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学人文存:第三辑:郝苏民卷

陇上学人文存:第三辑:郝苏民卷

作者:郝苏民著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4-06-01

评分:5分

ISBN:9787226045930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陇上学人文存:第三辑:郝苏民卷 内容简介

《陇上学人文存(郝苏民卷)》是甘肃“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之一。郝苏民,西北民族大学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西北民族研究》主编。主要从事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倡导多学科交叉研究。出版了《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补》等多部著作。《陇上学人文存(郝苏民卷)》稿选编了郝苏民先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并全面阐述了其学术成就。

陇上学人文存:第三辑:郝苏民卷 本书特色

《陇上学人文存(郝苏民卷)(精)》是甘肃“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之一。郝苏民,西北民族大学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西北民族研究》主编。主要从事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倡导多学科交叉研究。出版了《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补》等多部著作。该书稿选编了郝苏民先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并全面阐述了其学术成就。

陇上学人文存:第三辑:郝苏民卷 目录

编选前言
总论
中国大西北:多民族多元文化资源与我们的时代使命
一、蒙古学·民间文化
1.多元文化的奇光异彩——西蒙古民间故事《骑黑牛的少年传》与敦煌变文抄卷《孔子项托相问书》及其藏文写卷
2.民间诗学的汇通——蒙古民间谚语:阿尔泰语系语言格律的投影
3.狩猎游牧民价值观与伦理观的艺术显现——口承语言民俗中的哲学趋向
4.草原骑马民族文化的景观之一——从农耕文化的窗口看去
5.民俗文化视角的全景扫描——蒙古民间谜语的传承·行为与心理
二、蒙古学·古文字与文献语言
6对西藏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圆牌的译释兼论其意义
7.新发现的兰州庄严寺元代法旨
8.扬州出土元代圆牌之八思巴文和波斯文再释读
9.关于科右中旗夜巡牌阿拉伯字母文字读释的再讨论
三、蒙古学·西蒙古-卫拉特学的创立
10.丝路通道的世纪风——西蒙古区域民间文化植被一瞥
11.西蒙古研究:西域研究中内容*丰富的部分之一
12.中国卫拉特蒙古部落分布的沿革及其研究的新进展
13.卫拉特蒙古及其民间文学的研究——关于开拓蒙古民间文艺学一个分支的设想
14.卫拉特研究及其Folklore——从蒙古学的专门化趋向去思考
15.西蒙古的民间文艺学:构建与开拓
16.《江格尔》史诗研究与中国
17.卫拉特民间文化的丰碑——西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
18.谈蒙古学中“卫拉特研究”的几个认识问题——从文化的宏观视野和人类学的视角出发
四、回族研究与“非遗”问题
19.回族民俗学:从现状到认识论方法论——序《回族风情录》
20.二十一世纪:世变方激,中国回族研究急需社会学/人类学的大视野
21.回族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
22.一项迫切的伊斯兰文化工作怎样干——为《文明的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常用术语疏证》序
23.回回人的世界:语言、文明、交融的轨迹——人类学的视野:“父母语”和“河州花儿”语言的两个个案
24.十字路口上的困难抉择——寻觅无文字民族语言保护与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社会发展的阐释
25.中国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
五、从民俗学/人类学透视“花儿”
26.关于“花儿”:从传统到时代风的思路
27.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8.非遗保护中从“花儿”的田野考察与“文化空间”引发的思考
附录
著述简目

陇上学人文存:第三辑:郝苏民卷 节选

《陇上学人文存(郝苏民卷)》:民间诗学的汇通——蒙古民间谚语:阿尔泰语系语言格律的投影现代学人在讲到汉族谚语艺术特色的时候,乐道“精美的话言艺术”、“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声音回环和谐的音乐美”等等,实际上都已涉及了有关诗学的某些特征。“哲理小诗”、“科学小诗”之类称谓的出现,而非“哲学语录”、“科学箴言”的命名,似乎正反映出汉族谚语是其整个民间口承语言民俗中属于韵文范围,是一种“口头传统”,也是广义的民间诗歌之内的这一事实。蒙古民间谚语在这方面的情形是怎样呢?“蒙古民谚是蒙古文学中*短小的一种韵文形式。蒙古民谚有谚语和谣谚之分……谣谚是谚语组成的歌谣,有些谣谚还伴随着曲调在马背上流传。”“这种能唱的谣谚,也叫谚歌,属于民歌的一种形式。”①赵永铣、梁一孺在《略论蒙古民歌》中,将蒙古民歌按内容分为八类。其*后一类便名之为“谚语、格言歌”。文中说:“民歌式的谚语格言和汉族将农谚编成农歌来唱一样,是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生动体现。”从国外学者研究蒙古诗歌、蒙古语言的专论中,我们也常常见到他们以蒙古谚语作为音节、重音、节奏和对仗等方面的解析材料。据此我们可以综合为这样一个概念:蒙古谚语是属于“韵文”类的民间作品,它与蒙古歌谣(诗歌)在某些方面是直接相关的。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蒙古族的民间谚语在语言艺术结构等方面,与蒙古诗歌的某些传统特点,即与它诗学体系的某些渊源有着密切关系。事实上,在蒙古民间文学的论述中,习惯上也常常把其中的民歌、祝词、赞词、好来宝、史诗、谜语以及谚语归于总体上的韵文类体裁之内。所谓“谚语的音乐性”不外乎指其节奏和韵律的结构特色。谚语在艺术上的这种实况,也是世界各民族谚语的共同之处,这当然是由其口耳相传、便于记忆、以发挥其本身的功能与作用而决定的。钟敬文先生在《注意民间诗歌格律的探索》一文中,有段见解透辟的论述:……他们(指我国各少数民族——引者)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口头韵文作品(短歌、长篇叙事诗等)。在这种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大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诗学,即关于诗节、诗行、音节、押韵等一定形式,这种诗学是跟他们的整个诗歌艺术密切不可分离的。钟先生又说:“我希望这种注意探索民间诗学的风气,迅速扩展起来。它不但将使我们在某一特定民族的民间诗歌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入,也将使我们综合的民间诗艺科学的建立,有着可靠的基础和光辉前程。”笔者认为,钟先生的见解在当前兄弟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方面,的确发挥着推动的作用。如果说,植根于不同土壤之上、各具异香又同属一科的蒙、汉两族的民间谚语——这一人民智慧之花,都系韵文体裁,其产生确又源远流长。……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