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杀人于无形的利刃尖刀
后冷战时代美国扩张的转型之路
20 世纪末以来,美国接连打了三场战争:阿富汗、伊拉克以及无人机秘密战争,而第三场至今仍未被官方承认。大举出兵阿富汗与伊拉克令美国深陷财政、民众反战危机,一个*现实的挑战摆在了白宫面前:如何以*小代价维系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答案是无人机——遥控者可在千里之外精准截杀目标,可谓低成本、零伤亡!
普利策奖得主马克·马泽蒂研究了大量政府机密文件,采访了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数十名军政高层及顶*智库成员,首次披露美国十多年来在全球开展的无人机秘密战争内幕。在他国公然挥舞无人机杀人利器的美国将迎来何种命运?而后冷战时代,美国的新霸权之路又有哪些全新特点?本书将为你一一揭晓。
后冷战时代,看美国“尖刀式摧毁计划”
如何高效价廉地维续其全球霸权!
首次详解美国官方至今未承认的无人机秘密战争
深度解读美国以*小成本维系全球霸权的高效战略
传统的战场空间已然瓦解,无人机正在叩开未来战争之门。
——《军情观察室》主持人 董家耀
★ 美国的“捕食者”“死神”无人机正在全球逞威,中国“翼龙”“刀锋”等无人机与其实力相距几何?
★ 击毙本·拉登后,美国凭借无人机及“军事- 情报复合体”仍持续大力干预中东,醉翁之意是否在中国?
★“9·11”之后,美国鲜遭恐袭是否归功于无人机战略?中国能获得哪些启示?
★闹得沸沸扬扬的“监听门”,背后还有何不为人知的内幕?
精准打击的无人机,究竟是美国维系霸权的利器,还是慢性自杀的毒药?
全方位揭秘CIA从传统情报机构到杀戮机器的血腥进化路
大尺度曝光美国特种部队及私人雇佣兵集团的神秘面貌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伦敦周刊》《经济学人》
《外交政策》《外交事务》《科克斯书评》
等数十家主流媒体极力热荐!
《华盛顿邮报》推荐序
美国“军事—情报复合体”的血腥成长实录
彼得·伯根(Peter Bergen)
唯一采访过本·拉登的西方记者
《纽约时报》畅销书《刺杀本·拉登》作者
CNN 国家安全分析专家
纽约大学法律和安全中心研究员
2011 年5 月1 日,自“9·11”恐怖袭击以来美国*重要的一次军事行动正式启动:海豹突击六队将对位于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个神秘院落发起突袭——美国怀疑奥萨马·本·拉登就藏身于此;中情局局长莱昂·帕内塔受命担任此次行动的总指挥。海豹突击队未获巴政府准许就偷偷潜入巴基斯坦,准备在这个盟国执行一个“不被允许的”秘密任务。美国法律明令禁止军方执行此类任务,所以海豹突击队实际上听从的是中情局的指挥。突击队员们就像帕内塔手下的间谍一样,伪装成了巴基斯坦平民进行活动。
但是,与完成暗杀任务相比,中情局的本职工作不是设法窃取其他国家的机密吗?
在本·拉登行动的几年之前,麦克里斯特尔中将担任当时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总司令。那时他就已经将陆军的三角洲特种部队和海豹突击六队转变为投身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的战斗机器。搜集情报的行动越来越多,麦克里斯特尔美其名曰:“为信息而战”。
原本应当由情报人员来执行的追捕或杀死恐怖分子的任务,却被强加给那些“破门者”,即执行突袭行动的军人去完成,原因何在?
自“9·11”恐怖袭击以来,美国已经对其军事和情报力量的部署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马克·马泽蒂在其新书《美利坚刀锋》中引证了中情局的军事化进程,并指出:情报工作正迅速转变为特种行动部队的工作重心。马泽蒂透彻而清晰地描述道:“在过去10 年中,中情局不再优先执行搜集外国情报的任务,而是跑去逮捕暗杀目标人物了。”
马泽蒂写道,在帕内塔任中情局局长期间,他那“具有侵略性或者说是鲁莽的谋杀行动”让他声名远播。据新美国基金会的统计,帕内塔所任命的216 架中情局“雄蜂”无人机在巴基斯坦境内至少杀死了1 196 个人,其中大部分人是武装分子,但也有一小部分是无辜的平民。帕内塔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也已经发现,自己“在过去两年里所说的‘万福玛利亚’比之前所说的总数还多”。2001 年末,中情局负责指挥驱逐阿富汗塔利班势力的地面作战,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对此恼怒不已。他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答案是把五角大楼变得更像中情局。”
“军事—情报复合体”的出现被证实已经对“基地”组织及其成员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中情局在巴基斯坦执行的无人机行动,已经消灭了恐怖分子网络中的大部分领导者,也对巴基斯坦恐怖组织的重要训练基地——部落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其结果就是,“基地”组织除了2005 年在伦敦火车站中成功实施的一次自杀式袭击以外,至今还没能再次对西方造成重创。与此同时,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下的海豹突击六队不仅击毙了本·拉登,也消灭了很多“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邪恶领导人。直到*近,人们还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
由海豹突击队组成的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甚至尚未得到公开认可。麦克里斯特尔在他*近出版的权威自传《我的那份责任》(My Share of the Task)中已经大篇幅详述了美国军事行动发展史中的这个重要时期。
如果存在一种“奥巴马主义”,那么为了对抗“基地”组织及其同盟,它会安排武装力量对巴基斯坦和也门实施无人机袭击,并且在像索马里这样的陆地战场上执行少量的秘密特种行动。这种新的作战方式被称为“手术刀式打击”。“手术刀式”作战法能够避免承担“推翻政府并由美国占领数年这样混乱而昂贵的代价”。
这种作战方式优势很显著:很少有美国人需要涉险前往前线的战场,而且作战成本较低,适合在预算受限时使用。但正如马泽蒂所述,这种作战方式并不如其支持者的想象,和外科手术一样简单方便,因为它“在灭敌的同时也会树敌”;它还能“降低发动战争的条件,更方便于美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实施谋杀行动”。
中情局的无人机袭击是“手术刀式打击”作战法中的典型实例。巴基斯坦虽然只拥有1.97 亿人口,但掌握了核武器制造技术。无人机袭击激怒了大部分巴基斯坦人,在未来,美国说不定得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仅仅是2010 年一年,美国就对巴基斯坦实施了122 次无人机袭击。受害者中很少发现有“基地”组织的首领,这意味着美国在决定战争策略时并没有对战略图景进行全面的思考。当初,中情局创建这种反暴动空中武装力量主要是为了杀死武装分子首领,但如今大部分丧生于无人机空袭下的都只是在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中地位较低的成员。搜捕本·拉登的行动清晰地表明,把军队和中情局的角色结合能为美国带来巨大收益。在帕内塔而非军队的统辖之下,中情局通过实施无人机空袭消灭了一批“基地”组织首领,其中就有阿提耶·阿布德·拉赫曼。据海豹突击队在拉登住所找到的文件显示,拉赫曼在“基地”组织中身居要位,而非*初认定的中层领袖。
《美利坚刀锋》详细记述了中情局这个军事—情报复合体在结构上的重要转变,介绍了很多在这个历史时期涌现的古怪人物,也阐明了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情报工作在传统上属于政府的基本功能之一,而如今却被私有化了。
在这种新形势下,野心勃勃的个人跃上了历史舞台。米歇尔·巴拉林是一位前共和党竞选国会议员的候选人,也是一位社交名媛,她居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一片占地100 英亩(1 英亩约等于4 046 平方米)的农场上。正当中情局和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越来越关注索马里极端组织青年党的兴起时,她也迷上了索马里。与此同时,青年党正在吸收多位美国公民加入该组织,多数是来自明尼苏达州的索马里侨民。
有一次,巴拉林参加了一个索马里侨民团体举办的聚会,从此迷上了索马里。在那之后,她会身穿古驰外套,手提路易威登皮包,定期去索马里旅行。索马里人见到她后惊叹不已,称呼她为“阿米拉”(阿拉伯语中意为“公主”)。不久以后,这位弗吉尼亚州的社交名媛卷入了和索马里海盗间的人质谈判事件中。那些海盗扣押了一艘运载着俄罗斯坦克秘密订单的货船,总价值数百万美元。巴拉林的名字也在国防部的发薪名册上,她会为国防部提供索马里诸多武装团体的情报信息。
杜安·“杜威”·克拉里奇是中情局的一位传奇人物。克拉里奇是“伊朗门”丑闻中的主角,他也适时抓住机会加入了“政府赞助私有情报搜集”的新世界。克拉里奇早已从中情局退休,他很看不起中情局,因为它不愿承担风险。2009 年时,77 岁的克拉里奇正在经营他的私人情报业务,主要调查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国境沿线区域。
每天,克拉里奇在位于圣地亚哥城郊的家中进行电话监听工作,直到深夜。他管理着一个间谍网络,他们正潜伏在类似“哈卡尼网络”那样的塔利班组织里进行情报搜集工作。在洛克希德·马丁的监督下,克拉里奇与国防部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合同约定,他的团队在完成任务后能得到2 200 万美元的报酬。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为身在阿富汗的美军指挥官提供数百份情报报告。”长久以来,中情局一直对克拉里奇私下经营情报业务的行为十分不满,2010 年国防部停止和他续签合同。对于他曾经的雇主“使他的间谍活动停摆”,克拉里奇恼怒不已。
马泽蒂是《纽约时报》的国家安全记者。他认为这场“反恐战争”已经严重阻碍了中情局对中东国家所取得的相当重要的政治进步进行正确的认识。正如奥巴马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特别提到的,中情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无人机袭击和追捕击杀“基地”组织领导人上:“他们不关注突尼斯,不关注埃及,也不关注利比亚。”
特种作战越来越多地由“情报驱使”,这无疑能为美国国家安全增加纯收益。但相应地,由于这些武装行动是机密,所以相比传统军队,他们对议会和美国公众承担的责任要少得多,不过他们也更容易发生越轨行为。20 世纪初期,美国*高法院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就曾提醒过我们:“阳光是*好的消毒剂。”
约翰·布伦南是中情局的新一任局长,也是奥巴马总统的首席反恐顾问。他在其4 年任期里监督着无人机项目,也能凭借其几十年的情报工作经验,提高中情局在其传统领域——情报调查方面的工作能力。例如,明确来说,当前叙利亚发生了什么事?中情局得有能力回答这种问题。因为在奥巴马当局思索要如何为失去了巴沙尔·阿萨德的叙利亚规划未来时,他们需要参考相应的情报信息才能决定实施何种政策。
第11 章 王者归来,组建影子中情局
过分依赖卫星监听,导致中情局的情报收集人才数量不断萎缩,情报效率直线下降,美军对此怨声载道。与此同时,一些私人情报承包商应运而生,小到提供战争情报,大到暗杀目标人物,大有取代中情局的态势。而这些所谓的“影子中情局”到底是CIA 口中的“流氓间谍团伙”,还是美军的“救命良药”?
中情局闹起“特工荒”
阿富汗战场*高指挥官大卫·麦基尔南将军已经听够了。接连几个月,私人承包商们不断地在他耳边喋喋不休,宣称他们有办法在阿富汗建立一个涵盖全国、横跨巴基斯坦边境的情报资源网,可以定期向他提供情报。现在,麦基尔南想知道这个计划为什么突然停滞不前。他一直寄厚望于这个情报网络,希望能借此获得更多可靠情报,这样他就不用再依赖中情局那帮酒囊饭袋了。麦基尔南始终怀疑,巴基斯坦间谍是随便将情报丢给中情局,然后中情局便一股脑儿全转发给他。他猜想,私人承包商的情报计划之所以停滞不前,是遭到了五角大楼中某些跳梁小
丑的阻拦。但具体是谁,他不得而知。
“我到底要杀掉哪个家伙,才能顺利拿到这份合同?”麦基尔南对手下的工作人员咆哮道。因为他刚刚得知,情报项目的资金仍然没有获得批准。
那是2008 年秋季的一天,迈克尔·弗朗就坐在麦基尔南将军身边。这几个月来,弗朗穿梭往返于阿富汗的喀布尔和美国的圣安东尼奥之间,忙着绘制阿富汗南部地区的部落结构并调查阿富汗人对美军的民意动向。弗朗设计了一系列的情报活动,他希望能迅速启动这些项目,为阿富汗的美军将领们提供更多的信息。阿富汗战场局势每况愈下,塔利班已经占领了阿富汗南部和东部地区的大部分领土,他们不但肆意暗杀阿富汗政府官员,而且在坎大哈和赫尔曼德省成立了影子政府。此外,2006 年巴基斯坦政府与南北瓦济里斯坦地区签订了和平协议,这让塔利班和“哈卡尼网络”有机会迅速发展壮大。他们驻扎在巴基斯坦的村庄里,猖狂地袭击驻扎在阿富汗的美国警戒部队。到2008 年6 月底,也就是麦基尔南刚刚担任阿富汗战场*高指挥官的这个月里,美军的死亡人数比2001 年开战以来的任何一个月都多。
抵达喀布尔后,麦基尔南立即意识到,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与恐怖分子抗衡。此时伊拉克战争仍是布什政府的重中之重,阿富汗的武装冲突被完全忽略。五角大楼隐晦地宣称这么做是“削减兵力的举措”。早在麦基尔南上任之前,阿富汗战场前任*高指挥官丹·麦克尼尔将军在离开阿富汗时,向上级递交了一封抗议信。信中措辞激烈地痛斥了阿富汗战场错误的战略部署。他在信中称,美军指挥官需要更多来自地面部队、直升机和情报机构的支援。但华盛顿却对此不以为意。正如某次国会听证会上,参联会主席、海军上将迈克·马伦说的那样,关于美国政府的政策,“在阿富汗,我们需要量力而行。但在伊拉克,我们却要全力以赴”。
麦克尼尔将军还指责巴基斯坦政府懦弱无能,对恐怖分子放任不管,不肯全力打击境内的反动武装力量,导致叛乱分子越过巴基斯坦边界蔓延到阿富汗。事实上,巴基斯坦已经成为美军指挥官百般指责的对象,美军将领们纷纷声讨巴基斯坦国内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早在2006 年9 月,为了引起布什政府的注意,麦克尼尔的前任指挥官卡尔·艾肯伯里中将曾收集巴基斯坦政府在部落地区消极抵抗的情况,编撰了一份卷宗呈交白宫。此后,他带着这份卷宗前往华盛顿去做幻灯片演示。在报告中,他谴责巴基斯坦官方对当地武装分子姑息养奸,艾肯伯里甚至特意提到了塔利班头目贾拉勒丁·哈卡尼在北瓦济里斯坦的主要城市米兰沙赫公然开办宗教学校的事,而该学校离巴基斯坦某个大型军事基地还不到一英里。
因此,两年后,当两名记者游说麦基尔南将军,提议在巴基斯坦境内收集情报提供给驻守喀布尔的美军指挥官时,麦基尔南立即表现得兴趣盎然。这两名记者,一位是温文尔雅的CNN 前高管伊森·乔丹,另一位则是加拿大作家罗伯特·杨·佩尔顿。佩尔顿特立独行,之前写过一系列的旅游书籍,介绍全世界*危险的自然景点,为旅行者提供导游信息。这两人此前因工作结识,在伊拉克战争烽烟四起的时候,两人合力建立起一个名为“伊拉克狙击手”(Iraq Slogger)的网站,专门发布伊拉克当地记者的新闻评论。这其中既有小道消息, 也有战地报道。这个网站拥有一小群忠实的追随者,但*后由于缺乏资金,佩尔顿和乔丹不得不将其关闭。现在,他们计划在阿富汗重新发起一个类似的网络项目。两人已经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网罗了一群当地记者,准备建立一个新的网站,将其命名为“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AfPax Insider)。不过这一次,他们希望能得到五角大楼的资金支持。
但麦基尔南将军不愿意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情报网络花费钱财。2008年7 月,他在喀布尔与乔丹见面时告诉后者,他想要定期得到某些特殊地区的独家报道,比如那些美军无法涉足的区域以及中情局无法向他提供可靠情报的地方。麦基尔南和中情局驻喀布尔站站长交恶,两人势如水火,几乎从不来往。麦基尔南甚至在员工工作会议上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他对中情局的不屑之情。在抵达喀布尔几周后,麦基尔南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情局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几乎没有什么情报来源,更别指望依靠他们来预知恐怖分子的阴谋诡计了。就在他和乔丹见面的前一天,塔利班的武装分子伏击了美国在阿富汗东部瓦纳特地区的哨站,造成9 名士兵死亡,27 名士兵受伤。
“你能给我些中情局给不了的消息吗?” 麦基尔南问乔丹。
由于担心麦基尔南会否定他们的提案,乔丹递给麦基尔南的工作人员一份文件,上面列举了8 名巴基斯坦武装分子嫌疑人的手机号码。这是乔丹和佩尔顿的线人费尽心机从巴基斯坦部落地区收集而来的。这位CNN 的前高管不再和麦基尔南拐弯抹角,他放下新闻报道的幌子,直截了当地告诉麦基尔南他们的意图。为了能拿下这份政府合同,乔丹开始不遗余力地游说麦基尔南和他的下属,承诺对方他的线人能为美军提供货真价实的即时情报。“那些家伙其实并不想参与到情报工作中去,”曾与乔丹和佩尔顿在该项目工作过的一名军官回忆道,“但他们想拿下这笔订单,而搞情报是唯一办法。”
恐怖分子嫌疑人的电话号码随后被输入了一个保密数据库,储存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经过比照此前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在部落地区一直监视的嫌疑分子的信息,乔丹提供的一部分电话号码确实与之吻合。此外,乔丹还向麦基尔南提供了一些中情局没有的东西:塔利班密探在巴基斯坦的行踪。这是真正能让美军“采取行动”的情报。麦基尔南大喜过望,他立即为“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划拨了2200 万美元,并任命前陆军心理行为专家迈克尔·弗朗负责监督,确保资金到位。
弗朗一如既往地依靠他敏感的神经,再一次悄无声息地将自己安排到了美军作战行动的中心位置。2008 年下半年,弗朗频繁出席美军在阿富汗的宣传和情报活动会议。但麦基尔南还是常常想不起弗朗的名字,在和下属提到弗朗时,他总是将其称为“那个爱流汗的胖家伙”。
麦基尔南如果因此而低估弗朗的实力,他可就失算了。对乔丹和佩尔顿的情报项目即将产生的影响,这位美军上将也许不曾多想,但让弗朗负责这个项目,却成为2001 年以来情报战中*荒诞离奇的情节之一。美国军方与中情局之间的敌对情绪、军方间谍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战争中愈演愈烈的私人恩怨,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纠缠在一起,就像实验室里由各种元素合成的爆炸性物质一样,千头万绪,一触即发。此后,在其他机构的推诿和白宫的调查中,弗朗的命运将比他担心的更为糟糕。他*终没有被送到“北达科他州吹篮球”,而是从这场游戏里彻底出局。
对麦基尔南而言,在批准开发“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网站项目后,他很快就发现,即便肩章上有4 颗星,也无法保证他能随心所欲。网站项目资金的筹集过程困难重重,其中*主要的阻力来自中情局。
2008 年9 月5 日,弗朗带着几名国防部高级官员离开兰利,前往中情局反恐中心,准备在反恐中心做信息收集计划的汇报展示。与他同行的是美国中央司令部作战处副主任罗伯特·福尔摩斯准将,以及五角大楼情报办公室的文职官员奥斯汀·布兰奇,这个情报办公室是拉姆斯菲尔德在几年前设立的。
几个月前发生的布拉格事件,让中情局的官员们对弗朗心生芥蒂。弗朗对此了然于心,他清楚地知道,一旦中情局觉得五角大楼在侵占他们的领地,必将迅速反击。因此,在讨论这个项目提案时,弗朗始终小心翼翼地选择措辞。他声称,他的承包商们既不是在“监视”,更不是在“收集情报”。他们只不过是在为喀布尔的美军指挥官们调查“舆论氛围”,以此保护美国士兵的安全。正如弗朗后来形容的那样:“我不得不想出一个委婉的说法,来描述我们正在做的事。”
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的7 年里,五角大楼已经在间谍游戏中渐行渐远。为了避免触怒中情局,他们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在解释派遣美军到并没被列入作战计划的地区时,五角大楼声称这么做是为了“熟悉战场”,排除“干扰”。为了避免引起中情局的猜忌,类似的措辞很快就成为军方的流行语。在9 月的兰利会议上,弗朗费尽口舌,试图让中情局官员们确信,五角大楼的这一项目将和中情局在喀布尔和伊斯兰堡的情报站点通力合作。即使这样,会议室内仍然阴云密布,与会的数十名中情局官员在听完报告后立即声讨弗朗,谴责这个项目本质上就是秘密的间谍活动。
中情局之行已经颇为不顺,3 个月后的形势则变得更加糟糕。当弗朗飞回阿富汗,向包括喀布尔站站长在内的中情局官员报告项目内容时,会议升级成了一场唇枪舌剑。与会双方开始互相谩骂,喀布尔站站长指责弗朗之所以搜集情报,是为了在巴基斯坦境内执行不可告人的危险任务。“中情局的一个家伙甚至往弗朗的脸上吐唾沫,于是弗朗开始和他对骂。”一名参与了这次会议的军官回忆道。几个星期后,中情局总部的一位律师向五角大楼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正式表达中情局对这个项目的强烈抗议。备忘录称,中情局认为该项目缺乏监督,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弗朗早就预计到了可能遇到的阻力,在他看来,这是因循守旧的中情局所做的*后挣扎:中情局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的利益,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始终无法阻止巴基斯坦武装分子的突然袭击,导致美军的伤亡人数在逐日递增。他坚信,中情局一定是为了既得利益而和巴基斯坦做了一个浮士德式的交易:为了能够在巴基斯坦境内使用无人机,中情局答应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对他们暗中支持塔利班和“哈卡尼网络”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弗朗对中情局官员反驳道,根据《美国法典》第10 卷,收集情报用以保护美军士兵,与五角大楼的宗旨完全相符。无论发生在哪里,都无可厚非。
“影子中情局”神秘现身
在中情局试图阻止白宫批准“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之时,美国中央司令部的军事律师正在小心翼翼地审阅该项目的操作细节。但是弗朗深信,他根本不需要等待华盛顿的批复。因此在2008 年底,弗朗设法从军事应急基金里提前为“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调拨了100 万美元作为种子资金。但除了资金之外,他还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程序问题:伊森·乔丹和罗伯特·杨·佩尔顿都不是政府指定的供应商。弗朗很快就想出了解决方案:把这个项目转移到他非常熟悉的公司名下, 也就是杨·欧博拉姆在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国际媒体风险投资公司。2009年4 月,弗朗又为“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项目另外筹集了290 万美元,所有资金都经由国际媒体风险投资公司的名义转到该网站名下。在赢得政府合同方面,弗朗不愧为一个不择手段的大师,总能利用各种法律漏洞达到目的。他清楚地知道,国会虽然批准了数十亿美元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但对于如何使用这些资金,却从来都没人监管。
然而,佩尔顿和乔丹却对弗朗的用心所知甚少。他们开始怀疑,弗朗对麦基尔南将军拨给“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的资金另有安排。但他们只能不动声色地继续工作。佩尔顿定期奔赴阿富汗,四处打听有关部落长老、塔利班密探以及各路军阀的小道消息。他带领着一组便衣军官,在破旧不堪的公路上向东行驶几小时,到巴基斯坦边境收集情报。接着他又飞到西部,前往阿富汗与伊朗接壤的边境,在那和独霸一方的大军阀伊斯梅尔·汗见面,揣测对方支持美国的诚意。
……
在过去十多年间,无数作家付诸笔墨报道美国反恐行动,尤其是政府为之付出的努力,例如海豹突击队的连连出击、猎杀本·拉登行动以及其他“定点清除”和空中打击行动。马克·马泽蒂的新书《美利坚刀锋》,巧妙地将所有事件串联在一起,全面呈现了美国波澜壮阔的新型战争场景:自“9·11”事件以来,美国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即彻底依赖中情局和五角大楼的秘密战争。
——《纽约时报》
大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情局就不再插手暗杀行动。那么,它是如何转变成一部冷酷的杀戮机器,一个热衷于开展猎杀行动的秘密组织的呢?这就是马克·马泽蒂在《美利坚刀锋》中探讨的主题,本书情节紧凑、语言犀利,读此书真让人觉得悲喜交加。
——《纽约时报》书评
马克·马泽蒂利用挖掘到的新线索,追溯了士兵和间谍这两个传统角色之间发生的可怕混淆,“军事—情报复合体”的无限制膨胀,以及这一改变将会导致的不幸后果……《美利坚刀锋》揭露了美国在战区之外的地区进行杀戮行动的丑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洛杉矶时报》
马克·马泽蒂将权*的调查内容与紧凑的小说形式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这本精彩异常的杰作。
——澳大利亚《时代报》
《美利坚刀锋》是马克·马泽蒂苦心调查的结果。他将种种疑点串联在一起,揭示了战争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了秘密与阴谋的报告文学作品。
——巴基斯坦《黎明报》
马克·马泽蒂的《美利坚刀锋》绝对是大师之作。
——《印度教徒报》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马克·马泽蒂在所著的《美利坚刀锋》一书中,尖锐地批评了美国在全球众多地区秘密发动的“影子战争”……采用精确的新闻报道形式和犀利的语言,马泽蒂按照事件顺序将2001年“基地”组织恐怖袭击之后的所有事件娓娓道来。随后发生一系列血腥杀戮和无疾而终的入侵,明显暴露了美国在军事和情报方面的弱点。
——《热点事件》
马克·马泽蒂(Mark Mazzetti),无人机秘密战争谜题终结者
★《纽约时报》首席记者
★ 普利策奖得主
★ 乔治·波尔卡奖得主(美国新闻界*高殊荣)
★ 利文斯顿奖得主(美国新闻界精英奖项)
马克·马泽蒂在报道国家安全事务方面有着优异表现,获过多项新闻界顶*奖项,同时也是《洛杉矶时报》《经济学人》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撰稿人。
“美国无人机秘密战争内幕”是他的*新调查成果,本书一上市即引发各界对这场战争的激烈争论,获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的盛赞。
第11 章 王者归来,组建影子中情局
过分依赖卫星监听,导致中情局的情报收集人才数量不断萎缩,情报效率直线下降,美军对此怨声载道。与此同时,一些私人情报承包商应运而生,小到提供战争情报,大到暗杀目标人物,大有取代中情局的态势。而这些所谓的“影子中情局”到底是CIA 口中的“流氓间谍团伙”,还是美军的“救命良药”?
中情局闹起“特工荒”
阿富汗战场*高指挥官大卫·麦基尔南将军已经听够了。接连几个月,私人承包商们不断地在他耳边喋喋不休,宣称他们有办法在阿富汗建立一个涵盖全国、横跨巴基斯坦边境的情报资源网,可以定期向他提供情报。现在,麦基尔南想知道这个计划为什么突然停滞不前。他一直寄厚望于这个情报网络,希望能借此获得更多可靠情报,这样他就不用再依赖中情局那帮酒囊饭袋了。麦基尔南始终怀疑,巴基斯坦间谍是随便将情报丢给中情局,然后中情局便一股脑儿全转发给他。他猜想,私人承包商的情报计划之所以停滞不前,是遭到了五角大楼中某些跳梁小
丑的阻拦。但具体是谁,他不得而知。
“我到底要杀掉哪个家伙,才能顺利拿到这份合同?”麦基尔南对手下的工作人员咆哮道。因为他刚刚得知,情报项目的资金仍然没有获得批准。
那是2008 年秋季的一天,迈克尔·弗朗就坐在麦基尔南将军身边。这几个月来,弗朗穿梭往返于阿富汗的喀布尔和美国的圣安东尼奥之间,忙着绘制阿富汗南部地区的部落结构并调查阿富汗人对美军的民意动向。弗朗设计了一系列的情报活动,他希望能迅速启动这些项目,为阿富汗的美军将领们提供更多的信息。阿富汗战场局势每况愈下,塔利班已经占领了阿富汗南部和东部地区的大部分领土,他们不但肆意暗杀阿富汗政府官员,而且在坎大哈和赫尔曼德省成立了影子政府。此外,2006 年巴基斯坦政府与南北瓦济里斯坦地区签订了和平协议,这让塔利班和“哈卡尼网络”有机会迅速发展壮大。他们驻扎在巴基斯坦的村庄里,猖狂地袭击驻扎在阿富汗的美国警戒部队。到2008 年6 月底,也就是麦基尔南刚刚担任阿富汗战场*高指挥官的这个月里,美军的死亡人数比2001 年开战以来的任何一个月都多。
抵达喀布尔后,麦基尔南立即意识到,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与恐怖分子抗衡。此时伊拉克战争仍是布什政府的重中之重,阿富汗的武装冲突被完全忽略。五角大楼隐晦地宣称这么做是“削减兵力的举措”。早在麦基尔南上任之前,阿富汗战场前任*高指挥官丹·麦克尼尔将军在离开阿富汗时,向上级递交了一封抗议信。信中措辞激烈地痛斥了阿富汗战场错误的战略部署。他在信中称,美军指挥官需要更多来自地面部队、直升机和情报机构的支援。但华盛顿却对此不以为意。正如某次国会听证会上,参联会主席、海军上将迈克·马伦说的那样,关于美国政府的政策,“在阿富汗,我们需要量力而行。但在伊拉克,我们却要全力以赴”。
麦克尼尔将军还指责巴基斯坦政府懦弱无能,对恐怖分子放任不管,不肯全力打击境内的反动武装力量,导致叛乱分子越过巴基斯坦边界蔓延到阿富汗。事实上,巴基斯坦已经成为美军指挥官百般指责的对象,美军将领们纷纷声讨巴基斯坦国内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早在2006 年9 月,为了引起布什政府的注意,麦克尼尔的前任指挥官卡尔·艾肯伯里中将曾收集巴基斯坦政府在部落地区消极抵抗的情况,编撰了一份卷宗呈交白宫。此后,他带着这份卷宗前往华盛顿去做幻灯片演示。在报告中,他谴责巴基斯坦官方对当地武装分子姑息养奸,艾肯伯里甚至特意提到了塔利班头目贾拉勒丁·哈卡尼在北瓦济里斯坦的主要城市米兰沙赫公然开办宗教学校的事,而该学校离巴基斯坦某个大型军事基地还不到一英里。
因此,两年后,当两名记者游说麦基尔南将军,提议在巴基斯坦境内收集情报提供给驻守喀布尔的美军指挥官时,麦基尔南立即表现得兴趣盎然。这两名记者,一位是温文尔雅的CNN 前高管伊森·乔丹,另一位则是加拿大作家罗伯特·杨·佩尔顿。佩尔顿特立独行,之前写过一系列的旅游书籍,介绍全世界*危险的自然景点,为旅行者提供导游信息。这两人此前因工作结识,在伊拉克战争烽烟四起的时候,两人合力建立起一个名为“伊拉克狙击手”(Iraq Slogger)的网站,专门发布伊拉克当地记者的新闻评论。这其中既有小道消息, 也有战地报道。这个网站拥有一小群忠实的追随者,但*后由于缺乏资金,佩尔顿和乔丹不得不将其关闭。现在,他们计划在阿富汗重新发起一个类似的网络项目。两人已经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网罗了一群当地记者,准备建立一个新的网站,将其命名为“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AfPax Insider)。不过这一次,他们希望能得到五角大楼的资金支持。
但麦基尔南将军不愿意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情报网络花费钱财。2008年7 月,他在喀布尔与乔丹见面时告诉后者,他想要定期得到某些特殊地区的独家报道,比如那些美军无法涉足的区域以及中情局无法向他提供可靠情报的地方。麦基尔南和中情局驻喀布尔站站长交恶,两人势如水火,几乎从不来往。麦基尔南甚至在员工工作会议上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他对中情局的不屑之情。在抵达喀布尔几周后,麦基尔南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情局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几乎没有什么情报来源,更别指望依靠他们来预知恐怖分子的阴谋诡计了。就在他和乔丹见面的前一天,塔利班的武装分子伏击了美国在阿富汗东部瓦纳特地区的哨站,造成9 名士兵死亡,27 名士兵受伤。
“你能给我些中情局给不了的消息吗?” 麦基尔南问乔丹。
由于担心麦基尔南会否定他们的提案,乔丹递给麦基尔南的工作人员一份文件,上面列举了8 名巴基斯坦武装分子嫌疑人的手机号码。这是乔丹和佩尔顿的线人费尽心机从巴基斯坦部落地区收集而来的。这位CNN 的前高管不再和麦基尔南拐弯抹角,他放下新闻报道的幌子,直截了当地告诉麦基尔南他们的意图。为了能拿下这份政府合同,乔丹开始不遗余力地游说麦基尔南和他的下属,承诺对方他的线人能为美军提供货真价实的即时情报。“那些家伙其实并不想参与到情报工作中去,”曾与乔丹和佩尔顿在该项目工作过的一名军官回忆道,“但他们想拿下这笔订单,而搞情报是唯一办法。”
恐怖分子嫌疑人的电话号码随后被输入了一个保密数据库,储存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经过比照此前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在部落地区一直监视的嫌疑分子的信息,乔丹提供的一部分电话号码确实与之吻合。此外,乔丹还向麦基尔南提供了一些中情局没有的东西:塔利班密探在巴基斯坦的行踪。这是真正能让美军“采取行动”的情报。麦基尔南大喜过望,他立即为“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划拨了2200 万美元,并任命前陆军心理行为专家迈克尔·弗朗负责监督,确保资金到位。
弗朗一如既往地依靠他敏感的神经,再一次悄无声息地将自己安排到了美军作战行动的中心位置。2008 年下半年,弗朗频繁出席美军在阿富汗的宣传和情报活动会议。但麦基尔南还是常常想不起弗朗的名字,在和下属提到弗朗时,他总是将其称为“那个爱流汗的胖家伙”。
麦基尔南如果因此而低估弗朗的实力,他可就失算了。对乔丹和佩尔顿的情报项目即将产生的影响,这位美军上将也许不曾多想,但让弗朗负责这个项目,却成为2001 年以来情报战中*荒诞离奇的情节之一。美国军方与中情局之间的敌对情绪、军方间谍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战争中愈演愈烈的私人恩怨,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纠缠在一起,就像实验室里由各种元素合成的爆炸性物质一样,千头万绪,一触即发。此后,在其他机构的推诿和白宫的调查中,弗朗的命运将比他担心的更为糟糕。他*终没有被送到“北达科他州吹篮球”,而是从这场游戏里彻底出局。
对麦基尔南而言,在批准开发“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网站项目后,他很快就发现,即便肩章上有4 颗星,也无法保证他能随心所欲。网站项目资金的筹集过程困难重重,其中*主要的阻力来自中情局。
2008 年9 月5 日,弗朗带着几名国防部高级官员离开兰利,前往中情局反恐中心,准备在反恐中心做信息收集计划的汇报展示。与他同行的是美国中央司令部作战处副主任罗伯特·福尔摩斯准将,以及五角大楼情报办公室的文职官员奥斯汀·布兰奇,这个情报办公室是拉姆斯菲尔德在几年前设立的。
几个月前发生的布拉格事件,让中情局的官员们对弗朗心生芥蒂。弗朗对此了然于心,他清楚地知道,一旦中情局觉得五角大楼在侵占他们的领地,必将迅速反击。因此,在讨论这个项目提案时,弗朗始终小心翼翼地选择措辞。他声称,他的承包商们既不是在“监视”,更不是在“收集情报”。他们只不过是在为喀布尔的美军指挥官们调查“舆论氛围”,以此保护美国士兵的安全。正如弗朗后来形容的那样:“我不得不想出一个委婉的说法,来描述我们正在做的事。”
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的7 年里,五角大楼已经在间谍游戏中渐行渐远。为了避免触怒中情局,他们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在解释派遣美军到并没被列入作战计划的地区时,五角大楼声称这么做是为了“熟悉战场”,排除“干扰”。为了避免引起中情局的猜忌,类似的措辞很快就成为军方的流行语。在9 月的兰利会议上,弗朗费尽口舌,试图让中情局官员们确信,五角大楼的这一项目将和中情局在喀布尔和伊斯兰堡的情报站点通力合作。即使这样,会议室内仍然阴云密布,与会的数十名中情局官员在听完报告后立即声讨弗朗,谴责这个项目本质上就是秘密的间谍活动。
中情局之行已经颇为不顺,3 个月后的形势则变得更加糟糕。当弗朗飞回阿富汗,向包括喀布尔站站长在内的中情局官员报告项目内容时,会议升级成了一场唇枪舌剑。与会双方开始互相谩骂,喀布尔站站长指责弗朗之所以搜集情报,是为了在巴基斯坦境内执行不可告人的危险任务。“中情局的一个家伙甚至往弗朗的脸上吐唾沫,于是弗朗开始和他对骂。”一名参与了这次会议的军官回忆道。几个星期后,中情局总部的一位律师向五角大楼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正式表达中情局对这个项目的强烈抗议。备忘录称,中情局认为该项目缺乏监督,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弗朗早就预计到了可能遇到的阻力,在他看来,这是因循守旧的中情局所做的*后挣扎:中情局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的利益,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始终无法阻止巴基斯坦武装分子的突然袭击,导致美军的伤亡人数在逐日递增。他坚信,中情局一定是为了既得利益而和巴基斯坦做了一个浮士德式的交易:为了能够在巴基斯坦境内使用无人机,中情局答应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对他们暗中支持塔利班和“哈卡尼网络”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弗朗对中情局官员反驳道,根据《美国法典》第10 卷,收集情报用以保护美军士兵,与五角大楼的宗旨完全相符。无论发生在哪里,都无可厚非。
“影子中情局”神秘现身
在中情局试图阻止白宫批准“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之时,美国中央司令部的军事律师正在小心翼翼地审阅该项目的操作细节。但是弗朗深信,他根本不需要等待华盛顿的批复。因此在2008 年底,弗朗设法从军事应急基金里提前为“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调拨了100 万美元作为种子资金。但除了资金之外,他还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程序问题:伊森·乔丹和罗伯特·杨·佩尔顿都不是政府指定的供应商。弗朗很快就想出了解决方案:把这个项目转移到他非常熟悉的公司名下, 也就是杨·欧博拉姆在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国际媒体风险投资公司。2009年4 月,弗朗又为“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项目另外筹集了290 万美元,所有资金都经由国际媒体风险投资公司的名义转到该网站名下。在赢得政府合同方面,弗朗不愧为一个不择手段的大师,总能利用各种法律漏洞达到目的。他清楚地知道,国会虽然批准了数十亿美元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但对于如何使用这些资金,却从来都没人监管。
然而,佩尔顿和乔丹却对弗朗的用心所知甚少。他们开始怀疑,弗朗对麦基尔南将军拨给“和平的阿富汗知情人”的资金另有安排。但他们只能不动声色地继续工作。佩尔顿定期奔赴阿富汗,四处打听有关部落长老、塔利班密探以及各路军阀的小道消息。他带领着一组便衣军官,在破旧不堪的公路上向东行驶几小时,到巴基斯坦边境收集情报。接着他又飞到西部,前往阿富汗与伊朗接壤的边境,在那和独霸一方的大军阀伊斯梅尔·汗见面,揣测对方支持美国的诚意。
……
在过去十多年间,无数作家付诸笔墨报道美国反恐行动,尤其是政府为之付出的努力,例如海豹突击队的连连出击、猎杀本·拉登行动以及其他“定点清除”和空中打击行动。马克·马泽蒂的新书《美利坚刀锋》,巧妙地将所有事件串联在一起,全面呈现了美国波澜壮阔的新型战争场景:自“9·11”事件以来,美国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即彻底依赖中情局和五角大楼的秘密战争。
——《纽约时报》
大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情局就不再插手暗杀行动。那么,它是如何转变成一部冷酷的杀戮机器,一个热衷于开展猎杀行动的秘密组织的呢?这就是马克·马泽蒂在《美利坚刀锋》中探讨的主题,本书情节紧凑、语言犀利,读此书真让人觉得悲喜交加。
——《纽约时报》书评
马克·马泽蒂利用挖掘到的新线索,追溯了士兵和间谍这两个传统角色之间发生的可怕混淆,“军事—情报复合体”的无限制膨胀,以及这一改变将会导致的不幸后果……《美利坚刀锋》揭露了美国在战区之外的地区进行杀戮行动的丑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洛杉矶时报》
马克·马泽蒂将权*的调查内容与紧凑的小说形式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这本精彩异常的杰作。
——澳大利亚《时代报》
《美利坚刀锋》是马克·马泽蒂苦心调查的结果。他将种种疑点串联在一起,揭示了战争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了秘密与阴谋的报告文学作品。
——巴基斯坦《黎明报》
马克·马泽蒂的《美利坚刀锋》绝对是大师之作。
——《印度教徒报》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马克·马泽蒂在所著的《美利坚刀锋》一书中,尖锐地批评了美国在全球众多地区秘密发动的“影子战争”……采用精确的新闻报道形式和犀利的语言,马泽蒂按照事件顺序将2001年“基地”组织恐怖袭击之后的所有事件娓娓道来。随后发生一系列血腥杀戮和无疾而终的入侵,明显暴露了美国在军事和情报方面的弱点。
——《热点事件》
马克·马泽蒂(Mark Mazzetti),无人机秘密战争谜题终结者
★《纽约时报》首席记者
★ 普利策奖得主
★ 乔治·波尔卡奖得主(美国新闻界*高殊荣)
★ 利文斯顿奖得主(美国新闻界精英奖项)
马克·马泽蒂在报道国家安全事务方面有着优异表现,获过多项新闻界顶*奖项,同时也是《洛杉矶时报》《经济学人》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撰稿人。
“美国无人机秘密战争内幕”是他的*新调查成果,本书一上市即引发各界对这场战争的激烈争论,获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的盛赞。
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 本书特色 《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选择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执行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为研究对象。《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伟大的党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
萨孟武(1897-1984),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他的治学方式,不仅参酌西方研究架构,更从文学、史学与数学着手。他立论着说,不但行文流丽、引证博雅,...
六韬 本书特色 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闲暇历观诸子及《六稻》、《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想为写《申》、《韩》、《管...
政治学与女性主义 本书特色 《政治法律哲学》、《大学文库》丛书,选译和编辑现当代政治法律哲学的经典、重要著作、教科书和文集,重点围绕当代西方思想的代表性流派,使...
大国航母-第一部 本书特色 大国利器,兴衰标志!没有航母,何以成大国?中国著名航母专家、国防大学上校房兵直击航母百年发展之路航母百年,有力证明:凡是世界性强国,...
《太平洋之声》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在太平洋诸多岛屿上的抢滩登陆作战,从珍珠港到瓜达康纳尔,格洛斯特角到贝里琉岛
天下-华夏治理秩序史-第一卷(全二册)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国学思想爱好者●纠校五四以来的政治史观;●重述五千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传统政治治理再思索;●揭开华...
美国的底气 本书特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1620年“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算起,其历史也不到四百年。而美国人却凭借他们所深信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精神,使美...
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 内容简介 从中古以迄近现代,代表概念和代议民主一直是贯西方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一根主线。本书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方面对代表观念的内涵、代表理论...
作品目录第六章 价值理论概要第一节 价值理论要点概述第二节 价值理论在劳动者自耕自给的情况下有何修正第三节 价值理论在奴
国家建构与文化认同-以北魏的兴废进行的考查 本书特色 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能够入主中原,统治中 国一百多年,其国家体制建构和国家文化认同必然有 其可圈可点之处...
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 内容简介 康熙的圣谕十六条”以及雍正的《圣谕广训》是清一代统治者颁布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也是维护统治稳定,对老百姓进行思想、法制教育的...
新中国首次军衔制实录-(修订版) 本书特色 1955年9月27日,解放军军实行了历史上的**次授衔。如今首次军衔制已广为人知,但是,关于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许多...
团购:二战著名战役全画传4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京华出版社出版★ 大量珍贵图片,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详尽介绍战争指挥官,双方主要兵力对比清晰★ 深入分析...
燕赵惊雷:争取高树勋起义纪实 内容简介 本书是瓦解敌军纪实丛书之一,书中以大量翔实的资料,记录了抗日战争以后国民党部队**次大规模的起义——高树勋起义的全过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战役战斗:第3卷:解放战争时期 本书特色 相国栋和王学建和袁滨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战役战斗》记录了我军历史上189次著名战役战斗,但还没...
1966-1976-沈从文家书 本书特色 文革十年,当文学创作完全停止,学术研究几近荒废,这些书信便是思想大师留给我们的*为丰富的精神财富! 痛楚刻骨 大悟通天...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专题文集 本书特色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专题...
饶勒斯文选 内容简介 本卷所选的篇目,一部分引自现有的中译本,例如:中央编译局编译的《米勒兰事件》、陈祚敏翻译的《社会主义史·法国革命》和王子野翻译的拉法格《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