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作者:朱鸿召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06-01

评分:4.5分

ISBN:9787549552566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文化民生论 内容简介

《文化民生论》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

文化民生论 本书特色

《文化民生论》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

文化民生论 目录

**辑文化精神论
检讨我们的文化观念
文化的前提是科学的有限性
文化是人性的有效传递
文化存在方式的特殊性
文化的三个基本范畴
文化具有赋予意义的功能
时间是文化的坐标
文化,有时也是致命的
现在我们距离文化有多远
现代化只能是手段,不能是目的
剔除“软实力”概念中的霸权意识
中同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文化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民生与文化软实力
走出“送文化”的误区
第二辑决策咨询篇
建立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可行性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文化工作脉络
建立城市雕塑的公共文化保障机制
关于建立城市文化预警机制的对策研究
关于“艺术银行”项目的可能性报告
对莫干山路50号苏州河艺术仓库的调查报告
关于发展朗诵培训业的可行性研究
与“群众文化”相关的若干概念分析
放大“城市*佳实践区”的社会效应
闵行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加快城区文化发展,增强闵行软实力建设
召稼楼古镇开街仪式策划建议
国内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情况分析
积极倡导汽车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提案
……
第三辑生活体验说
第四辑人文随笔录
后记避免工作中的文化短板

文化民生论 节选

第三类科学叫做博物学,实际上是一种*古老原始的科学类型,它表达了人和自然内在的、神秘的关联,因为人本身是出自大自然的,所以他本能地要认识周围的事物,比如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有毒的,什么是可以治病的,这就是博物学知识,这些知识在所有的文明社会都是*基本的知识。这些博物学知识一直到近代早期仍然起支配作用,只是随着第i类科学,即笔者称谓的试验科学(近代科学)的出现,才慢慢消失了。过去的博物学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全部包含在内,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都统统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被纳入了实验科学的范围,成为专门的学科领域。博物学在今天反而成了一种业余爱好。
近代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应对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科学和民主就被认为是洋人的“长技”。在这个语境之下,“科学”其实更多情况下指的是现代西方的技术,是导致“坚船利炮”的东西。在现代汉语中,“科学”经常被读成“科技”,原因就在这里:中国人其实更关心的是“技术”,对“科学”并不熟悉,也不太关心。
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常常是单一的、片面的,我们缺乏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西方的科学家有相当一部分自主性很强,追求那种希腊式的自由科学理想。在中国则几乎没有科学家可以独善所处的环境,既难以持守希腊理性精神,也失去了博物学精神。西方宗教、文学、哲学很多都对科学并不太友好,比如教会总是要说几句达尔文进化论的坏话,文学艺术也经常挑科学的刺,哲学也经常性地反省科学,要解构科学的权威。其实,这些都是健康的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并不影响科学自身的发展,相反,这样一种相互制约使社会不会走偏,不会出很大的问题。而我们呢?南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撑,缺乏多元科学观的支撑,现在一讲科学就只有一种功利主义的现代实验科学。这种单一化的思想其实也是中同传统思想中比较糟糕的一部分,所谓“大一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很糟糕的。

文化民生论 作者简介

朱鸿召,文学博士,曾任《解放日报》主任记者、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上海《闵行报》总编辑、上海市决策咨询专家,长期致力于延安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现代城市文化研究,相关著述有《延安文人》、《延安曾经是天堂》、《延安缔造》、《延安有星辰》、《上海文化发展探索与研究》等,主编《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60卷。已在我社出版图书《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