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选

豆选

作者:牛铭实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08-01

评分:5分

ISBN:9787300195018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豆选 本书特色

首本系统介绍古今中外豆选经验的专著,一本以史为鉴的基层民主“科普”读物。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秘密投票在西方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秘密投票,中世纪的秘密投票,十八、十九世纪英美选举的一些弊端与乱象,澳大利亚投票等;第二部分,中国的豆选,主要介绍了中国豆选的政治实践;第三部分,豆选经验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主要是中国豆选的经验及借鉴。

豆选 内容简介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长于公共问题的议论而短于政治技术的操作。 中国人会玩民主这个技术活吗? 当然。 60年多前,共产党就让不识字的大多数 (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80%) 成功参与了民主。 为什么能做到? 无关乎 人性善恶、学历高低、地域南北…… 只因为 聪明的制度能让人讲实话。 这到底是一场怎样了不起的基层民主运动? 答案是——“豆选” “豆选”看似简单,但它“解放了人”。

豆选 目录

**部分:秘密投票在西方

一粒粒再寻常不过的豆子,当它具有政治内涵时,不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兴盛时期,还是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抑或是在东方古国面临存亡的二十世纪,不仅闪现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且凝聚着生存与兴盛的力量。

**章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秘密投票
第二章秘密投票重现于中世纪
第三章18、19世纪英美选举的一些弊端与乱象
第四章澳大利亚投票办法——秘密投票的再起
第五章英美民间团体的豆选

第二部分:中国的豆选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竖起了民主、自由的大旗。豆选让不识字的农民借用投豆来代替填写选票,通过选举成功地动员了农民,将农村治理权从士绅、地主的掌控中转移到农民手中。
**章豆选,一个让人永远传颂的艺术主题

第二章豆选与基层政权建设
第三章西方人眼里的中国豆选
第四章豆选的操作办法
第五章其他投票办法

第三部分:豆选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

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们的共同理想———民主。

人们对民主的追求催生了豆选,它在暴力、强权、愚昧之外,为人们整合群体内部不同意见提供了一种文明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会因豆选的终结而终结,而是伴随着群体范围日益扩大,日趋繁多复杂的民主需求会借助更快捷的载体,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运行。

**章豆选给人们留下了什么
第二章抗日根据地的经验对当前的意义
第三章未来的路到底该如何走
第四章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心一环”

豆选 相关资料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长于公共问题的议论而短于政治技术的操作。本着对中国的朴素情怀,创作的“科普”读物《豆选》,相信对基层民主和单位民主政治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助益。

——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所所长 杨光斌


豆选是当年抗日根据地的一种普遍的选举形式,旧事重提,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张鸣

《豆选》以描述选举史上的秘密选举方式开篇,让读者走出教科书中格式化陈述的选举促成的迷思。进而对中国农村基层选举中的豆选,进行了饶有趣味的描述,让人们看到豆选这种表达选民政治意志的特殊选举方式,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丰富人们选举认知的作品。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任剑涛

其实对于选举而言,所投下的是豆,还是陶片或是其他什么东西,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使用他们的人以及使用它们的方式。这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丰富多彩的好读本。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景跃进

豆选 作者简介

博弈论政治学权威牛铭实:1958年出生于台湾,198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系。后赴美就读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1987年获博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政治系任教。1988年起,在美国杜克大学政治系任教至今。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博弈论、国际政治、政治制度与行为、中国研究。民政部当代基层民主研究中心主任米有录:编审,专业技术二级,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韬奋出版奖获得者。1955年出生于山西省,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政治系。1980年代末与人合著《新趋势——中国农村的现状与未来》、《中国农村家庭变迁》等,长期从事中国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研究,并主编《乡镇论坛》、《社区》等杂志。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