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去谈

文史去谈

作者:罗秉英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05-01

评分:5分

ISBN:9787548217510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文史去谈 内容简介

此次收入《云南文库》的著作,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民族、宗教、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生哲理知识,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阅读这些著作,有助于培育读者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引导人们去发现、享用、珍惜世界和人生之美,能使大众的精神世界得以滋养和美化、人格得以陶冶和熏陶、心灵得以安顿和抚慰、情感得以丰富和升华,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审美需求。罗秉英著的《文史趣谈》是该文库之一。

文史去谈 本书特色

编纂《云南文库》是传承云南地域文明、提高云南文化自觉的有益尝试。“七彩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有重要影响的古人类,造就了云南文化的丰厚积淀,从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云南文化艺术宝库。作为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地,云南自古以来都不缺乏学贯中西的大师和博古通今的大家,从来都不缺乏魅办四射的光辉著作和壮美奇绝的文化遗存。其中,许多学术作品都凝聚了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智慧,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彰显了有云南自身特点的知识谱系和学术传统。今天,我们将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拾起,用心记载云南学术史上的灿烂篇章,正是为了守护云南优秀的地域文化,为了汲取进一步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养分和动力,进而筑牢云南文化自信的根基。罗秉英著的《文史趣谈》是该文库之一。

文史去谈 目录

“连弩”与手
“传神”与“传业”――薪火外传
“木牛流马”――轮车外传
古人谈“天”
从“河”说起
说“关”与“卡”
古人论雨
贝是币,铜是币――古代货币(一)
布非布,钱非钱――古代货币(二)
说龟和“卜”(一)
说龟和“卜”(二)
刀和画画――漫话象形字
张衡画鬼
八阵图与孔明练兵(一)
八阵图与孔明练兵(二)
“天子”和“儿子”
从“朕”谈到古代的“死称”
从“三公”到“中堂”
古人笑趣
“甲子”趣谈(一)
“甲子”趣谈(二)
灞桥折柳
说嗜与癖
柑橘小趣
漫话鬓须
漫话谦让古风
古代幼童
说“釜”
说“箸”
古人爱吃粥
作者著述目录

文史去谈 节选

《文史趣谈》:所以使用弓箭的特点是:射程远、有力、快速、准确。而人们常说的“百发百中”、“光阴似箭”等,就是与它的特点相联系的,前者是用来赞誉某人射箭的技能高超,或形容某人办事极有把握,料事如神;后者则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否则光阴就像箭似地飞跑了。其实,弓箭虽有这么强大的威力,而它的构造却非常简单。开始是用皮条(或绳子)拴在坚韧树条(或竹皮)两端,成为弧形,就成了弓。皮条就是弦。把树枝(或竹枝)削尖,就成为箭,讲究一点就用石镞、骨镞作为箭头。镞,即箭头。后来又有铜镞、铁镞,把镞安装在箭杆上,力量就更大。箭放在弦上,再挽弓后拉,这样,臂力、弹力结合,箭就被弹射而飞出去了。孩子们手里的“弹弓”,能把小石头(弹丸)射出去,也就是这个道理;它能把树上的小雀打下来,不正是你的“手”也长长了吗!所以“弹弓”也是弓箭的侄孙儿。弓箭虽然构造简单,但在古代却是一种“决定性”的武器。古书上说:“弦木为弧,剡(yan,削刮)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这里的“弧”即弓,“矢”即箭。在古代,如周朝时候打仗,两军对阵,弓手们站在兵车上,首先发动远射,万箭齐发,就像现在的一场炮轰,以压倒对方优势,然后使用戈、矛、戟等长武器——“长兵”的士卒,冲锋陷阵,接着就是彼此以刀、剑、匕首相见一“短兵相接”。‘因为远射杀敌既有利于保存自己,又能迅速克敌制胜。如果骑兵使用弓箭,威力就更大,从而促使后来骑兵的发展。弓箭的构造虽然简单,但它又是古代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它启示了机械发射的出现。古书上说:“施机设枢,加之以力。”就是这个意思。战国时期的韩国,“强弓劲弩”天下有名。弩在汉代就大量使用。李广曾用“大黄参连弩”射杀匈奴将领数人。弩即弩机,“大黄”是其名称之一;“参连”即连射。弩机用铜制,由机盘、钩括、扳机、栓塞等部件构成,开合有节,用臂力或脚踏扳机张弓,箭就飞射出去,射程有所谓“神锋弩射三里”之远。据载,诸葛亮所改进的一种“连弩”,一次就能同时发射十支箭镞。这种“连弩”,要用“十石”即约267公斤的力量才能把扳机张开,而用脚踏发,“以一发十”,威力强大,所以又被称为“摧山弩”。弩机,古代的远射武器,由机身和箭两个部分组成。弩机的出现标志着人力与机械力的结合,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后来几经改进、发展,又随着火药的发明,也就有了枪、炮,子弹由枪、炮膛通过管子发射出去。由此,机械发射又向着更高级阶段发展,其用途也就更为广泛,现代洲际导弹的发射,人造卫星的上天,大大加快了人类探索宇宙秘密的进程。……

文史去谈 作者简介

罗秉英,男,广东兴宁市人。196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
以教学为中心,教书育人,治史务实。从20世纪60年代起,时为青年教师就一直接受和肩负校、系“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试点课”(后称“重点课”、“主干课”)的讲授和建设。讲授“中国古代史”外,还先后开设“中国古代中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历史人物评价”、“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资治通鉴》研读”、“魏晋南北朝‘佚史’研究”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与周边省区关系”等课程或专题课。著作有《黄巾起义》、《国史纲要》、《文史拾趣》、《治史心裁》,主编《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和参编《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等;发表过《要重视“佚史”领域的开拓和研究》等四十余篇论文(详见“著述目录”。其中还包括有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写作论文能力”的心得。多次受到省、校的表彰,并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