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科学(上下)

小儿内科学(上下)

作者:吴梓梁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3-04-01

评分:5分

ISBN:781048686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小儿内科学(上下) 目录

上册
**章 儿科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二章 医学检验在儿科的应用
第三章 儿科常用诊断技术
第四章 常用药物在儿科的应用
第五章 常用治疗方法
第六章 危急重症的处理
第七章 常见中毒及其解救
第八章 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
第九章 寄生虫疾病
第十章 小儿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十一章 风湿性疾病
第十二章 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第十三章 小儿肿瘤
下册
第十四章 儿童保健、营养与营养性疾病
第十五章 新生儿疾病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十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十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九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二十一章 神经、精神及肌肉系统疾病
第二十二章 内分泌疾病
第二十三章 小儿外科疾病的内科处理
第二十四章 小儿五官科疾病的内科处理

小儿内科学(上下) 内容简介

《小儿内科学》是5年前出版的《实用临床儿科学》的再版,是以小儿内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临床实践需要为主要编写内容,以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全面性为编书宗旨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儿科参考书。本书在《实用临床儿科学》的基础上,补充了1998年初到2002年底的国内外*新资料,篇幅增加了一倍,分上、下册,共24章,约500万字。本书共写了2211种疾病、459个综合征及335种检查。各章节都邀请国内著名的专家撰写本专业的*新进展以及专家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心得。本书还将近年来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资料和有关小儿内科疾病诊断治疗标准整理成文,附于章节之后,以便参考。此外,本书还撰写了小儿科疾病的内科治疗,五官科疾病的内科治疗,使小儿内科医师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治疗水平。书后附有小儿常用药物表,8000余条英汉对照索引、缩略语索引、综合征索引,检索极其方便。本书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根据临床诊治过程,横向和纵向地介绍诊治方法,内容新颖、详尽,是一部价值比较大的高级参考书。本书适用于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医师使用,供成人内科医师及研究生参考

小儿内科学(上下) 作者简介

吴梓梁,男,1932年10月生,江西波阳人。1959年中山医学院医学系毕业,1964年中山医学院儿科研究生毕业,1982-1985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院进修。1986年晋升为教授。历任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现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导师、儿科教授。历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州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儿科学会血液学组成员、中华血液学会贫血学组成员。现任中华医学会广州儿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实用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小儿血液》编委;《中华血液学杂志》、《新医学》审稿专家。荣誉称号:广东省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医学院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剑桥世界名医录”入录者。发表学术论文113篇,主编及参编医学专著16本。共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获市级以上立项10项。主要贡献:
1、首先发现化南地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原因主要是红细胞G-6-PD缺乏。
2、首先建立同步电泳的方法同时检测G-6-PD缺乏与地中海贫血。
3、首先建立检测G-6-PD、PK、GPI、HK缺乏的试剂盒,现已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4、首先建立筛选红细胞己糖激酶(HK)活性的方法。
5、首先报告中国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K)缺乏的基因频率。
6、首先发现新生儿G-6-PD缺乏溶血的发病机制是由于NADPH不足所致的红细胞膜的过氧化损伤。
7、首先发现神经母细胞瘤的标记物CD2,现已在世界范围内作为免疫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推广应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