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评传

纳博科夫评传

作者:(英)芭芭拉·威利(Barbara Wy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年:2014-05-01

评分:4.6分

ISBN:9787540770662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纳博科夫评传 内容简介

一个作家传记的*好部分,不是他冒险的记录,而是他风格的故事。”芭芭拉.威利秉持这一原则,将对纳博科夫文学艺术的探究放在首位,而这一部分也的确成为她的评传中*出色的部分。 相对于其作品所蕴含的历史、哲学和文化意味,纳博科夫所掌握的蝶类专业知识,对其创作也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将“变形”与“超越”这两个重要主题赋予了作品。如果不是革命,纳博科夫其实更可能成为心无旁骛的昆虫学家,那今天的人们也就没有机会说“萝莉”这个词了。
他如何从一个没落的俄罗斯贵族之家的少年成长为世界*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家庭荣光、故乡情怀和对蝴蝶的执迷又如何投射、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洛丽塔和大名鼎鼎的卓别林又是什么关系?请看芭芭拉.威利在书中的精彩评述。

纳博科夫评传 本书特色

本书完整记述了纳博科夫的文学生涯,他的显赫出身,从俄罗斯到欧洲再到美国的流亡经历,以及他对蝴蝶的痴迷,并在此过程中全面考察了他的俄语、英语诗歌和小说创作。通过对一些重要作品的精确到位的分析,作者令人信服地阐明了纳博科夫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他作品的脉络里分析了他的自传、书信、批评文字以及近年出版的《劳拉的原型》,勾勒出了一个完整而全新的纳博科夫形象。 本书属漓江出版社*新推出的“人文名家评传”系列,配有数十幅珍贵图片。

纳博科夫评传 目录

**章
“没有东西会改变,没有人会死去”
第二章
西林(上):从《恐怖》到《眼睛》
第三章
西林(下):从《光荣》到《天资》
第四章
眺望彼岸(1938-1940)
第五章
变身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从《庶出的标志》到《洛丽塔》
第六章
享誉世界:从好莱坞到瑞士(1958-1968)
第七章
*后的弧形(1969-1977)
注释
参考书目

纳博科夫评传 节选

纳博科夫疯狂的工作日程意味着他只有在假期中才能专心创作。从1951到1953年的三个夏天,是他创作《洛丽塔》的关键。尤其是1953年的夏天,他同时写《洛丽塔》和《普宁》。纳博科夫一家开着老爷车,四处追寻蝴蝶。天气不好时,纳博科夫就写作,将车后排当成"私人移动工作室",主要是那里没有"噪音"和"气流"。 回到伊萨卡,他就记录少姑娘的举止和兴趣。他阅读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采访当地女中校长,留意时尚潮流,列出点唱机中的歌曲、著名歌星和影星的名字,随手摘抄杂志广告,记下收音机和电影中的台词。他搜寻报纸上关于性犯罪和谋杀的细节,甚至查询枪支使用手册。其中有一个故事特别吸引他的注意。1948年,11岁的莎丽·霍纳被50岁的弗兰克·纳沙诱拐,在逃亡途中,做了差不多两年性奴,*终被遗弃在加州一个汽车旅馆。不过,另一个更早的故事明显预示了纳博科夫笔下的场景。丽塔·格蕾是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第二任妻子。他们初识于1915年,那时丽塔7岁,卓别林26岁。当时,卓别林"偶然下榻在基蒂的加油客栈,丽塔的妈妈娜娜正好在客栈做招待。" 5年后,在拍摄《小孩》时,卓别林从一群临时演员中,将丽塔单独选出来,量身订做了挑逗天使这一角色,甚至委托了一家电影工作室的艺人仿照"雷诺兹的《纯真年代》为她画像。 1923年,卓别林让她主演《淘金潮》。年内,她怀上身孕。怕被控告强奸,卓别林带着丽塔远走墨西哥,在那里娶了她。卓别林对记者说,"这总比去坐牢好,而且也不长久。"1928年,丽塔上诉法庭要求离婚,理由是卓别林不但一直出轨,而且经常虐待她。她说,卓别林当她面读"禁书";当她反对他的口交要求--她称这是"变态的、违背自然的、堕落的不洁行为"--时,卓别林辩称"大家都这样做"。卓别林承认,他只是"犯了其他愚蠢男人一样犯的错误",并谴责丽塔的母亲把女儿强塞给他。这桩离婚案引发了一次大丑闻,不仅威胁着卓别林的事业,还威胁到5家好莱坞影片公司的业务。丽塔*终获得补偿费62万5千美金。1929年,卓别林因其"全才和天赋"获得美国电影学会首次颁发的奥斯卡奖殊荣。丽塔·格蕾的真名是丽丽塔·麦克默里。除了两个女主角的名字明显相似之外,在纳博科夫的叙事中,洛丽塔也与灰色明显有关,如她有一双"大大的灰眼睛"。她甚至死于小说中虚构的阿拉斯加小镇灰星,纳博科夫曾说这是"小说中*重要的小镇"。另外,灰色暗示的空灵特质也被关于星界的隐喻放大--"一颗灰星被雾霾(洛丽塔的姓是黑兹[Haze],即灰霾)笼罩";而安娜贝尔·雷--亨伯特失落的"里维埃拉的爱情"--投下的魔力,则被描述为一团"星云"。1958年8月,《洛丽塔》*终在美国出版。三年前,纳博科夫的这颗"定时炸弹"先后被五家大出版社拒绝,它们都怕出版这部具有争议性题材的作品之后倒霉。绝望之下,纳博科夫请他的法国文学经纪人帮忙联系出版。1955年6月,他与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达成了出版协议。莫里斯·吉诺迪亚斯旗下的这家出版社出过许多20世纪著名作家的作品,如萨缪尔·贝克特、亨利·米勒和威廉·巴勒斯,但它*来钱的门道是出色情读物。纳博科夫不知情,就在1955年10月高兴地签了协议,印刷了5000套,分上下两册,"平装本,封面老套,是淡淡的橄榄绿色"。因为该出版社的名声,《洛丽塔》*初根本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直到英国作家格雷汉姆·格林在《星期日时报》撰文,将它列为1955年度*佳作品之一。格林怂恿英国出版商出版,宣布"在英国,我也许会因此进监狱,但不可能有更好的理由!"他对这部小说的盛赞在大西洋两岸激发了一场热烈的论战,贯穿了1956年,进入1957年后还没有消退。在此期间,由于英法两国当局的禁令,《洛丽塔》成了一本臭名昭著的作品,已经引其私下热炒。随着公众的好奇上升到白热化,1957年6月,《铁锚评论》刊登了一篇长长的节选,同时配发了纳博科夫的自辩(《关于一本名叫〈洛丽塔〉的书》)和哥伦比亚大学弗雷德·杜比写的"一篇又臭又长的批评"。这不只是借著名学者来为节选站台,还是一次故意的策略,因为这篇批评 "很乏味,审查官都不忍卒读,更懒得去看原作"。然而,节选刊发后,得到世人的普遍好评;一年多后,《洛丽塔》在美国各大书店上市。……

%

纳博科夫评传 作者简介

芭芭拉.威利(Barbara Wylie),《斯拉夫和东欧评论》杂志副主编。撰有《纳博科夫评传》和《电影中的纳博科夫》等研究性专著。
译者李小均,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有《自由与反讽》《信仰之海》,译有《薇拉》《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语言与沉默》《在西方的目光下》《古罗马的马车竞赛》等。

纳博科夫评传 作者简介

芭芭拉.威利(Barbara Wylie),《斯拉夫和东欧评论》杂志副主编。撰有《纳博科夫评传》和《电影中的纳博科夫》等研究性专著。
译者李小均,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有《自由与反讽》《信仰之海》,译有《薇拉》《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语言与沉默》《在西方的目光下》《古罗马的马车竞赛》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