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是易中天*推崇的史学大师,是钱穆*敬重的授业恩师,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本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潭其骧称吕思勉“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称吕思勉的治史是“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本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100年来*权威、*完整、*畅销的中国大历史;重印上百次,黄仁宇、钱穆、柏杨、易中天推崇备至。《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是易中天*推崇的史学大师,是钱穆*敬重的授业恩师,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本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
目录
上编中国文化史
**章婚姻 2
第二章族制 21
第三章政体 34
第四章阶级 47
第五章财产 61
第六章官制 78
第七章选举 90
第八章赋税 105
第九章兵制 120
第十章刑法 138
第十一章实业 153
第十二章货币 168
第十三章衣食 180
第十四章住行 195
第十五章教育 209
第十六章语文 222
第十七章学术 236
第十八章宗教 264
下编中国政治史
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 本书特色 对初学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那就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特别是其中的《治史经验谈》。严先生文如其人,甚少惊人...
中国人喜欢谈论政治,但只是旁观者的看热闹和看稀奇。他们猜测、嘲讽、诅咒,始终不过是局外的看客。政治就是统治权术和阴谋诡计
没文化的文化 难交往的交往-蒋介石史实真相-(三) 本书特色本册所载是关于蒋介石与文化及其交往方面的内容,这在他一生中所占分量虽然不是很大,但也是了解其人其事不...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内容简介:“三国”与“建安”经历了一个从历史走向文学,从史实走向浪漫化的过程,这是一场迷人而又影响
日本陆军与中国-支那通折射的梦想和挫折 本书特色 作为中国问题专家,“支那通”是日本陆军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战前日本对华外交的先锋,对中国革命抱有强烈的共鸣...
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 本书特色 为了克服近年来党内新滋长的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
简帛-第九辑 内容简介 《简帛(第九辑)》是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计划围绕以简帛资料为主的古文字研究,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先秦、秦...
话说中国 群英荟萃 本书特色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编辑而成...
回忆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本书特色 陈惠丰主编的《回忆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介绍了,从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五年,孙中山曾先后三次在广东...
古西行记选注-西北史地资料丛书 本书特色 古代行记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些涉及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古代行记,数量不多,得来不易。本书所选西...
史记-(全四册) 本书特色 司马迁所著之《史记》是世界史学巨著,文学杰作,又是我国的**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
昌乐骨刻文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刘凤君,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美术考古和艺术史教学研究与书法创作研究★ ...
从黄帝到崇祯:二十四史 本书特色本书通过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中国上起黄帝下至明朝崇祯年间的历史流程,全面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王朝家族、官僚体制、农业...
《气场力:提升女人身价的50个秘密》内容简介:气场是什么,如何打造自己的气场,那些气场十足的女人是天生的吗?种种问题在《气场
旧唐书:二 本书特色 《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旧唐书(2)》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
冯承钧西北史地论集 本书特色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冯承钧西北史地论集》收集了冯承钧西北史地研究的所有重要著作。冯承钧西北史地论集 内容简介 《...
《μC/OS-III源码分析笔记》内容简介:本书与其他书籍的编排方式不一样:其他书籍是按照官方文件的框架或者组件的方式编排的;本书
《思想政治理论金榜书逻辑图解》内容简介:本书是《思想政治理论金榜书》的配套用书,也可以单独使用,自出版以来深受考生好评。本
《中国历史通论》讨论的范围应覆盖直到今天为止的全部中国历史。全书分为前编、绪言、后编。前编是通论专题研究,后编是回顾与反
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