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敦煌

美丽敦煌

作者:胡同庆,王义芝著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4-06-01

评分:5分

ISBN:9787552702095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美丽敦煌 内容简介

《美丽敦煌》从佛教史的角度,主要介绍佛教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特别是介绍壁画中所反映的佛教在中国如何发展、巩固,如何逐步本土化、中国化,如何满足中国各阶层人们的信仰需求,以及神权与政权之间的关系等等。即帮助读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敦煌艺术,能够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此,本书分为“启吾西土——敦煌的开辟”“佛光初现——敦煌佛窟的出现”“无言的述说——壁画里的佛教发展史”“本土梵音——佛教的中国化”“慈悲与供养——佛教的渐人人心”“神权与政权——寄托于佛教的家国之思”“白云苍狗——敦煌艺术的衰落与遗响”等七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有序地介绍敦煌佛教艺术。另外还增加了“小词条:去敦煌前必知的30个小知识”“敦煌八景”等相关内容,以方便读者对敦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美丽敦煌 本书特色

《美丽敦煌》为重点介绍敦煌艺术具导引性的文化读本。本著以时代为序,有侧重地精选敦煌艺术中*具有时代精神的内容,同时尽可能帮助读者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使之在欣赏敦煌艺术时,能与所观赏的对象产生火花,与古代的画工塑匠、善男信女产生共鸣,与壁画和塑像中的佛、菩萨、僧人、供养人进行“对话”。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赏性和知识性、启迪性。

美丽敦煌 目录

小词条:去敦煌前必知的30个小知识
启吾西土——敦煌的开辟
外来移民开创之地
敦与煌:大国之风度,盛世之气象
丝绸之路与敦煌国际化
以命搏利的商路
佛光初现——敦煌佛窟的出现
“莫高窟”的由来
*早的禅窟(北凉第268窟)
幽闭的修炼之所
巍巍大佛与崇大心理(初唐第96窟;盛唐第130、148窟;中唐第158窟)
鬼斧神工,玉汝于成(北魏第257窟;盛唐第130窟;晚唐第156窟)
洪辩与藏经洞(晚唐第17窟)
众说纷纭藏经洞(晚唐第17窟)
无言的述说——壁画里的佛教发展史
梵音西来:中西文化的碰撞(北凉第272窟)
大千世界与须弥山(隋代第303、304、305窟)
佛陀亦凡人(北周第290窟)
悉达多太子出游四门(北凉第275窟)
佛陀出家的历史背景(北凉第275窟)
迦叶与阿难:变革中的冲突与和谐(隋代第419窟)
初转法轮,组建僧团:《难陀出家》(北魏第254窟)
僧侣集团的牺牲精神:《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北魏第254窟)
以身殉法,坚守戒律:《沙弥守戒自杀缘品》(北魏第257窟)
降妖伏魔,得道成佛:《降魔变》(北魏第254窟)
恩威并用,彰显神通:《须摩提女缘品》(北魏第257窟)
降服火龙,大显神通:《释迦降服火龙说法》(隋代第305窟)
忠诚守道,信义为先:《九色鹿本生》(北魏第257窟)
本土梵音——佛教的中国化
弘佛历史:佛教史迹画(初唐第323窟)
诸神之战:阿修罗守护须弥山(西魏第249窟)
昆仑之会:周穆王与西王母(西魏第249窟)
护法天王:禅修的守护者(西魏第285窟)
日月互照,满壁生辉(西魏第285窟)
伏羲女娲:从人类始祖到日月之神(西魏第285窟)
飞天:素手把荚蓉,虚步蹑太空(隋代第303、305、407窟)
割肉奉亲,孝慈复国:《须阁提本生》与《善事太子入海品》(北周第296窟)
入乡随俗。忠孝仁爱:《睒子本生》(北周第299等窟)
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五台山图(五代第61窟)
慈悲与供养——佛教的渐入人心
弥勒世界:希望之往生(北凉第275窟)
放下屠刀:《五百强盗成佛》(西魏第285窟)
种姓制度下的女子之惑:《微妙比丘尼缘品》(北周第296窟)
劝人向善,经营“福田”:《福田经变》(北周第296窟)
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西方净土变》(初唐第220窟)
割舍资财,一心供养(北周第428窟;初唐第96、220窟;中唐第231窟;晚唐第。156窟)
短眉男装女儿身:《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盛唐第130窟)
自信从容,潇洒随意:《维摩诘经变》(初唐第220窟;盛唐第103窟)
直面死亡:涅粲与往生(盛唐148窟;中唐第158窟)
消禳灾星的炽盛光佛(元代第61窟)
满足众生需求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元代第3窟;榆林窟西夏第3窟)
神权与政权——寄托于佛教的家国之思
天王与力士:开疆拓土镇四方(盛唐第45窟)
天请问:求安稳无诸灾厄(盛唐第148窟;中唐第154窟)
给民众以希望的瑞像图(中唐第231、237窟)
孤悬塞外,心系中原:《报恩经变》(中唐第148、112、154、231等窟)
蕃汉诸族亦一家
降服外道,以正胜邪:《劳度叉斗圣变》(晚唐第9窟)
威仪赫赫,巡行四方:《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晚唐第156窟)
龙王礼佛与地方政权(五代第36窟)
诸族联姻,安宁和谐(五代第61、98窟)
西夏洞窟里的回鹃王(西夏第.409窟)
皇权与神权的较量(第16、130、234窟西夏绘;西夏第245窟)
白云苍狗——敦煌艺术的衰落与遗响
来自远方的供养人、朝山者和工匠(第233窟清代绘)
八仙: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第5窟清代绘)
十二生肖:现代中国人的新图腾(第96窟民国绘)
敦煌八景
宕泉河与三危山
鸣沙山与月牙泉
沙州古城白马塔
凭吊阳关玉门关

美丽敦煌 节选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米。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讫于民国24年(1935年),绵历近1600年。在现存735个洞窟中(原编492个,后北区发掘新编243个),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清、民国等时期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以及唐、宋、清、民国时期的木构建筑十余座。另外,于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曾保存了4至11世纪的写本、帛画、纸画、织染刺绣等文物约5万件。西千佛洞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城西35公里的党河岸壁上,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据《沙州都督府图经》的记佛龛文推断,其开凿时代大概与莫高窟同时。现尚残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元、清、民国等时期修建或改建的洞窟22个。西千佛洞虽然规模不大,壁画、彩塑数量不多,但对于进一步了解、欣赏和研究近1600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史,颇有参考价值。榆林窟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瓜州城南75公里处的踏实乡境内,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断崖上。在现存42个洞窟中,保留有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清、民国等时期壁画的5000平方米,彩塑200多身。榆林窟开凿时代大概始于北魏,但大规模营造则在唐代。如中唐25窟,壁画保存完好,色彩犹新,艺术价值颇高,在整个敦煌石窟中亦属佼佼者;另外西夏时期凿建的第2、3窟,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独树一帜,弥补了莫高窟西夏艺术的不足。东千佛洞东千佛洞,位于瓜州县城东南90余公里之处(距桥子乡东南约30公里),开凿在峡谷河床两岸断崖上,是西夏和西夏以后开凿的一个以表现密宗内容为主的佛教石窟寺。东干佛洞现有大小洞窟23个,其中有壁画、塑像的洞窟仅9个,主要反映了西夏、元代、清代三个历史时期的石窟艺术。密宗内容在这里有较多的系统性的表现,艺术价值亦颇高,和榆林窟一起可弥补莫高窟佛教密宗艺术之不足。水峡口石窟水峡口石窟,又名下洞子,位于瓜州城南约50公里处的踏实乡境内,距榆林窟约25公里,开凿在榆林河南北两岸断崖上。现存有塑像、壁画的洞窟8个,其中南崖的1至7号窟尚存宋及清代的塑像或壁画,北崖的8号窟尚存五代壁画。五个庙石窟五个庙石窟,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南20公里处的狼湾里,*初开凿时代可能是北朝。该处并排有5个石窟(一个早年已毁,实为4个)。蒙古族将石窟称庙,所以称五个庙。其实包括残窟在内共有20多个石窟,可以说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石窟群。现存四窟尚保存不少五代、宋、西夏、元等时期的壁画,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可以补充和说明敦煌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锁阳城锁阳城,又名苦峪城,位于瓜州县城东南约80公里的桥子乡正南的戈壁荒漠中。据考证,该城始建于汉代,晋、隋、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修葺。该城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城西北角有角墩,高约18米,拱形门洞,东西贯通。城垣为长方形,东西长565米,南北宽468米。城内遍布土筑房屋遗迹,残砖断瓦,随处可见,纵横城区的街道依稀可辨。城区内外,遍生锁阳,块根肥满,既可充饥,又可解渴。相传初唐薛仁贵进征西域,在此遭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大军层层包围,便令士兵掘锁阳而食之,坚持到援军赶来,故苦峪城又被民间称为锁阳城。河仓城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位于敦煌西北约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汉代玉门关(小方盘城)约20公里。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3米许的土台地上,因临疏勒河,故称河仓城。古城呈长方形,坐南面北,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高处约6.7米。城墙由夯土版筑,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城分隔为并排大小相等的3座仓库,墙壁上下都开有三角形的洞口,主要用于仓库的通风。城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当时据守玉门关、阳关及长城和烽火台的将士和战马的粮食、衣物、草料和武器,都由这一仓城供给。河仓城是古代西北长城边保留至今的*古老、规模*大的军事仓库。1943年,这里曾发掘出被遗弃的糜子、谷子、大麦等粮食。长城烽燧敦煌境内有约150公里的汉长城遗址。从敦煌与瓜州交接处起,沿疏勒河南岸到阳关、玉门关都有汉长城的断续遗址,其中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的一段保存*为完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完整的一段。墙垣由沙土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