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
《惜别》是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
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 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由此,止庵在众多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眼光,由他及己,重新思索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一向喜欢止庵的文字,他能够用节制的方式写出汹涌的情感。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这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扬之水
这是我近来很期待的书。我没写过专门的书谈父母,止庵写了。读这本书时,天正在下雨,我读着,就像在别人的大黑伞下避了雨。——史航
书里面“母亲”的文字与止庵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读来仿佛一起重走一遍,从此岸走到彼岸,又仿佛从彼岸走回此岸。虽有艰难,却没有恐惧,虽有哀思,却坦然沉静。——陈希米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止庵直书生死之作身历至亲的离去,沉淀三年后,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将对生死的感悟与思考诚恳地诉诸笔下。不再是单写他人之事,而是叩问众人都要面对的生死课题。感怀淡远绵长的亲情离别以清淡沉静、哀而不伤的文笔,记录相隔不相绝的平淡亲情。“我们面对死者,有如坐在海滩上守望退潮,没有必要急急转身而去。”止庵的文字干净超脱,细节的撷取不落窠臼,富于温度,读来动情而不滥情。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生离死别”这句成语。汉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乃以“死别”形容“生离” ,然而这也只是形容而已,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我在父亲去世后写过下面这段话:父亲去世给我的真实感觉并不是我送走了他,而是我们一起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他送我到一个地方—那也就是他在这世界上的*后时刻—然后他站住了,而我越走越远,渐渐看不见他了。 我的母亲也去世了。 父亲九十岁冥诞那天,我住在日本高野山一处“宿坊”里。夜晚寂寥,浮想联翩:父亲活到现在刚满九十岁,而他去世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是多么漫长,这十八年里发生了多少事情,十八年前去世的父亲离我多么遥远—遥远到我已经接受了他去世的这个事实。父亲在我心中,已经与笼统的、一般的“死”联系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对我来说父亲真的是一位故人了。虽然回忆起他,音容笑貌仍然浮现眼前。相比之下,母亲的死给我的感觉仍然是单独的“死” ,是“这个人”的“死” ,我仍然在体会已经不存在了的她的感受、想法和心境,我还没有离开“她的世界” 。回过头去,我还看得见她。 有一次去看话剧,忽然悟到:父亲去世,我的人生**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那么现在是第三幕,也就是*后一幕了。父母都不在了,对我来说,我出生之前的岁月好像尽皆归诸虚无,很多历史的、背景的、亲缘的关系随之消失。当父母之一活着时,我还感觉不到这一点。 这念头使我悲哀—为父母,也为自己。 那个夜里,接着大哥报告母亲病危的电话,我和两个姐姐赶到医院。走进病房,看见母亲在病床上大声捯气,我想到庄子》讲的“竭泽之鱼”:“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可是母亲得不到那个“相与”者了,她独自抵抗不了死亡。呼吸、血压、心跳相继衰竭。我一直握着她的手,她的体温倏忽丧失,手变凉了。我再也没有母亲了。 这是我平生唯一一次亲历一个人从生到死。后来我读内山完造作《临终前的鲁迅先生》 ,其中写道:“先生的额头摸上去还是温热的,手也是暖的,可是已经没有了呼吸,脉搏也停止了跳动。我一只手握着先生的手,另一只手轻轻地搭在了先生的额头上。渐渐地,我感觉到手下的温暖慢慢地退去了。”不知是否人各有异,但我母亲的确不是这样的死法。 母亲死在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三点四十四分。11-22-3-44。像是一首素朴极了的曲子,飘逝而去。 两天之后,我们护送母亲的遗体去殡仪馆火化。 遗体火化之后有个“拣骨”仪式,每位亲属用夹子将一块骨灰放进骨灰盒的丝袋里。我的外甥没夹住,骨灰掉在不锈钢盘子里了,啪嗒一声。在白色的骨灰里,有一大块黑色的东西,那是个人工股骨头,是母亲一年前骨折做手术时植入的。不知道它原来就是这种颜色,还是被烧焦了。看见它,比看见母亲的骨灰更让我受到震撼。原本这是不可能看到的,看到它只能是在母亲死后,甚至是从这世界上消失之后。没有比这更让我确认母亲的死了。看见这个东西,还让人感到是暴露了死者非常隐讳的秘密。殡葬工边用铝勺将骨灰压碎,边说,这人工股骨头不要了罢,我们会深埋处理的。 葬礼—向死者告别。实际上所告别的那个对象已经走了。只要活着,就还是“我们”;死则是死者一个人的事。 世上什么事情都没有结论,唯独死亡是结论。然而死亡本身也许还需要一个结论。 母亲去世不久,圣诞节到了。家里收着一封寄给她的贺卡。信封带点淡淡的黄色,很温馨,上面写了寄信人的地址姓名,是她小时候的一位朋友。我把信封放在母亲的遗像前,没有拆开。几回想到应该去信通知一下,但一直没有写。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很失礼的。 此其我想到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好像多少能理解主人公默尔索了。大家对他的印象总说是“冷漠无情”,也许并没有注意到,这是一篇默尔索的**人称小说。作为不得不面对陌生听众的叙述者,也许他压根儿不愿意讲“今天,妈妈死了”这类事情。我是你们的“局外人”,因为你们不是我的“局内人” 。强使之言,也只能如此。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讲述的一个故事与此性质相当,虽然当事人的表现完全两样: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的举止有违理法,司马昭却不拘表象,看出他“毁顿如此”—也就是什么都顾不得了,理解自深。刘孝标注云:“《魏氏春秋》曰:‘籍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礼,而毁机灭性。’” 《礼记•檀弓》讲了不少死了母亲的儿子的故事,多强调为遵守礼而克制情,只有两则例外,一是: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 一是: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讲的都是容忍真情,但前一则说可以“不及” ,后一则说“过”亦无妨,虽然“过”的表现看上去不仅“不及” ,甚至“寡情” 。孔子对原壤的态度尤可细细揣摩。孙希旦《礼记集解》:“吴氏澄曰:‘从者以壤无礼已甚,欲夫子绝之,夫子以为亲故之人虽有过失,未可遽失其为亲故,隐恶以全交也。’” 孔子若认定原壤有“恶”,何必要“隐”要“全”呢。“或问朱子:‘原壤登木而歌,夫子为弗闻而过之,及其夷俟,则以杖叩胫,莫大过否?’曰: ‘如壤之歌,乃是大恶,若要理会,不可但已,只得且休。至其夷俟,不可不教诲,故直责之,复叩其胫,自当如此。若如今说,则是不要管他,却非朋友之道矣。”此话更无道理。孙氏自己说:“然壤之心实非忘哀也,特以为哀痛在心而礼有所不必拘耳,故夫子原其心而略其迹,而姑以是全其交也。若朝死夕忘,曾鸟兽之不若者,圣人岂容之哉?”虽然稍得要领,但末了补充的几句却嫌多余。孔子“亲者”云云,系针对原壤与母亲的关系而言,“故者”云云,系针对自己与原壤的关系而言,即原壤并未“失其为亲”,我亦勿“失其为故” ,这是人情味很重的话。原壤登木而歌,正是其表达悲哀的独特方式,与阮籍“毁机灭性”相仿;而孔子对此同样懂得,至于唱的什么则在所不计。
止庵,随笔、传记作家。著有《周作人传》《神奇的现实》《樗下读庄》《老子演义》等。做过医生,当过出版社副总编辑,如今是自由恬淡的笔耕者、读书人。
《庄子•德充符》中有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止庵之名便源于此。“‘止’是时时告诫自己要清醒,不嚣张,悠着点;‘庵’是我想象中读书的所在之处——荒凉里那么一个小草棚子而已。”
止庵行文清淡如茶,无喧哗矫饰,落实细节处见其幽微,情感留白处恰当自然,耐人寻味,却不故作高深。止庵的书写带我们重观文字的干净面貌,它立意在寻常日子里,但并不困囿于此,而是直击人心深处的感喟和追问。
迟子建,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
爱在疼痛时-被改造者的情事:1957-1976 本书特色 吴越编著的《爱在疼痛时》记录这些人的生活,就是记录历史;研究这些人的生活,就是探索历史。在这里,我如实...
本译文集收入穆旦先生所有主要的译作,它们共分为八卷:第一卷唐璜(上)第二卷唐璜(下)第三卷拜伦诗选济慈诗选第四卷雪莱抒情诗选
孽债 本书特色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覆盖了整个中国的城乡。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喧嚣归于沉寂,记忆渐渐变得朦胧与淡忘了。然而对那些家庭与那一部分人的那些记忆永远是说...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原名艾立克•阿瑟•布莱尔,出生于英国殖民地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
吾讲斯美:近距离读美国 本书特色 星条旗下的新鲜事,南方周末专栏作者读美国,帕慕克发现了东西方冲突的新象征,隔着太平洋,中美间缺少的也不仅仅是一座桥。克林顿以6...
美丽新生活:乐在退休 本书特色 薇薇夫人一直是“自在生活家”典范,她以自己自在、充实、愉快的退休生活为主轴,用细腻、平和的笔触,畅聊“退一步,海阔天空...
从篱笆到围墙 本书特色 作品共由四部共23篇长短不一、独立成篇的散文构成。 **部,林溪之影,主要是对林溪自然风貌与人文风物的描述,展示林溪村自然...
红楼梦诗词 本书特色 《红楼密码.红楼梦诗词》收集了《红楼梦》的所有诗词,按原书章回编排整理,对每首诗词都作了详细的解读和评析,力图使读者在领略“红楼”诗词艺术...
元明清诗-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 本书特色 《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是许渊冲古代经典诗歌英译的结集,精选中国历代重要的诗歌作品,依朝代分为...
珍藏的签名本 本书特色 本书200篇文字,记录了作者与200册签名本名家的交往经过与组稿过程。并评述了这200位名家的成就,读者从中可了解这些作家、教授、画家、...
懒人的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由30篇随笔组成的文章。主要内容包括:故乡飘来的云;懒人的哲学;毛衣的故事;鸡蛋里的文化;小镇生活;于樵说禅;读书也清凉等。懒人...
北岛作品-北岛作品精选-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珍藏版 本书特色 诗歌,凝练而细腻,富于想象而讲究韵律,无论是温婉抑或豪情,精致抑或粗犷,含蓄抑或奔放,她总...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纳兰容若词传》内容简介:本书是白落梅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之后撰写的清朝第一词人纳兰容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本书特色 国学大师钱穆老暮年忆旧之作。八十之年,忆双亲、念师友:从七房桥到集美学校,从北京大学到西南联大,从香港到台湾,一箧旧书,两袖轻风...
漂泊的家园-家人与乡人篇 本书特色 关于贵州,关于贵州这块土地上的人,关于这些人的生活。关于这种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很大的,还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请一...
中国文化名人忆母亲(共四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同心出版社出版★ 由张岱年、钟敬文担任荣誉主编★ 收入二百多位学者、作家、艺术家的文章,★ 用编年体排列...
中国最佳 随笔 本书特色 在社会生活日趋商业化的今天,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开始越来越多的远离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在的文学领域在商业经济的感染下,鱼龙混杂,泥沙...
猫腻,著名通俗小说作家。代表作有《庆余年》《间客》《将夜》《择天记》《朱雀记》等。其作品结构大气,文风细腻,受到各界读者的广泛喜爱。曾获新浪原创文学奖玄幻类金奖...
黄永玉,土家族,画家、作家。1924年生,湘西凤凰人,原名黄永裕。自学美术、文学, 以木刻开始艺术创作,后拓展至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