分而为二以象两”,成形于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所谓的“一分于二谓天地”,兴盛于北宋邵雍的宇宙生成说;而使用频率*高的时期,大概是ZO世纪50年代以后。 从学术史来看,“一分为二”这个词,*初与辩证法并没有太深的关系;就内容而言,它也只是强调了事物的分解方面,并未指明对立的统合。因而用它来标示辩证法,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至少,也有片面之虞之嫌。 与“一分为二”的说法相近而又避免了其疏漏的另一说法,当推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所说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是辩证法的实质”一语。这里完整列出了三个重要的因素:统一物,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互相关联的对立面。首先是统一物,它意味着任一事物既是一,又是多,是由不同成分(多)统合而成的一物(一);这些不同成分,原是两个对立着的方面;而这两个对立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关联。这三个因素及其关系,便构成了辩证法的实质。这样的实质,在全面辨解清楚了以后,为了简洁,也不妨用“一分为二”来概括。那时,所谓的“一”,便是统一物;它既是一,又是多。所谓的“二”,便是对立面,它们既对立,又同一。至于“分”,则暗示着合,既然一“分为”二,则意味着二曾经合为一,或将要合为一,正在合为一。 对一分为二作这样的了解,或将辩证法的实质概括为这样的一分为二,以取其简便,是可行的。可惜的是,我们在学术著作中和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一分为二”说,大多并不具备这样多的内容,而往往只是强调了其中的一个片面,即强调分为对立方面及它们的对立与斗争,而绝口不谈对立面的关联和统合的事。于是乎,这样的“一分为二”说,便不成其为完整的辩证法,而往往引向或成为辩证法的反面——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的特点在于突出对立性和强调斗争性,阎割同一性和否认统一性,是一种剑拔警张式的形而上学,或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 我们知道,任一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不仅是对立着的,而且还是同一着的。正是同一,为对立提供了基地;一如对立为同一提供了内容一样。离开同一的对立,和离开对立的同—一样,本是不存在的。就主观认识来说,能以认识对立面之为对立,并不需要多大本事或经过多少思维训练;而要能够把握对立面的同一,或从对立面的同一中来把握对立面,却是*重要也*困难的事。因之,关于对立面的同一性,辩证法的大师们多有仔细的交待和明确的表述。譬如,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小逻辑》的全部内容,便是同一性的全部面貌的逐步展现:**篇存在论,体现对立面的互相过渡;第二篇本质论,体现对立面的互相映现;第三篇概念论,体现对立面的直接同一。到了马克思,在具体运用对立同一的方法去分析社会与历史的同时,更曾以“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为例,指明对立同一性所包含的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 它们的相互依存……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 生产。 3.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已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来。……消费完成生产行为,……生产产生出消费。(《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43页)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曾一再重复同一性的这三种形式.说:

一分为三论 内容简介

“一分为三论”看似与熟知的“一分为二论”相异,但事实上,这一命题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早已有之。战国时名家的著作《公孙龙子》中就提出过著名的“鸡三足”的命题。古代的先贤们虽未对“一分为三论”作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但在他们的言论著作中或多或少地讨论这个命题,即事物的“一分为二”论的风行,致使“一分为三论”几近湮没。本书集作者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收集了大量的古籍资料,考察了我国古代“一分为三论”的发展历史,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一分为三论”作了详细的、科学、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基本上构建了“一分为三论”这个命题体系。因此,本书堪称我国现代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