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人生”(penguin lives):
新古典主义传记丛书
由众多西方名家联袂书写
以现代人的视角和语言传递智慧和人性的温暖
作为先锋团体布卢姆斯伯里的一员,20世纪*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女权运动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生曾令无数人着迷。现在,奈杰尔尼科尔森,英国作家哈罗德尼科尔森和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伍尔夫曾经的恋人和*亲密的朋友——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回忆讲述了她的一生。在日记和信件还原事实外,作者更敏锐地探究了伍尔夫对于女性问题和战争本质的态度。
布卢姆斯伯里圈子之所以仍能持续地吸引我们,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掌握了大量他们的信息。探查他们的私密关系,从他们的通信中发掘出新花样,这些事情在人们研究他们作品和生平之余激起了更多兴奋。我们所享有的特权使我们对他们的了解,甚至超越了他们彼此。他们是早认同同性恋正常的人,这得益于他们的友谊。如果他们对彼此不忠诚,背叛会是永久的,而怨恨却是短暂的。布卢姆斯伯里圈子伟大的遗产,其实是他们对友谊的理念。无论是年龄、成就,还是在艺术和爱情上的对立,或是职业差异和亲疏关系,又或是因为战争、旅行或工作造成的长期分离,没有什么能让这些年轻时就走到一起的人们分开。
毫无疑问,他们的圈子可不是那种稀松平常、随便什么人都能融入的社交圈。我十二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了一次布卢姆斯伯里圈子的聚会,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房间很大,烟雾缭绕,室内有些燥热,倒不是因为暖气开得太足,而是因为人人都很兴奋。房间里摆放着长沙发椅,铺着地毯,四周的墙壁艳丽得有如穆斯林宫廷,托盘里放着留声机唱片,书摆得到处都是。大家彼此挨着坐在地板上。喧闹声、嬉戏声、尖叫声,甚至笑得前仰后合,可这一切全都在我们踏进房门的瞬间戛然而止。母亲和我找了一个不怎么惹眼的角落坐下,有人给了我一个西红柿三明治。那帮人或翻箱倒柜地找书,或对着一幅画评头论足,自始至终都忙得上蹿下跳。每个人都暗自较着劲,好像必须证明其在场的不可或缺。有一次在同样的一个场合,弗吉尼亚讲完了她有趣的一个故事,笑声已经平息,她转而对一个十八岁的女孩说:“现在你来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当然不太友好。但她并不是刻意为之。布卢姆斯伯里圈子要求当球向你扔过来时你要能接住它,而如果你没接住,你就不会再被邀请,而你自己也不会希望再被邀请了。
伦纳德在自传中描写了弗吉尼亚如何深深地沉浸于她的作品之中。在此引用这一段描述非常必要,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写作是如何造成弗吉尼亚的精神压力的:
我还从来没见过有谁工作起来比弗吉尼亚还要紧张、不知疲倦和全神贯注,特别是她在写小说的时候。小说成了她的一部分,而她自己也被吸了进去。她只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一点期间工作,然后通常会在下午用打字机把手写的内容打出来。但当她在伦敦的街道或是在苏塞克斯郡的唐斯散步时,一整天这本书都会不自觉地在她脑子里盘桓,或者她自己会像梦游一样穿行在书里。正是她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她的精神疲惫不堪。
更令人疑惑的是弗吉尼亚的态度。她不是一个沉湎于肉欲的女人。她对维奥利特·迪金森和玛奇·沃恩的爱恋更多是精神而不是身体上的,但她的心告诉自己女性比男性更能吸引她。到1924 年末,她和维塔的友谊正在升温,她在日记里写道:“如果一个人可以和女性做朋友,那是多么愉快的事啊——与跟男性的关系相比,这样的交往是多么隐匿和私密!”然而时隔一年当她和维塔的交往开始时,她问自己谁对她的幸福不可或缺,她点了六个人的名字——伦纳德、瓦奈萨、邓肯、克莱夫、利顿和福斯特——其中只有一位女性,压根就没提到维塔。对于在三十四岁时发生的她人生中的这一桩风流韵事,弗吉尼亚丝毫没有表露出害怕和羞耻的情绪。她对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感到好奇,她和瓦奈萨一同购物时向姐姐坦白了这件事,后者反问她一个女人怎么能和另一个女人做爱。弗吉尼亚当时如何作答的,我们无从得知。甚至在她的日记里,也只是含糊地描述了所发生的事。“这些女同性恋,”她写道,就好像她自己不是似的,“爱的是女人。友谊染上了情欲的色彩。”她觉得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关系让人恶心。“你对爱上你的同性有什么看法?”她问拉维拉。“所有的年轻男子都有强烈的同性恋倾向,尽管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还是禁不住觉得他们有些愚蠢。他们往往都长得很漂亮,有些娘娘腔,还喜欢涂脂抹粉……至于女士们,要么是出于自我保护,要么是模仿男士们,或出于真心,也就和她们的同性在一起了。”随后还附上了一段关于维塔和维奥利特私奔的虚构描写,并未得到任何当事方的确认。
大多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作者(她的侄子昆汀·贝尔除外),都是通过她的日记和小说来开展主题的,本书作者尼科尔森,伍尔夫的情人维塔的儿子,则利用借鉴了家庭档案和手经验。对于年轻的尼科尔森来说,伍尔夫首先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访客。那时她还远未如今天这样有名,对于尼科尔森而说,她是一个他喜欢的用意象不到的问题点亮生活的阿姨。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奈杰尔尼科尔森(Nigel Nicolson),英国作家、政治家、出版人。凭借描写其父母一生的作品《婚姻的肖像》(Portrait of a Marriage)蜚声文坛,后以《玛丽克松传》(Mary Curzon:A Biography)荣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图书奖(Whitbread Book Awards)。尼科尔森的母亲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的恋人与最亲密的朋友。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了儿时与弗吉尼亚相处的点滴,为这位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描绘了一幅真切而传神的肖像。
三读启功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与启功先生过从甚密,深得启功欣赏和信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作者自述“情逾祖孙”。在长期的交往中,作者了解到启功先生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
努尔哈赤 本书特色 他是风云叱咤的龙虎将军,是大清王朝的开国启主。他以13副盔甲为“本钱”起兵,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用武力和智谋统一了分散割据的女真各部。他创制...
孔子传 本书特色 孔子是一个体味人生至深的人,不过他没因此埋没了自己的真性情。他从丰富的人生体验中,得到了应付现实的恰好的方法。《孔子传》是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李...
导演创作论:论北影五大导演 内容简介 本书对北影*著名的五大导演水华、崔鬼、成荫、陵子风、谢铁骊的创作道路进行了较深入具体的研究。对他们的代表作如《林家铺子》、...
回忆阿合买提江 本书特色 《回忆阿合买提江(套装上下册)》收录了枪声中的婚礼、与婆婆谢尔瓦娜相见、晃动的摇床等文章。回忆阿合买提江 内容简介 1949年8月,我...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路遥全集 本书特色 《路遥全集》的**版于2010年出版,主要参照此前出版的《路遥文集》,以及路遥家属提供的资料和在图书馆查到的一些资料。《...
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 本书特色 主题词:生平事迹关键词:沈从文 林徽因 徐志摩 巴金同类型作品:《徐志摩和他身边的人们》1,从群英相互间的交往中看清上世纪的文人...
屠格涅夫传-莫洛亚作品集 本书特色 导语安德烈·莫洛亚编著的《屠格涅夫传(莫洛亚作品集)》介绍了,屠格涅夫是*早被介绍到我国读书界和创作界来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
沐雨楼来鸿集--杨仁恺先生友朋书札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当代文博界元老、沐雨楼主杨仁恺先生收藏的函札百余通,从中可见杨仁恺先生的学术轨迹和交游概况。沐雨楼来鸿集...
《我的配音生涯》回顾了苏秀40多年在配音界的艺术工作和生活,同时回忆与邱岳峰、尚华、毕克等老一辈配音大师以及童自荣、李梓、
柳永词传:秦楼狂客的浅斟低唱 本书特色 柳永,一个忧郁的才子,一个时代的体现者;他是“奉旨”去烟街柳巷、借笙歌聊慰心怀的柳三变;他是不屑与达官为伍,放歌...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内容简介 本书的几十个故事,记录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几十年岁月中不同的生活侧面。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作者简介 梁立真,1944年12月生,...
万斯同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思想并非先验之物,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而且它...
垂帘听政 ——太后慈禧 内容简介 大清帝国的掘墓人她的名字与史上一次次丧权辱国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在赢弱秀丽的夕卜表掩盖下,她有着天生的阴谋家血液与政客基因。从辛...
启功全集(第9卷)-启功口述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九十高龄的启功老先生**次开口讲述自己的出身家世。先祖、恩师、慈母、贤妻、求学、任教、劫难、病患,……在老人的...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内容简介:★日本理论经济学之父、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转向经济学研究的大师、《日本经济新闻
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 本书特色 余英时、金庸、袁伟时、江平、张灏、金耀基、陈方正、刘笑敢、梁其姿、孙康宜、张信刚、郑培凯,华语世界十二位殿堂级知识人...
《书法是万人的艺术》内容简介:赤膊光头、放荡不羁的现代书法家;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平凡教师。艺术上的态度和生活中的脾性交
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与诺尔曼·白求恩、埃德加·诺斯、爱泼斯坦等齐名的美籍友好人士李敦白推出的自己的回忆录《红幕后的...
韩愈研究 本书特色 罗联添所著的《韩愈研究》遵作者之意,以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八一年增订本为底本修订出版。原著采用民国纪年,兹改为公元纪年。原著用于注释古地名的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