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国社会调查史料汇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系列◎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民国社会学田野调查史料*完备汇集◎民国社会生存图景*全面客观的记录◎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学术谱系构建的基础这是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后更大规模的一批民国社会调查史料的汇集,编者在查阅了1400多种民国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精选出500余篇编入本续编。因此,选入《二编》中的,不少都是各领域中非常经典、但一般读者又不易查找使用的调查资料。本书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民国社会的鲜活材料,对我们研究和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还是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兴起学术系谱的记录,对现代学科、学术流派的兴起史和现行教育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 ——张永钦(丛书策划编辑)? 本书卖点1.本书是继大型史料丛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后的又一批民国史料汇集,为国家“十一五”出版规划项目。《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自2005年出版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已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等奖项。2.本二编在一编的基础之上,内容更加丰富,规模更加宏大,收录了许多难以寻觅的史料,有许多当时著名的社会学家如李景汉、许仕廉、孙本文、冯锐、吴文藻、蒋旨昂、陈鹤琴、冯紫岗、张心一、陈翰笙、乔启明、冰心、雷洁琼等人的社会调查报告。3.本套丛书按乡村社会、文教事业、婚姻家庭等分类成卷,全书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汇聚了大量田野调查数据等真实记录,是对民国社会情形*真实、*客观、*全面的呈现,无论对认识民国社会还是进行相关学科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史料。"
%文献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工作是一件颇费气力而不容易讨好的工作,一般人做不了,“能者”又多乐观其成、享受其成果而不愿亲为其事。在李文海、黄兴涛、夏明方三位著名学者主持下,一批学者不辞辛劳,花数年时间,收集整理成《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为了解民国时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民俗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等情况,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我们一方面十分佩服这些学者在目前多数人都不愿意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文献史料收集整理工作的时候能够花大力来整理史料,为学术界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整理史料的眼力也表示钦佩——选入其中的,不少都是这一领域中非常经典、但一般读者又不易查找使用的调查资料。这批调查资料的整理出版,为研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学者提供了方便,相信一定会对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王宪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作为中国早期社会学者关注和研究现实社会并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大量社会调查报告和学位论文,时隔半个多世纪之久,经李文海、夏明方和黄兴涛等人多年的艰辛努力和收编整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图景以系统全面的文本形式得以展现,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社会史及区域社会史研究而言,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如果说,195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对于当时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话,那么,《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对中国社会史及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推动作用也将是无可替代的。
——行龙(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发展及其限度,了解到民国时期存在的诸多社会乱象及其知识分子对这些社会乱象的治理方略。我们或许可以寻此思考民国时期社会建设是否还有一些成功经验,如民国民间社会组织建设、民风改造等方面。或许还可以追问民国时期的诸多社会问题是否已在今天得到解决?或者今天已转化为新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对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提供借鉴。
——王日根(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汇集了1920-1940年代中国第一代社会调查者对当时中国社会多个方面的一些社会调查成果,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直接描述和记录,有许多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社会调查学术史的早期记录,反映了第一代社会学者的初步考察和研究结晶。其中许多问题是我们今天仍然在关注、仍然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些早期的学术开拓也是我们今天继续研究、重新起步的基础和阶梯,因此这些资料具有双重史料意义。这套书的出版,以及已列入计划的后续系列的出版,给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基础性资料,在近代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出版上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唯有这种学科基础建设工作的实施,才能使研究走上有序、正规、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使近代社会史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可以预见,随着一批近代社会史资料汇编的出版,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将开始告别以往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分散化研究,而转入基础性与研究性相衔接的系统性、规模化研究,使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开创出一个新局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长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这套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有很多难找的资料收到里面了。比如“宗教民俗卷”《山东庙会调查》(山东民教馆编的)很难找,我在山东省图都没有找到,只是在这里才一睹全貌。他们调查的社会情况在今天还在继续,或者说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盛了。比如安国药市,直到今天也是北方和江西樟树并列的一个大的药材市场,药王庙会直到今天香火很盛,但是在民国时期情况怎么样,我们前辈学者的调查作了记载。等等,还有很多方面。这些调查有很多对后来学术发展影响非常大。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看到这些材料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觉得很好。1970年代搞研究困难性很大,找到目录后还要去查。材料很分散,每个图书馆只有一点点,只能是一家图书馆一家图书馆地去跑,复印费又很高。搞研究,就得把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现在,这套《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把所有资料合在一起出版,真是功德无量。我注意到丛编里收录了孟天培、甘博的“二十五年来北京物价调查”,后来甘博又续编北京二十五年的教育。甘博曾在门头沟做过调查,再配合我们找到的明清时期门头沟材料,这样,从明清到民国时期,整个历史就能贯通了,这是很好的。
——科大卫(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多尼學院院士)
主编:李文海,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副主编: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现任所长,教授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他们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皆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为我国人文社科界知名专家。
本书系《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续编(二编)之一种,收集了民国时期有关劳工的调查资料。原稿均是专家学者从民国时期的报刊书籍中挑选出来的资料,既有当时官方所做的一些统计调查资料,又有当时的研究机构、社会学者所做的学术性调查研究之成果,内容既有宏观性质的行业劳工状况普查,亦有专注于一个工厂劳工生存状态的微观调查,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民国时期底层劳工的基本生存、工作状况。对深入研究和了解旧中国城镇劳工问题及工业发展乃至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全书分上下卷,共21篇,200多万字。
文献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工作是一件颇费气力而不容易讨好的工作,一般人做不了,“能者”又多乐观其成、享受其成果而不愿亲为其事。在李文海、黄兴涛、夏明方三位著名学者主持下,一批学者不辞辛劳,花数年时间,收集整理成《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为了解民国时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民俗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等情况,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我们一方面十分佩服这些学者在目前多数人都不愿意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文献史料收集整理工作的时候能够花大力来整理史料,为学术界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整理史料的眼力也表示钦佩——选入其中的,不少都是这一领域中非常经典、但一般读者又不易查找使用的调查资料。这批调查资料的整理出版,为研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学者提供了方便,相信一定会对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王宪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作为中国早期社会学者关注和研究现实社会并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大量社会调查报告和学位论文,时隔半个多世纪之久,经李文海、夏明方和黄兴涛等人多年的艰辛努力和收编整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图景以系统全面的文本形式得以展现,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社会史及区域社会史研究而言,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如果说,195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对于当时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话,那么,《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对中国社会史及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推动作用也将是无可替代的。
——行龙(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发展及其限度,了解到民国时期存在的诸多社会乱象及其知识分子对这些社会乱象的治理方略。我们或许可以寻此思考民国时期社会建设是否还有一些成功经验,如民国民间社会组织建设、民风改造等方面。或许还可以追问民国时期的诸多社会问题是否已在今天得到解决?或者今天已转化为新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对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提供借鉴。
——王日根(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汇集了1920-1940年代中国第一代社会调查者对当时中国社会多个方面的一些社会调查成果,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直接描述和记录,有许多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社会调查学术史的早期记录,反映了第一代社会学者的初步考察和研究结晶。其中许多问题是我们今天仍然在关注、仍然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些早期的学术开拓也是我们今天继续研究、重新起步的基础和阶梯,因此这些资料具有双重史料意义。这套书的出版,以及已列入计划的后续系列的出版,给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基础性资料,在近代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出版上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唯有这种学科基础建设工作的实施,才能使研究走上有序、正规、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使近代社会史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可以预见,随着一批近代社会史资料汇编的出版,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将开始告别以往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分散化研究,而转入基础性与研究性相衔接的系统性、规模化研究,使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开创出一个新局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长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这套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有很多难找的资料收到里面了。比如“宗教民俗卷”《山东庙会调查》(山东民教馆编的)很难找,我在山东省图都没有找到,只是在这里才一睹全貌。他们调查的社会情况在今天还在继续,或者说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盛了。比如安国药市,直到今天也是北方和江西樟树并列的一个大的药材市场,药王庙会直到今天香火很盛,但是在民国时期情况怎么样,我们前辈学者的调查作了记载。等等,还有很多方面。这些调查有很多对后来学术发展影响非常大。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看到这些材料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觉得很好。1970年代搞研究困难性很大,找到目录后还要去查。材料很分散,每个图书馆只有一点点,只能是一家图书馆一家图书馆地去跑,复印费又很高。搞研究,就得把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现在,这套《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把所有资料合在一起出版,真是功德无量。我注意到丛编里收录了孟天培、甘博的“二十五年来北京物价调查”,后来甘博又续编北京二十五年的教育。甘博曾在门头沟做过调查,再配合我们找到的明清时期门头沟材料,这样,从明清到民国时期,整个历史就能贯通了,这是很好的。
——科大卫(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多尼學院院士)
主编:李文海,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副主编: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现任所长,教授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他们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皆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为我国人文社科界知名专家。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与当代改革 本书特色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与当代改革》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与当代改革 内容简...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第6版) 本书特色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第6版)》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学家是怎样研究社会的?成为人是什么意思?社会是怎样成为可能的...
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全二册) 本书特色 近古时代经学文献在流传和刊行过程中,为满足民间广大受众的多元需求,不断地衍生出新的不同类型、不同级次的文献,并表现...
幸福的社会 本书特色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是合理的?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活下去?如果幸福不是一个政治问题,那么政治还有什么用?英国“首席幸福经济学家”莱亚德...
女性主体的祭奠Ⅱ: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 本书特色 作者充分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同时,旁及心理分析、身体诗学和政治、文化批判以及国族论述。一方面,时时不忘以历史性...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 本书特色 十二年前出版《恶俗》一书,是为了让国人警醒恶俗对中国社会的侵袭。然而恶俗的潮水终究无法阻挡,并且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彻底充...
种族主义源流 内容简介 塔吉耶夫在种族主义研究问题上*主要的创见是他关于“从生物学上定义”的血统种族主义和回避了血统问题而强调历史差异的文化种族主义的两分法。在...
马小星,上海嘉定人。幼年因病致残,行走不便,遂使成为探险家的愿望落空,但对于神秘事物的兴趣至老不衰。早年做过工人,后相继在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上海滩杂志社就职。不...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 本书特色 此文选主要取材于苏国勋先生主持的《国外社会学》以及《哲学译丛》和其他学刊选取一些篇目,并新组译了若干文...
人.仁.任 内容简介 本书考证了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智识阶级”及其重要哲理“个性主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作者花费了十几年心血写成此书,力求反映出中国二十世纪现代化...
移植与转化:中国现代学术机构的建立 本书特色 著者运用翔实的资料细致考察及论证了中国大学、大学研究院、独立的专业研究所、国家研究院等现代学术机构以及专业...
单伟建,学者和投资人,现任太盟投资集团(PAG GROUP)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留学美国旧金山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宾夕法尼亚大...
中国人口之殇-民生中国 本书特色 《中国人口之殇/民生中国》编著者李建新。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发展侧重解决的重点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内容简介:“企业家”是张维迎教授自1984年以来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不同于主流经济学中的市场均衡假设,作者
《支配社会学》内容简介:《支配社会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2卷第9章“支配社会学”的前六节,所讨论的是“正当性的支配
报刊发行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部报刊发行学专著,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全面阐述了报刊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品牌战略、价格战略、发行梁道、发行促销、发行管理、...
又见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 本书特色 《又见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是作者王宁应重庆大学出版社约请,和作者过去的博士生生安锋和赵建红博士共同完成的,其...
此套丛书计划出版16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目前...
中国网络通史:首部全面系统展现中国网络生态的恢宏巨著(全6册) 本书特色 中国网络的20年,从商业化的角度看,貌似群雄四起,实则浑水摸鱼;从生活化的角度看,熟人...
社会空间论 本书特色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规模生产社会空间的新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已经从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space)转变为空间的生产(pr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