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四册,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社会调查篇目共142篇,涉及当时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普通教育、民众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教育与文化事业、师资状况与教师生活、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测验与考试、学生与学习状况、毕业与就业、学生生活、课外活动与休闲、学生组织、阅读与读物、学生心理与兴趣等。该书全面地反映了民国时期教育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是研究民国教育十分难得的一手资料。
大型民国社会调查史料汇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系列
◎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民国社会学田野调查史料*完备汇集
◎民国社会生存图景*全面客观的记录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学术谱系构建的基础
这是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后更大规模的一批民国社会调查史料的汇集,编者在查阅了1400多种民国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精选出500余篇编入本续编。因此,选入《二编》中的,不少都是各领域中非常经典、但一般读者又不易查找使用的调查资料。
本书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民国社会的鲜活材料,对我们研究和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还是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兴起学术系谱的记录,对现代学科、学术流派的兴起史和现行教育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
--张永钦(丛书策划编辑)
两年前,由我们主编的十卷本《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甫经出版,即刻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引起相当广泛的关注和好评,纷纷建议我们要将这样的工作继续下去。作为编者,我们自然倍受鼓舞,但也深知这样的情况,与其是对编者的鼓励,莫如说是对那一时代倡行社会调查之众多先驱者的赞誉。正是这些先驱者们不畏艰难、不辞劳苦、披荆斩棘的进取精神和不厌烦琐、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才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纷扰不已的乱世硝烟散尽之后,仍然给我们留下如许丰富的数据、如许多彩的文字,让一个已然逝去的时代以及生存在那个时代的各阶层人物,如许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应该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这大约也是今日矢志从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们共同的心声吧。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社会调查,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国家建设,仍是需要大力践行的事情,但毕竟已经司空见惯,基本上是一种常规化的研究手段和技术。然而当初它在中国的兴起,在中国的发展,乃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蔚然而成一种引人注目的“中国社会调查运动”,却是中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破天荒的新事物。那一时期被誉为对这一运动“鼓吹*力工作*久的一员勇将”——李景汉先生,曾经非常自信地把它称为一场“真正的革命”,认为社会调查,“是以有系统的方法从根本上来革命”,“是要实现以科学的程序改造未来的社会,是为建设新中国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为中国民族找出路的前部先锋”。(《社会调查在今日中国之需要》,《清华周刊》第38卷第7、8期合刊,1932年11月21日)对于李景汉的这一判断,我们只有把它放在近代中国社会剧变和思想文化转型的历史脉络之中才能真正地去理解。鸦片战争以来,面对由不断的外力冲击而造成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一向以“中庸”自许的国人,却偏偏要在势若水火、互不相容的对立的两极之间走起钢丝来。民国时期另一位著名的致力于社会调查的社会学家陶孟和先生这样说道:“从前我国的士大夫,向来抱著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态度,对于现实的社会状况毫不注意,只以模仿古人为能事。等到西洋的炮火惊醒了这迷梦,又完全拜倒在西洋文明之下。每每不顾国情,盲目的整个的把西洋的各种主义和制度,介绍到中国来。以为只要学得惟妙惟肖,便是社会的福利。哪知道主义和制度,介绍得越多,中国的社会,反倒越发紊乱,越发黑暗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陶序》)也就是说,不管是顽固的复古主义者,还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者,他们在讨论国是之时,都把真实的国情抛到了九霄云外。更有一班激进的革命虚无主义者,举凡中国固有的一切,无不置于打倒之列。用李景汉的话来说,那就是“孔子打倒,礼教打倒,旧年迷信打倒,马褂打倒,反动打倒,知识阶级打倒,总之,古传的大半及目下见到之事物少有不在打倒之列者,有大刀阔斧一扫而光之势”。但是光是打倒一切而不是同时致力于建设工作,结果只能是,“有打而不倒者,有不打而自倒者,有打倒而又起者”,一切依然如故,甚至更加鸡犬不宁。当然,李景汉并不是不主张“打倒”的复旧者,而只是认为,“打倒之主意既经拿定,不打则已,苟其打之,必使其一打而准倒;且首先研究打倒后之替代物为何,否则且慢打倒”。而要做到这一点,亦即找到一条有效的民族自救的出路,“必先根本了解中国国家本身的内容”,“必先从社会调查入手”,否则,要“以他国的方法解决我国的社会问题”,只能是“穿洋靴于缠足”,不伦不类了。显而易见,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之大力鼓吹和倡导社会调查,正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激荡人心的转型过程在学术领域的反映,或者说是国人的认知观念对社会剧变的一种反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此前已然发生的种种现代化努力的一种深刻的反思。因而,这一时期的社会调查,理所当然是当时蓬勃而起的改造中国的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再局限于以往对于“革命”的狭隘定义,这样的社会调查运动,理所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发生于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的一部分。何况那些接受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革命知识分子,例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也是很早就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后来由城市转向农村的革命过程中,这些绝大多数接受过现代社会科学教育的革命领导者,更是把他们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定和中国革命道路建立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致国外有学者把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这些调查,称为国内外*大规模的人类学调查。但是要将这样一种在西方近代社会行之有效的社会调查移植到当时的中国来,却又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一种悖论,也就是说在一个基本上不具备社会调查土壤的传统社会搞调查,搞得不好,或许同样也会像其所批评的全盘西化论者或革命虚无主义者一样,陷入“穿洋靴于缠足”的困境之中。胡适曾经写过一篇叫《差不多先生传》的寓言式传记,对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不求精确、不讲效率、马马虎虎的行为习惯给予辛辣的嘲讽,然而这样一种在西洋镜透视下的“懒人”,对于绝大多数的国人来说,恰好又是一位“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的有德行的人,是一位“样样事情想得通、看得破”的“圆通大师”。(见叶圣陶著:《文章例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1页)而李景汉先生之所以在大学课堂上“跼蹐不安,每问到中国社会统计时则汗流浃背,如坐针毡,而所选之座位亦由*前排而次前排,由次前排而中排,不久而至*后排,而且坐于胖大身量者之后”,那又是他在美国读书时的感受;一旦回到国内,他所要遭遇的恰是那些不具备这种起码的普通公民常识的民众,是一个不具备“近代国家资格”的“有民国而无国民的国家”。另一方面,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统的国度,事实上并不缺乏调查这样的信息采集活动,只是这样的调查*终的目的无非服务于统治者的征赋加徭,故而当一种服务于民生改善和社会改良的新型的现代社会调查出现在国人面前时,反过来却要遭遇这些预想中的受益者种种似乎不可理喻的误解、抵制或敌视。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从事社会调查,他们一方面不得不想方设法尽可能利用传统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网络,从而获取被调查者的信赖,另一方面往往又要对被调查者进行一番改造。晏阳初在《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的序言中写道,从事社会调查,“调查者底技术,固须训练;被调查者也同样的须受技术的训练。譬如我们为调查农民家庭岁入和岁出的情形,而要它们记帐,便须先训练它们能写、能算,就是说,它们信仰你,而愿意帮助你,但是帮助你的能力,还须你先替它们培养起来”。他还以建房子做比喻:“本来招工购料,就可开始,但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啊,正是工料全无。我们须得先栽树,烧砖,训练工人。”就此而论,作为近代中国观念变革之产物的社会调查运动,反过来又成为知识分子到民间去的真正通道,使这些知识分子在深入传统社会关系内部的同时,又悄然改变着这一社会关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民众观念的变革。至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例如定县实验区,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
文献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工作是一件颇费气力而不容易讨好的工作,一般人做不了,"能者"又多乐观其成、享受其成果而不愿亲为其事。在李文海、黄兴涛、夏明方三位著名学者主持下,一批学者不辞辛劳,花数年时间,收集整理成《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为了解民国时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民俗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等情况,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我们一方面十分佩服这些学者在目前多数人都不愿意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文献史料收集整理工作的时候能够花大力来整理史料,为学术界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整理史料的眼力也表示钦佩--选入其中的,不少都是这一领域中非常经典、但一般读者又不易查找使用的调查资料。这批调查资料的整理出版,为研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学者提供了方便,相信一定会对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王宪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作为中国早期社会学者关注和研究现实社会并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大量社会调查报告和学位论文,时隔半个多世纪之久,经李文海、夏明方和黄兴涛等人多年的艰辛努力和收编整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图景以系统全面的文本形式得以展现,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社会史及区域社会史研究而言,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如果说,195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对于当时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话,那么,《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对中国社会史及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推动作用也将是无可替代的。
--行龙(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发展及其限度,了解到民国时期存在的诸多社会乱象及其知识分子对这些社会乱象的治理方略。我们或许可以寻此思考民国时期社会建设是否还有一些成功经验,如民国民间社会组织建设、民风改造等方面。或许还可以追问民国时期的诸多社会问题是否已在今天得到解决?或者今天已转化为新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对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提供借鉴。
--王日根(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汇集了1920-1940年代中国第一代社会调查者对当时中国社会多个方面的一些社会调查成果,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直接描述和记录,有许多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社会调查学术史的早期记录,反映了第一代社会学者的初步考察和研究结晶。其中许多问题是我们今天仍然在关注、仍然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些早期的学术开拓也是我们今天继续研究、重新起步的基础和阶梯,因此这些资料具有双重史料意义。这套书的出版,以及已列入计划的后续系列的出版,给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基础性资料,在近代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出版上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唯有这种学科基础建设工作的实施,才能使研究走上有序、正规、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使近代社会史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可以预见,随着一批近代社会史资料汇编的出版,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将开始告别以往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分散化研究,而转入基础性与研究性相衔接的系统性、规模化研究,使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开创出一个新局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长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这套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有很多难找的资料收到里面了。比如"宗教民俗卷"《山东庙会调查》(山东民教馆编的)很难找,我在山东省图都没有找到,只是在这里才一睹全貌。他们调查的社会情况在今天还在继续,或者说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盛了。比如安国药市,直到今天也是北方和江西樟树并列的一个大的药材市场,药王庙会直到今天香火很盛,但是在民国时期情况怎么样,我们前辈学者的调查作了记载。等等,还有很多方面。这些调查有很多对后来学术发展影响非常大。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看到这些材料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觉得很好。1970年代搞研究困难性很大,找到目录后还要去查。材料很分散,每个图书馆只有一点点,只能是一家图书馆一家图书馆地去跑,复印费又很高。搞研究,就得把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现在,这套《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把所有资料合在一起出版,真是功德无量。我注意到丛编里收录了孟天培、甘博的"二十五年来北京物价调查",后来甘博又续编北京二十五年的教育。甘博曾在门头沟做过调查,再配合我们找到的明清时期门头沟材料,这样,从明清到民国时期,整个历史就能贯通了,这是很好的。
--科大卫(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多尼學院院士)
主编:李文海,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副主编: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现任所长,教授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他们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皆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为我国人文社科界知名专家。
2014-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本书特色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已连续出版4年,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2014...
抵抗通吃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关于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文集,全书收入了众多颇有见地的社会问题研究论文,内容涉及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于长假的,有关于节食的,有关...
牟钟鉴,山东烟台人,1939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1966年春至1987年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
诗词地名故事 本书特色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透露着诗人的情怀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而诗...
以色列GLS国际公司摄影制作。
长江人口发展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古人类分布与先秦时期人口迁移、由北向南跨流域的人口大迁移、由东向西流域内的移民、移民与流域人口、移民与流域经济等。...
百科由来 本书特色 汤效禹编著的《百科由来》内容介绍:1984年9月,我有机会考入宁夏大学读书。在两年的大学生活中,我除了完成学业以外,还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图书馆...
生命直观-形而上学四论 本书特色 本书是西美尔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审视形而上学的佳作,分为生命之超验、转向理念、死亡与不朽以及个体法则,认为死之所以让生命沉沦,似乎...
插图本中国图书史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古代图书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全书共有十个部分,分别论述了书籍的起源、载体、印制技术等,讨论了中国古代图书的突出成就,总结...
听房龙讲述人类的故事 本书特色 想听听埃及的故事吗?知道教会是怎么兴起的吗?想多了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有关情况吗?文艺复兴到底怎么回事?奴隶制是什么时候、怎么被废...
张梅,文学博士,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隋唐五代文学及江西地方文化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
男家 独生子女 儿童观-对北京市儿童生活的调查研究 本书特色 《国家·独生子女·儿童观:对北京市儿童生活的调查研究》为新华出版社出版。男家 独生子女 儿童观-对...
此生见闻:新闻摄影家约翰·菲利普斯回忆录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新华出版社出版★ 约翰.菲利普斯是蜚声国际的新闻摄影家★ 本书初版于1985年,中文版是第五...
台湾社会工作 本书特色 詹火生编著的《台湾社会工作》全方位介绍台湾社会工作情况。共十五章,分别介绍台湾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开展情况。**章台湾社会工作的理论与伦理...
典藏书架011-中国人的气质 本书特色 《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固有的“劣根性”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典藏书架011-中国人的气质 内容简介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描...
传播学概论(第2版)(许静) 本书特色 许静编著的《传播学概论(第2版)》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各基本分支领域,如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语...
鸭池十讲-大家小书-(增订本) 本书特色 《鸭池十讲》,是一代文化大师罗庸生前发表的唯一一本小册子,包括他抗战期间在昆明的演讲稿和其他文章十篇。这本小书谈儒,谈...
最新详解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 2002修订本) 内容简介 到了2001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计算机文件”一词已不能涵盖所有的电子资源。第九章计算...
社会学概论 目录 **编绪论**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社会学的性质和任务第二章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节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第二...
作品目录导言维摩诘所说经第一 佛土清净缘起品第二 不可思议方便善巧品第三 声闻和菩萨推辞问疾品第四 问疾品第五 示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