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1927-1937)》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受政治和权力影响的复杂性,揭示出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业性的特点。随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则、首都建设中的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建筑艺术与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现等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展示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的特征。研究方法新颖,内容有创新性,进一步丰富民国城市史乃至整个中华民国史的研究。
本书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受政治和权力影响的复杂性,揭示出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业性的特点。随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则、首都建设中的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建筑艺术与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现等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展示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的特征。
序言导论**章首都市: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政治身份**节城市产生及其政治形态第二节首都的概念和特质第三节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复归第二章首都南京的城市设计与规划政治**节城市规划:一种有意识设计的空间政治第二节首都设计的缘起:国民政府的首都认知与期许第三节首都规制权的竞逐:负责政府机关和设计机构的更迭第四节“弘我汉京”:首都设计文本的民族主义隐喻第五节《首都计划》的修订:“中央政治区”选址的变更第三章缔造新都:首都建设的展开**节国民政府建都前的南京市政第二节首都的经济与社会建设第三节城市改造及新城市空间的生产第四节激变良民:首都营造中的路政与民生第四章首都营造的政治限界**节奠都后的南京新市制第二节新市制的行政面像第三节限界中的张力:首都营造中的党权第五章首都营造的经费瓶颈**节建设经费的来源第二节市府扩张税权受挫第三节城市建设跛足第六章首都营造中的省市纠纷与边界调整**节省市纠纷的缘起第二节税权纷争:省市纠纷的升级第三节扩大市区:省市划界的提出第四节省市划界的展开第五节划界析权:省市纠纷的解决第七章首都营造的成效**节都市摩登:传统政治都市的现代转变第二节现代化的另面:首都建设的内在限度第三节现代化的困厄:顿挫原因的政治视角结语革命时代的新首都与旧传统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伴随着南京城市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建设的巨大成功,也促进了“现代”的市民社会的形成。然而,市民社会的出现,并没有为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反而给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带来了新的阻力。现代化虽然为南京带来了城市硬件条件的改善,但这种“现代化”却遭到了在拆房筑路中自身利益受损的市民的强烈反对,并演化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抗争。从问题的形成看,一方面固然与市民“见识浅薄”、“图谋私利”、“缺乏奉献精神”有关,另一方面市民攻击官方“罔顾民意”、“不恤民生”、“欺压平民”、“做事不留余地”也是事实。危机出现后,解决事件的主导权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虽有意识的实行包容劝解的政策,但市民自发组织的社会抗争仍极为活跃。官方捉襟见肘的处置能力和冥顽不化的僵化态度,不但未能及时疏导社会不满,反而增加了市民对政府“违法殃民”、“倒行逆施”、“仇视吾民”、“坐视人民生死于不顾”、“为军阀所不敢为”、“为少数人利欲”的负面看法。而政府在问题出现后,虽竭力宣传“为建设而破坏”理由的合理性,却难掩政府独裁包办的事实。从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凡事都由政府片面决定,人民却无权参与,是问题的根源。不难设想,如果官方将社会纳入决策体制,而非排斥其参与,则发生这样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反之,民众就可能铤而走险,把整个社会搅得天翻地覆。在这个过程中,官方虽反复强调国家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社会的理解和市民的支持,却没有意识到,稳定不仅是社会中不存在政治冲突或社会运动,还意味着官方需要不断提高将社会矛盾和冲突纳入制度轨道的能力,即提高执政能力的宏旨要义,从而才能消除大规模的、有强烈破坏性的动乱或革命性运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官方对整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置乏善可陈,并不具有“现代”的意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社会反对的内容和范围上看,南京与西方先进地区的民间抗争已逐渐趋同。换言之,这些社会团体组织的民间抗争,一定意义上也是衡量南京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市民在社会抗争运动中为维护自身权益敢于向官方抗议,官方也并没有进行严惩,这说明“民”的象征性政治意识因“民国”这一国家形象的树立得到强化,而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各方在相互博弈中对“民权”、“民生”等意识形态话语——这一非政治的力量加以有意识地利用,说明其作用未可忽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故从这个角度观之,首都营造过程中社会的多元开放和政治生活上的进步包容,也是事实,凸显了城市发展转型中的“现代”成果。另一方面,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的城市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个大时代背景的影响。随着近世以降西方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增大,近代中国不仅政治机构、经济组织、文化心理,乃至城市面貌都相应地发生了这一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改变,与此同时,传统制度和维持这种制度的思想文化也遭到越来越多国人的指责。但客观来说,北伐成功后,新政权的建立并没有将过去旧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完全扫入历史,革命后的新体制并不比旧制度更加优越。从南京首都建设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到,首都营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实际就是旧传统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延续和体现。虽然南京迈向现代化的道路已清晰可见,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还是受到了传统的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的连续阻击。首先,中央高度集权的权限设置限制了南京市政府的施政。南京地处党国中枢,市内政治生态复杂,市内存在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江宁县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四府并立的情况。以权势大小论,市政府为首都“*小机关”。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南京市政府市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举步维艰。一切庶政,均推行不易。南京虽然被中央辟为首都,有时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赢得地方各省和地方城市都无法获得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董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著有《南京城市百年史》、《华北抗战史》、《发展逻辑与政治窠臼:政治视域下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首都营造与民国政治:南京研究》等。
海盗之谜 内容简介 这是一群疯狂的人龙头船是他们的父母骷髅旗是他们的精神力量火枪是他们的生命他们存在于有水的角落他们拥有数不清的宝藏他们身后有着解不开的谜团他们...
盛唐结局是地狱-血腥的盛唐-7-大结局 本书特色 在*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
中国北茶马古道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发现北茶马古道”、“北茶马古道文化”、“北茶马古道文明”、“北茶马古道精神”、“重现北茶马古道”等几个方面首次全面、系统地...
先秦人學研究[繁体字版] 本书特色 刘黎明编写的《先秦人学研究》共分七章,系统全面地对先秦哲学的代表作《周易》,《诗经》等的哲学思想,哲学理论,哲学体系等作了深...
日本武士史 本书特色 一手持剑,一手扶犁,像灿烂的樱花,飘落在污秽的血泊中……世界史上*为独特的群体——日本武士形成、兴盛、没落*全史。 一个既忠贞又好叛,...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内容简介:本书探讨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
新编历史小丛书:儿童中国史 本书特色 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
汉代篇-朕说历史 本书特色 百万读者的历史向阅读选择,“万万没想到”的奇葩视角解读两汉!超高人气主角“朕”御驾亲说,直击时代热点槽点知识点,深挖汉朝历史实锤及风...
汉武英雄时代 本书特色 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的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英雄时代,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卫青、霍去病、李广、张骞、苏式、司马相如、司马...
李思纯文集--诗词卷李思纯文集--诗词卷前言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之期,亦是中国学术向现代性转型之季。四川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边远地区,无论社会变迁,还是学...
十六国、隋史:大字版 本书特色 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系列丛书,权威历史学家带你领略历史之美!《十六国、隋史》(大字版)是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六...
《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系列丛书--世界自然遗产 本书特色 38集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用美丽流畅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画龙点睛的解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壮...
元史论集 本书特色 《元史论集(精)》系历史研究者杨讷先生的史学论集。收入杨先生五十年来发表的元史研究论文二十八篇,其中包括对元代社会制度、农民起义、宗教及其他...
《戴高乐(最新版)(修订本)》主要内容:戴高乐是法国历史上继拿破仑之后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重要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
《蒋介石评传》一书以史料为经,严谨的考征为纬,有别于坊间野史式的传记小说,而以求真之著史精神,重塑蒋氏一生功能及其历史定
中国史论集-(全三册)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范围宏阔,涉及史学、文学、哲学、考古、经济、宗教、版本学等各方面★具有浓厚的学术性与专业性★...
可知可用的华夏文明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华夏乌托邦的文明史;华夏文明的理想追求;华夏道学的理论方法;华夏文明的社会应用;华夏人格的精神复兴。可知可用的华...
文物艺术鉴赏 本书特色 本书对文物的解读更加生动、形象,通过中外文物的特征对比,穿插文物历史背景,再配以精美的插图,把一幅鲜明的历史文物长卷展现给了读者。全书的...
中华古历浅说 本书特色 学习古代天文历法,不仅能帮助我们读懂古书、点校古籍、考证信史,对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内容简介:中国国力高速增长令国际震惊,对中国的发展经验日益好奇和尊重。另一方面,国内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