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敦煌》从佛教史的角度,主要介绍佛教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特别是介绍壁画中所反映的佛教在中国如何发展、巩固,如何逐步本土化、中国化,如何满足中国各阶层人们的信仰需求,以及神权与政权之间的关系等等。即帮助读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敦煌艺术,能够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此,本书分为“启吾西土——敦煌的开辟”“佛光初现——敦煌佛窟的出现”“无言的述说——壁画里的佛教发展史”“本土梵音——佛教的中国化”“慈悲与供养——佛教的渐人人心”“神权与政权——寄托于佛教的家国之思”“白云苍狗——敦煌艺术的衰落与遗响”等七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有序地介绍敦煌佛教艺术。另外还增加了“小词条:去敦煌前必知的30个小知识”“敦煌八景”等相关内容,以方便读者对敦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美丽敦煌》为重点介绍敦煌艺术具导引性的文化读本。本著以时代为序,有侧重地精选敦煌艺术中*具有时代精神的内容,同时尽可能帮助读者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使之在欣赏敦煌艺术时,能与所观赏的对象产生火花,与古代的画工塑匠、善男信女产生共鸣,与壁画和塑像中的佛、菩萨、僧人、供养人进行“对话”。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赏性和知识性、启迪性。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米。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讫于民国24年(1935年),绵历近1600年。在现存735个洞窟中(原编492个,后北区发掘新编243个),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清、民国等时期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以及唐、宋、清、民国时期的木构建筑十余座。另外,于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曾保存了4至11世纪的写本、帛画、纸画、织染刺绣等文物约5万件。西千佛洞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城西35公里的党河岸壁上,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据《沙州都督府图经》的记佛龛文推断,其开凿时代大概与莫高窟同时。现尚残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元、清、民国等时期修建或改建的洞窟22个。西千佛洞虽然规模不大,壁画、彩塑数量不多,但对于进一步了解、欣赏和研究近1600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史,颇有参考价值。榆林窟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瓜州城南75公里处的踏实乡境内,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断崖上。在现存42个洞窟中,保留有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清、民国等时期壁画的5000平方米,彩塑200多身。榆林窟开凿时代大概始于北魏,但大规模营造则在唐代。如中唐25窟,壁画保存完好,色彩犹新,艺术价值颇高,在整个敦煌石窟中亦属佼佼者;另外西夏时期凿建的第2、3窟,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独树一帜,弥补了莫高窟西夏艺术的不足。东千佛洞东千佛洞,位于瓜州县城东南90余公里之处(距桥子乡东南约30公里),开凿在峡谷河床两岸断崖上,是西夏和西夏以后开凿的一个以表现密宗内容为主的佛教石窟寺。东干佛洞现有大小洞窟23个,其中有壁画、塑像的洞窟仅9个,主要反映了西夏、元代、清代三个历史时期的石窟艺术。密宗内容在这里有较多的系统性的表现,艺术价值亦颇高,和榆林窟一起可弥补莫高窟佛教密宗艺术之不足。水峡口石窟水峡口石窟,又名下洞子,位于瓜州城南约50公里处的踏实乡境内,距榆林窟约25公里,开凿在榆林河南北两岸断崖上。现存有塑像、壁画的洞窟8个,其中南崖的1至7号窟尚存宋及清代的塑像或壁画,北崖的8号窟尚存五代壁画。五个庙石窟五个庙石窟,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南20公里处的狼湾里,*初开凿时代可能是北朝。该处并排有5个石窟(一个早年已毁,实为4个)。蒙古族将石窟称庙,所以称五个庙。其实包括残窟在内共有20多个石窟,可以说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石窟群。现存四窟尚保存不少五代、宋、西夏、元等时期的壁画,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可以补充和说明敦煌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锁阳城锁阳城,又名苦峪城,位于瓜州县城东南约80公里的桥子乡正南的戈壁荒漠中。据考证,该城始建于汉代,晋、隋、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修葺。该城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城西北角有角墩,高约18米,拱形门洞,东西贯通。城垣为长方形,东西长565米,南北宽468米。城内遍布土筑房屋遗迹,残砖断瓦,随处可见,纵横城区的街道依稀可辨。城区内外,遍生锁阳,块根肥满,既可充饥,又可解渴。相传初唐薛仁贵进征西域,在此遭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大军层层包围,便令士兵掘锁阳而食之,坚持到援军赶来,故苦峪城又被民间称为锁阳城。河仓城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位于敦煌西北约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汉代玉门关(小方盘城)约20公里。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3米许的土台地上,因临疏勒河,故称河仓城。古城呈长方形,坐南面北,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高处约6.7米。城墙由夯土版筑,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城分隔为并排大小相等的3座仓库,墙壁上下都开有三角形的洞口,主要用于仓库的通风。城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当时据守玉门关、阳关及长城和烽火台的将士和战马的粮食、衣物、草料和武器,都由这一仓城供给。河仓城是古代西北长城边保留至今的*古老、规模*大的军事仓库。1943年,这里曾发掘出被遗弃的糜子、谷子、大麦等粮食。长城烽燧敦煌境内有约150公里的汉长城遗址。从敦煌与瓜州交接处起,沿疏勒河南岸到阳关、玉门关都有汉长城的断续遗址,其中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的一段保存*为完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完整的一段。墙垣由沙土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
《股市的逻辑》内容简介:《股市的逻辑》写到:大多数的股票书籍是用数据、图表讲了太多关于均线、切线、K线和指标的内容,对于没有
大唐霸业 本书特色 本书描写了大唐开国的军事与政治。从李家创业,骑马打天下,到建立盛世基业;从“富二代”成长为军事家,而且是全胜将军,在巨大的困难险阻面前,李世...
相对于国际上汗牛充栋的拿破仑研究,孙中山学还有很多谜底有待揭晓。透过孙中山,关注孙中山周围的陈炯明、戴季陶、胡适诸人,可
“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 本书特色 本书立足于史料爬梳,在梳理和回顾近百年来学术界有关晚明文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晚明时代的突出社会症候——“...
《艺术概论》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艺术基础理论教材,内容系统丰富。上篇囊括了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本书特色 1、“百家讲坛”十大主讲人之一,著名学者---毛佩琦讲述一个真实的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中国一位平民皇帝,他的成长经历,无疑...
中原地区两周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研究 本书特色 杨文胜编著的《中原地区两周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研究》通过对考古发掘的两周随葬青铜礼乐器等实物资料的研究分析,论述了两...
项楚论敦煌学 内容简介 大家风范,超卓见识,专题导读,昭示治学津染,开拓视野,助成博雅通才。项楚论敦煌学 目录 出版弁言序敦煌文学杂考释亡名与敦煌文学“但存方寸...
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帝鉴图说 本书特色 《帝鉴图说(精)/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
《卡拉马佐夫兄弟》内容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名著。要爱具体的人,打开自我深藏不知的一面,承认自己也有一切可以闪耀的部分。
丁治磐先生口述历史 本书特色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
三国史话 本书特色 《三国史话》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
昭通田野考古-之一 本书特色 丁长芬编著的《昭通田野考古(之一)》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昭通境内考古发掘的报告(包括已发表的考古报告、未发表的零星调查材料和重要文...
《俞你同行:我从陇上走过》内容简介:本书是俞敏洪两度游历甘肃写下的游记散文,是“俞你同行”系列作品的第一部。面对人生的何去
明清文法理论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之所以选择明清两代文法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到了明清时期,文法成为散文理论批评的核心问题,文法理论的重要性远超前代。更因为从文...
古代耕织与劳作 本书特色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用“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八个字来概括。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而中国古代...
博识宋元-续写的史记 本书特色 《续写的史记文化名家读史录:博识宋元》:历史给散文以骨钙,散文还历史以性灵,于是,在历史和散文的嫁接处,盛开了美不胜收的奇葩异卉...
中世纪的人们-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66 本书特色 在《中世纪的人们》**版付梓后的多年中,艾琳·帕瓦继续收集零散的笔记,并且为本书的扩充版本计划了数篇论文。但...
战国策 本书特色 《战国策》,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
官修《明史》的幕后功臣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清朝官修《明史》的纂修官为新视角。系统地考察了纂修官们对《明史》修纂提出的种种建议,广泛搜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