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小学文献语言研究论稿

汉小学文献语言研究论稿

作者:汪啓明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年:2003-04-01

评分:4.6分

ISBN:7806594647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汉小学文献语言研究论稿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汉小学文献语言的各个领域,兼及文化、宗教、民俗等。作者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作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探讨。

汉小学文献语言研究论稿 本书特色

本书是汪启明博士的一批论文的汇编文集,共有24篇,内容包括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和文献学。论文*早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启明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候写的;*晚的写于本世纪头两年。从这些论文可以看出他的治学道路。

汉小学文献语言研究论稿 目录

序一
序二
古合韵评议
《陈宋淮楚歌寒对转考》补订
《管子》诸家韵读献疑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通假字分析
临沂漠简《孙膑兵法》韵例
临沂漠简《孙膑兵法》用韵研究
《六害音均表·四》合韵字研究
先秦两汉齐语中的“耕一真”交替
章太炎的转注假借理论和他的字源学
试论章太炎的右文观
郝疏《尔雅》及其声训初探
扬雄《方言》中的“束齐”考辨
“眠眩”同源词谱
《周礼·考工记》齐语拾补——《考工记》为齐人所作再证
章太炎的语言学与佛学
“齐束野人之语”摭言
古汉语语法漫谈
“远”非“还”字之讹(二则)
目录学史两题
汉代的图书与图书馆
嘉惠後学的好书——评《音韵学纲要》
雅俗共赏,读《诗》**——评介新编的《诗经词典》
汉民族文化学的滥觞——读《太炎教育谈》
黄色、黄帝崇拜与道教考源

汉小学文献语言研究论稿 节选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有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和韵学家。所著《说文解字注》,为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极重要参考书。有《六书音均表》附其後,其六类十七部之古韵,“同声必同部”,谐声表,支脂之分立,侯部独立,真文分部等均为不刊之论。“能发唐以来讲韵者所未发”。(《说文解字注》804面,以下凡称引《六书音均表》,不再注出处)
《六书音均表》是段玉裁研究古音韵的专著。他生活的乾、嘉时代,正是音韵之学人起的时代。古音学自吴械开其端,陈第、顾炎武、江永继其後,在他当世,又有戴震、王念孙、孔广森、钱大昕诸人,均着力於声韵之学。学者们在“以经证字”,“以字证经”时,如果“疑於义理,以声求之;疑於声音,以义证之。”(戴束原《转语二十章序》)当时的小学家们大都懂得了“学者不通古音,无以远稽古训”(朱筠《笥词文集•朱锡庚序》)的道理。大抵根底深厚的学者,都知道“训诂之旨本於声音”,“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段玉裁本人也自幼“好声音文字之学”,他曾於乾隆二十五年(1761)至京,“得顾亭林《音学五书》读之,惊怖其考据之博”,始有意於音韵之学,直到乾隆四十年(1786)他的《六书音均表》*後定稿,古音研究初见成效,从乾隆四十一年起,方才着手注释《说文解字》。这就是说,段玉裁对上古音进行了九年的研究之後,才转入古义的研究的。段氏曾言:“於十七部不熟者,其小学必不到家,求诸形声难为功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六书音均表》,就没有《说文解字注》的成功。《六书音均表》於《说文解字注》,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如果参照读之,则相得益彰。
《六书音均表》共分五表。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二、古十七部谐声表。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其中,第四表也就是他早期所著的《诗经韵谱》一书。是他古音分十七部的本证。第五表是他古韵分十七部的旁证。“三代以前无声韵之书,然《诗》三百篇具在”,三百篇即古代韵书。所以,在五表之中,第四、五两表足主要的。而第四表又*为重要。四、五两表足其他三表的依据。
一、古合韵和古本音
古人音与今音不同,陈第即已言及。段玉裁更引而伸之:“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他分古音(唐以前)为三期:“唐、虞、夏、商、周、秦漠为一时,漠武帝後泊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为一时()”这是我国*次给古音分期。所谓古本音,显然是指*阶段的语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本音》云:“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它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日本音。”段玉裁的古本音乃是对诗韵进行系联,按部集中,部分而应之的结果。他说:“玉裁纳绎有年,依其类为之表,因其自然,无所矫拂,俾学者谪之,知周秦韵与今韵异。凡与今韵异部者,古本音也;其於古本音有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本音之谨严,如唐宋人守官韵;合韵之通变,如唐宋诗用通韵。不以本音蔑合韵,不以合韵惑本音,三代之韵昭昭也。”古本音是分,古合韵是通变,是合,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无分,则无所谓合;无合,则无所谓分。知其合而其分乃明,“学者必知其十七部之分,然後可以知十七部之合”,“知其分而後知其合,知其合而後愈知其分”。合韵是很自然的诗歌现象,讲古韵就非讲合韵不可。合韵的现象哪个时代都有,即使严格如格律诗,亦难免有出韵的现象。钱大昕言:“五、七言近体*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以唐诗为例,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以质、物、月、曷、黠、屑相押;《彭衙行》以真、文、元、寒、删、先通押,这是古体诗。刘禹锡《贞元中侍郎舅氏…》以萧、盐通押;李商隐《茂陵》以肃、肴通押。这是近体诗。《诗经》是以民歌为主,偶尔使用了相邻的其他韵部的字来押韵是不足为奇的。但条什足要在听觉上感到差不多。从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四》的第八部来看,其中的韵例是:
槛、荚、敢 (《王•大车》一章)
萏、俨、枕 (《陈•泽陂》一章)
岩、瞻、恢、谈、斩、监 (《小雅•节南山》一章》)
涵、谗 (《小雅•巧言》一章)
甘、焰 (《小雅•巧言》三章)
蓝、檐、詹 (《小雅•采绿》二二章)
岩、詹、 (《鲁颂•合宫》六章)
监、严、滥、遑 (《商颂•殷武》四章)
叶、涉 (《邶风,匏有苦叶》一章)
叶、鲽、鲽、甲 (《术风•芄兰》二章)
业、捷 (《小雅•采薇》四章)
业、捷、及 (《大雅•蒸民》七章)
叶、业 (《商颂•长发》七章)
上面这些韵例,虽然大多可以系联起来,但其中《大雅•蒸民》和《商颂•殷武》就是例外,即使把《群经韵表》的韵例添上,也峭联不起来。既然不能盘联,为什么放在这一部呢?原来及、遑两字,段玉裁认为不是第八部的字,而分别为第七部,第十部的字。为什么蛆联得起来的字不放在同一韵部裹,而要割断联系,放在其他部呢?原来,不割断联系,把及、遑归入第八部的话,那么和及、遑相系联的第七部、第十部的字也都要归入八部。逭样,而七、八、十道三部就非合起来不可。七、十部照样也有和其他韵部相盘联的字,辗转系联下去,就是回到郑庠的六部,也还是互相系联得起来的,那就只好不分韵部了。
因而,讲《诗》韵既要讲分部,又要讲合韵,以《诗》韵为土,参照先秦其他韵文和谐声系统、《切韵》系统(它有存古的一面)合常所合,分当所分,才能拨开疑云,窥析整个古音体系的状况。
“转注”和“假借”都是“六书”中的一书。转注假借不明,六书难明。六书之名,始见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日六书。”章太炎说:“或言六书始於保氏,殊无徵验。《管子•轻重戌》曰:‘虑戏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经典九数见名则始保氏。保氏非作九数,知亦不作六书。意者古有其实,周定其名,非仓颉时遽无六书也。”六书是古人从造字实际中归纳出来的六项条例:*早给六书下定义的是汉代许慎,他给转注、假借的界说和例字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由於《说文》九千多字的说解中,没有一字是言明为转注假借的,所以关於转注假借,历来意见分歧。清代曹仁虎作《转注古义考》,辑录晋代卫恒以来数十家说法。他们研究转注假借,都没有脱离“引笔画篆”的“《说文》学”范畴,只有我国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人——章太炎,才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把转注假借改造为汉字运动的两大规律,在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基础上,以之考察汉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从而开辟了字源学的研究领域。他说:“六书固然明了,转注假借的真义,语言的缘起,文字的孳乳法,仍旧模胡,莫有寻出綫索。”《国故论衡出版广告》曾对他的转注假借学说有过恰如其分的评价:“段氏《说文解字注》始明转注。孔氏《诗声类》肇起对转。而段误谓转注、假借不关造字,孔氏知声有正变,通转甚繁。先生精心辩秩,一切证定。”“说解明鬯,学理湛深,语皆心得,义无剿取。”因此,对他的转注假借理论进行考察,并研究其舆字源学的关系,从而探讨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黄侃说:“清代小学家以声音、训诂打成一片,自王念孙始,外此则黄承吉。以文字、声音、训诂合而为一,自章太炎始,由章氏之说,文字、声韵始有系统条理之学。”章太炎把传统的小学转变为独立的“语言文字学”,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学的开山大师。他强调形音义研究的整体性,他说:“小学宜举全体,文字仅其一端。”“言形体者始《说文》,言故训者始《尔雅》,言音韵者始《声类》,三者偏废,则小学失官。”清代“百余年中,形音义,三皆得俞脉。”“文字之学,宜该形声义三者。”他又吸收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以之运用於我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他认为,汉字是形和它所代表的音、义的统一体,形、音都是义的负载者,三者具有统一性,又存在层次性。求义应当“形体声类,更相扶胥”,“专从形体上去求,实太琐碎,应该从音训上去学,文字原是语言的符号。”在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上,他认为先有语言,後有文字,“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他又说:“吾间斯宾塞尔之言日:有语言,然後有文字。”
文字由语言发生,又反过来促进语言的发展。“且夫文因於言,其末则言擎迫而因於文。”他推就造字之时,“必有是语然後制是字。”他在给吴承仕的信中评论《说文》三大家:“桂氏徵引极博,而鲜发明,”“王氏颇能分析,盖亦滞於形体。惟段氏为能知音,其卤莽专断,诚不能无诣訾议。要之,文字者:语言之符。苟沾沾正点画,辨偏旁而已,此则《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已优为之,终使文字之用,与语言介然有隔,亦何贵於小学哉!段氏独能平秩声音,抽引端绪,故虽多疵点而可宝耳。”形音义三者的层次性,体现在对音韵、训诂、文字三者关系的认识上。因此,章太炎响亮地提出:“董理小学,以韵学为候人。”“凡治小学,非专辨章形体,要於推寻故言,得其经脉,不明音韵,不知一字数义所由生。”除音韵外,训诂也很重要,形则次之。他说:“音韵通,文字可以略说,则小学始自名其家。然达者能就其声类,以知通转,比合雅诂,穷治周、秦、两汉之籍,而拘者惟分析字形,明徵金石,若王筠之徒,末矣!”懂音韵的目的是“知一字数义所由生”,“比合雅诂”。音、义是*位的。因为“中国文字自古文、小篆以至今隶,形体稍减省,而声音训诂,古今相禅,不知双声叠韵者,不可以识音变之条,不知转注假借者,不可舆论义变之例。”音、义二者中,音又是*位的,因为“音以表言,言以达意,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汉小学文献语言研究论稿 相关资料

序一
作者启明同志是四川大学博士。博士学位论文《先秦两汉齐语研究》,为赵振铎教授所指导,深受答辩委员会诸专家的赞赏,已经修订出版了。徵引周详,考证精当,实属对古代汉语齐方言系统而全面地研究的佳作,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现又将出版《漠小学文献语言研究丛稿》,内容几徧及汉小学文献语言的各个领域,兼及文化、宗教、民俗等,其中部分篇章还舆学位论文相得益彰。作者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作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探讨,通过深入研究,不仅使自己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而且对同行也会给予许多启发。赵振铎教授为《丛稿》所作的序,对作者的治学精神和文稿的独特见解都作了允当而平实的介绍,读之令人信服。我曾忝列启明同志的硕士导师,深知他勤学覃思,博而能精。不仅热爱学术,而且擅长社会活动,窃以为这些都有可能使他的治学视野更广阔,目光更深邃。
我进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而在高等学校从事所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直到退休,度过了50多个春秋。退休以後,仍随时翻阅有关专业书籍,求获新知。有时发现一些很有意义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也还对相关资料泛滥浏览,但要像启明同志那样,穷追深究,希望把问题弄得一清二楚,已是力不从心了。明徐渭有一幅题为《耄耋图》的画,画的并非耄耋老人,而是一只背向坐着的猫,旁边画了一只逍遥自在、毫无畏惧的老鼠。这种现象,就人世而言,正所谓“岁月不饶人”。启明同志风华正茂,我热切地期盼着他珍惜自身的优势,舆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003年3月
李运益序於西南师范大皋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