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1927-1937)》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受政治和权力影响的复杂性,揭示出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业性的特点。随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则、首都建设中的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建筑艺术与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现等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展示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的特征。研究方法新颖,内容有创新性,进一步丰富民国城市史乃至整个中华民国史的研究。
本书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受政治和权力影响的复杂性,揭示出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业性的特点。随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则、首都建设中的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建筑艺术与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现等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展示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的特征。
序言导论**章首都市: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政治身份**节城市产生及其政治形态第二节首都的概念和特质第三节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复归第二章首都南京的城市设计与规划政治**节城市规划:一种有意识设计的空间政治第二节首都设计的缘起:国民政府的首都认知与期许第三节首都规制权的竞逐:负责政府机关和设计机构的更迭第四节“弘我汉京”:首都设计文本的民族主义隐喻第五节《首都计划》的修订:“中央政治区”选址的变更第三章缔造新都:首都建设的展开**节国民政府建都前的南京市政第二节首都的经济与社会建设第三节城市改造及新城市空间的生产第四节激变良民:首都营造中的路政与民生第四章首都营造的政治限界**节奠都后的南京新市制第二节新市制的行政面像第三节限界中的张力:首都营造中的党权第五章首都营造的经费瓶颈**节建设经费的来源第二节市府扩张税权受挫第三节城市建设跛足第六章首都营造中的省市纠纷与边界调整**节省市纠纷的缘起第二节税权纷争:省市纠纷的升级第三节扩大市区:省市划界的提出第四节省市划界的展开第五节划界析权:省市纠纷的解决第七章首都营造的成效**节都市摩登:传统政治都市的现代转变第二节现代化的另面:首都建设的内在限度第三节现代化的困厄:顿挫原因的政治视角结语革命时代的新首都与旧传统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伴随着南京城市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建设的巨大成功,也促进了“现代”的市民社会的形成。然而,市民社会的出现,并没有为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反而给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带来了新的阻力。现代化虽然为南京带来了城市硬件条件的改善,但这种“现代化”却遭到了在拆房筑路中自身利益受损的市民的强烈反对,并演化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抗争。从问题的形成看,一方面固然与市民“见识浅薄”、“图谋私利”、“缺乏奉献精神”有关,另一方面市民攻击官方“罔顾民意”、“不恤民生”、“欺压平民”、“做事不留余地”也是事实。危机出现后,解决事件的主导权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虽有意识的实行包容劝解的政策,但市民自发组织的社会抗争仍极为活跃。官方捉襟见肘的处置能力和冥顽不化的僵化态度,不但未能及时疏导社会不满,反而增加了市民对政府“违法殃民”、“倒行逆施”、“仇视吾民”、“坐视人民生死于不顾”、“为军阀所不敢为”、“为少数人利欲”的负面看法。而政府在问题出现后,虽竭力宣传“为建设而破坏”理由的合理性,却难掩政府独裁包办的事实。从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凡事都由政府片面决定,人民却无权参与,是问题的根源。不难设想,如果官方将社会纳入决策体制,而非排斥其参与,则发生这样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反之,民众就可能铤而走险,把整个社会搅得天翻地覆。在这个过程中,官方虽反复强调国家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社会的理解和市民的支持,却没有意识到,稳定不仅是社会中不存在政治冲突或社会运动,还意味着官方需要不断提高将社会矛盾和冲突纳入制度轨道的能力,即提高执政能力的宏旨要义,从而才能消除大规模的、有强烈破坏性的动乱或革命性运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官方对整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置乏善可陈,并不具有“现代”的意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社会反对的内容和范围上看,南京与西方先进地区的民间抗争已逐渐趋同。换言之,这些社会团体组织的民间抗争,一定意义上也是衡量南京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市民在社会抗争运动中为维护自身权益敢于向官方抗议,官方也并没有进行严惩,这说明“民”的象征性政治意识因“民国”这一国家形象的树立得到强化,而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各方在相互博弈中对“民权”、“民生”等意识形态话语——这一非政治的力量加以有意识地利用,说明其作用未可忽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故从这个角度观之,首都营造过程中社会的多元开放和政治生活上的进步包容,也是事实,凸显了城市发展转型中的“现代”成果。另一方面,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的城市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个大时代背景的影响。随着近世以降西方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增大,近代中国不仅政治机构、经济组织、文化心理,乃至城市面貌都相应地发生了这一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改变,与此同时,传统制度和维持这种制度的思想文化也遭到越来越多国人的指责。但客观来说,北伐成功后,新政权的建立并没有将过去旧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完全扫入历史,革命后的新体制并不比旧制度更加优越。从南京首都建设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到,首都营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实际就是旧传统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延续和体现。虽然南京迈向现代化的道路已清晰可见,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还是受到了传统的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的连续阻击。首先,中央高度集权的权限设置限制了南京市政府的施政。南京地处党国中枢,市内政治生态复杂,市内存在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江宁县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四府并立的情况。以权势大小论,市政府为首都“*小机关”。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南京市政府市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举步维艰。一切庶政,均推行不易。南京虽然被中央辟为首都,有时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赢得地方各省和地方城市都无法获得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董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著有《南京城市百年史》、《华北抗战史》、《发展逻辑与政治窠臼:政治视域下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首都营造与民国政治:南京研究》等。
历史有魏道 本书特色《历史有魏道》为青年学者、作家、“百家讲坛 ”主讲人魏新在2014年在搜狐网搜狐新闻客户端视频 自媒体栏目“历史有魏道”脱口秀结集,并经过了...
《历史的声音》内容简介:一场演讲何以改变民族、国家甚至世界的命运?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全新力作! 一本书
《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增订本)》内容简介:黑色电影无疑是电影中最无定形的门类之一。诞生自美国好莱坞的“黑色电影”,
人五人六 本书特色 《人五人六》是张发财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文章结集。不同于他著名的微博历史小段子,张发财用一篇一篇两三千字的精炼文章,使众多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了不起的中华服饰:苗族》内容简介: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最有特点,也是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了不起的中华服饰》是一套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4 本书特色 李隆基是一个传奇,再也没有一个皇帝,经历过比他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性的人生!史上*牛说书人,为您详细解说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唐玄...
《朝花夕拾(经典随身读)》内容简介:鲁迅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主要作品结集为《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多追忆儿时
《超越好奇》内容简介:它讲述了出身平凡、背景平凡的人脱颖而出的故事。书里更是大量披露了周鸿祎的童年成长经历、学生时代的追梦
《世界史的故事·从北宋灭亡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世界史的故事》共三辑(含6册),本书为第三辑:第5册(1
在想像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中国须要深切思考印度、亲近印度是为了自明。脱胎于2010
明代北京社会经济史研究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总达500余页,内容详细,结构精巧,层层剖析,对明代北京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展开了极为精细的探讨★...
《简笔画5000例,一本就够(超值经典卷)》内容简介:《简笔画5000例,一本就够(超值经典卷):描红·涂色·认知》中含有海量的图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本书特色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
《不可思议的蜘蛛》内容简介:蜘蛛是最常见的动物之一,有的外貌奇丑、有的步履蹒跚、有的能走善跳,可谓千奇百怪。本书针对青少年
中文经典100句史记 本书特色 经典是古代圣贤才智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长得更快、更高。 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文...
明月出天山:新疆天山走廊的考古与历史 本书特色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世界文明交汇之地——新疆天山的历史与文化,图片精美,异彩纷呈汤因比对池田大作说:“如果可以...
刘祚昌美国史讲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政策;美国殖民地时代的议会制度;北美殖民地社会政治结构中的民主因素;独立站争与美国人民争...
《Flutter从0基础到App上线》内容简介: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跨平台的移动开发框架层出不穷。为了帮助广大开发者快速掌握跨
燕说集 本书特色 《燕说集》收录的论文,是作者陈伟在二十多年间陆续写就、发表的。这次结集出版,除了统一体例之外,只删去了少数明显有问题的地方,并加了若干“补记”...
《指尖上的中医:中医大夫的家用小儿常见病治疗笔记》内容简介:本书为几位中医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平时治疗小儿常见病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