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十论(秦晖金雁文集)》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编辑推荐
我们都希望中国崛起,可是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以十八世纪的资本主义战胜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的话,对世界可能不是好事,那么对中国是好事吗?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低人权优势发展实现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媒体推荐
本书看似是一些分散文章的集合,但是读过之后则深感其中的内在联系,作者并没有按传统中国文化的研究方式和书写方式在谈问题,而是直逼问题的核心——古代中国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全书结构上分为十论,实则说的就是这一个核心,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一核心,得出的结论也与前人大相径庭:中国古代不是传说中的宗法社会,而是集权社会,也就是说,没有小共同体,只有大共同体。而且古代中国并非传统所说的儒家统治的社会,而是“阳儒阴法”,等等。此外作者没有仅仅囿于历史,而是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从传统中去寻找当下问题的根源。相信读过此书,你看待历史的眼光将会与从前大不一样。——家国网
本书十多年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初版,曾经多次加印,据说是该社“十论”系列中累计印数*多的之一,即便如此,近来仍然不断有读者和朋友反映脱销已久,要求我帮他们找书。今蒙东方出版社再版,自是好事。为此应该感谢该社及再版责编李烨女士的热心促成。
对“传统”的态度,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主流思想界曾经有过多次极端的反复,一会儿它是需要“彻底决裂”的“劣根性”,一会儿它又成了“唯一延续五千年”的世界*优秀遗产。近年来,把由秦至清的传统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很多人指出“封建专制”这一概念自相矛盾,因为“封建”本意是一种多元化的贵族制度,它和中央集权的“专制”是不相容的。“封建”就不会是“专制”,“专制”就不可能“封建”。传统中国当然也不可能既“封建”又“专制”。
的确是这样。不过从“封建、专制不兼容”出发,对传统中国的制度如何看仍然大有分歧。一些学者否认中国为“封建”,恰恰是因为秦以后的帝制属于“专制”。而另一些学者同样从“封建、专制不兼容”出发,却认为中国既非“封建”,也不“专制”,那么这种既非“封建”也不“专制”的制度究竟是什么?难道是“民主”不成?好像也很少有人这样说。他们只是说那应该叫“仁政”,或者是“父爱式的管理”等。但是“仁”、“爱”云云只是表示褒义,而并不是一种制度或规则的用语。贤君暴君虽有好坏之别,但贤君暴君显然都是君,都是君主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人统治有好坏,他称好的为“君主”,坏的为“僭主”;少数统治有好坏,他称好的为“贵族”,坏的为“寡头”;多数统治也有好坏,他称好的为“共和”,坏的为“民主”。这里好坏当然是一个维度,但一人统治、少数统治、多数统治也是一个维度,而且如果不是讲主观的褒贬而是论客观的规则,后一个维度更值得辨析。传统制度无论“仁”“爱”与否,它究竟是个什么制度?是一人统治、少数统治、多数统治,还是这三者之外的别的什么东西?
其实,如果就“约定俗成”的角度看,在“社会形态”叙事中与原始词义相去*远,甚至截然相反的大概要算“帝国主义”这个概念了。本来就“封建”与“帝国”这两个词的本意而言,如果说秦以前应该算“封建主义”,那么秦以后就应该称为“帝国主义”*顺理成章。因为无论是汉语的“帝国主义”还是英语的imperialism,其词根都是“帝国”(empire),而后者又指由“皇帝”或专制君主(emperor)统治的集权国家。只不过英文中的empire和emperor已经有点英国化的变音,而imperialism仍然按拉丁文imperialis(帝制)原样加后缀而已。14世纪以后imperial一词在英语中出现时,也是与当时的王权开始强大、不同于此前中世纪诸侯林立的feudalism相联系的,与我国的秦后“帝制”不同于先秦 “封建”,其实十分类同。17世纪英国革命时出现imperialist(“帝国主义者”)一词,其意仍是指反对共和的帝制政体拥护者。
但是,随着“光荣革命”后英国政体争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议论,更由于海外扩张产生了“大英帝国”这样一个并非指政体而言的概念,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这个词逐渐变成指英国对其广大殖民地的统治,并形成了意指殖民制度的imperialism一词。 再后来它又被考茨基、希法亭与列宁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用来指“资本主义的*后阶段”。这时它已与原意相去甚远。“帝国主义国家”很多都是民主体制,而作为其对立面的“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往往却是实行帝制的。例如19世纪80年代的中法战争,民主制的列强法国侵略了帝制中国,但人们从来只有“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说,而从无“法国侵略了帝国主义的中国”之说。就是今天人们对称清帝国为“封建主义”再不满的人,如冯天瑜先生等,也不会主张改称清朝为“帝国主义”,尽管从“封建”与“帝国”的本意讲这样的改称完全合乎逻辑。
所以我们讨论“传统”,“循名”固然应该,“责实”则更为重要。中国过去的那一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是需要首先弄清楚的。十多年前的这一个文集,对此发表了一些管见,现在似乎仍然有不少朋友在注意,我也希望借再版之机,进一步聆听大家的批评。
秦晖,生于1953年12月,著名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并获历史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客座研究员,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农民史、经济史。
《好的资本主义,坏的资本主义》内容简介:在人类发展几千年历史中,经济增长并非常态,而经济不增长反而是经常出现的现象。本书是
森林人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向我们娓娓讲述他的俾格米朋友和熟人的生活图景:他们的日常活动,他们如何狩猎和采集食物,他们如何庆祝他们的人生阶段转换仪式,他们如何处理...
简介:对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的经典研究。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并不出自对自然科学的接受,而是出自对人性与道德的体验与理解;霍布斯开
说文卷-待兔轩文存 本书特色著名学者李零的有关古文字研究,重要的论文差不多收集于此书中了,主要分为文字考释、西周甲骨、商周铜器、东周铜器、简帛和战国文字等几个部...
皇帝是“三无人员”?宗藩、后妃和宦官的命运由皇帝的喜怒哀乐一夕决定?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衍生出怎样的朝堂政治?中央政务和地方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内容简介: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
三国之英雄乱世 本书特色 本套书是三国史专家为广大三国史爱好者撰写的三国史通俗读本。全面介绍了自公元190年军阀混战至280年晋灭吴统一南方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
本书是历史学专业教材,中国近代史专业的必备参考书。作者有多年讲授经验,本书主要内容有史料概论、近代史料的鉴别、文史工具书
政治暗杀简史-揭秘政治袭击 杀手及其幕后操纵者 本书特色暗杀是世界上*古老的政治行动,它挑起战争,带来革命,引起民族和全球国家力量的动荡和变化。自古,伟大帝国离...
大明天子与大明帝国-明代 本书特色 ◆大陆**套以人物群体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来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的立场加以分析的普及历史读物...
本书把唐代的科举与唐代的文学结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课题,是想尝试运用一种方法。这种言法,就是试图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
中国首部鸦片战争前史专著!著名史学家沈渭滨先生历经三十载倾情力作!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真正原因!《道光十九年》是著名史学家沈
民国多少事 本书特色 一卷乱世风云,一群性情人物,一串苍茫往事,一曲流云清音。著名“写史狂人”赫连勃勃大王——梅毅倾力推荐,不为人知的民国往事,难以磨灭的历史边...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 本书特色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作为一项有关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撰述的研究,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过去...
钱币学与冶铸史认丛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论文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研究、考虑古钱币,努力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应用到钱币学领域。对冶铸史的研究为推动钱币学研究的发...
历史重案 本书特色 宫廷阴谋、美女间谍、神秘囚犯、诡异绑架、冷血杀手、刺客谜团、凶悍强盗、恐怖狼兽、离奇匿名信……,这里有整个西方*爱谈论的案件,它们影响了历史...
昭明文选-研究发展史 内容简介 《〈昭明文选〉研究发展史》是一部文选学研究性论著,分为上下两篇,对隋代至清末所有关于《昭明文选》的研究性论著,历代对《文选》正文...
史记鉴赏 内容简介 《史记》名列二十四史之首,内容浩,艺术精湛。因其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誉之为:史家之...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 本书特色《帝国的惆怅》是易中天对帝国制度的反思。中西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交相胜"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比人家好,有时候人家比我...
中国海湾志-(第二分册)(辽东半岛西部和辽宁省西部海湾) 内容简介 《中国海湾志》是一部反映我国海湾基本自然环境要素为主的科学志书。内容包括海湾历史沿革、社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