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运用文本文化分析方法,以细读小说和诗学阐释为基础,将20世纪伟大的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列为考察对象,充分审视已经成为关于信仰与人生的永恒经典的长篇小说《癌症楼》的文本文化学意义,其中的小说诗学形态,其中对人的存在与尊严的拷问,展现了20世纪俄罗斯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多重维度。本书的各个篇章(共5章)主要是从文本文化的角度,阐释《癌症楼》的文本、审美、文化等不同的侧面,讨论索尔仁尼琴的创作意识的完整性和它所提供的文学新经验。借以揭示《癌症楼》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和深化,并以丰富的精研认真评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创作经验为俄国文学所开辟的新的表现领域。在此基础上,分析《癌症楼》与俄罗斯当代文学历程,把握索尔仁尼琴及其创作与俄罗斯文学的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以期洞见《癌症楼》这样的作品对未来作家的启示意义。
鲁萨诺夫在医院中感到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定位的危机,彰显了鲁萨诺夫们精神的焦虑和危机。这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层级结构决定的。社会层级结构,原指在传统社会的政治国家领域中依据权力至上与权力大小形成的权力层级结构,后延伸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根据人和人之间权力大小、地位高低而建立的层级关系结构。因而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层级、地位层级和身份层级。鲁萨诺夫们的社会层级结构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具有以下特征:个人权利服从权力;身份挤压能力;权力高于规则;重服从轻自主、重管制轻服务;一元主导排斥多样个性。这些直觉性的理解和体验早已沉潜在鲁萨诺夫的意识深处。小说中许多常常有逻辑与修辞的混淆,也就是表面看是修辞,其实是逻辑,特定的意识形态积淀而成的逻辑。例如,鲁萨诺夫本人不承认自己得了癌症,他的女儿来肿瘤医院探病也“没有一般探望者走到重病号床前那种深表同情的愁苦表情”,她也不承认父亲得了癌症,而“不过是甲状腺肿大罢了”!作者在小说中写了一个细节来说明“瞒和骗”——也就是“他的精神可说是在女儿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也就沐浴在女儿的光辉之中”的例子:“阿拉讨厌披在肩上的那件象征性的白长衫,它老是往下滑,现在她索性笑着把它扔在床架上,让它盖住记载父亲体温的那张曲线图。”她的身份认同——“她结实、匀称,是鲁萨诺夫家族名门出身。”她不想当记者,要去当作家。鲁萨诺夫就说:“毫无疑问,文学应当由道德上十分健全的人去搞。”但是天知道,这是什么样的道德!女儿说她的诗集已经列入明年的出版计划,父亲问:“你这是怎么搞成功的?”女儿十分得意地回答‘:“当然,如果那么直接到出版社去,呈上自己的诗,那里谁会理你?但是安娜·叶夫根尼耶芙娜把我介绍给M,又介绍给C,我给他们朗诵了两三首诗,他们都非常喜欢,接下来就是由他们给什么人打了电话,给什么人写了条子,事情也就妥了,一切都很简单。”这个获得诗人身份的过程是与原先的记者身份所包含的意识的错位,但正是与父亲精神世界的对接,这是深入骨髓的,是烙在主人公精神深处抹不去的印迹。这说明,鲁萨诺夫们没有边缘化,他们在社会层级结构中言与行之间的断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面貌(鲁萨诺夫儿子从事法律工作,女儿要进作家协会,极力掌握更高社会层级的权力话语),可怕的是他们对此甘之若饴。他们身体和精神上的畸形正是千疮百孔的病态社会文化的象征。
3.“我得的根本不是癌”。鲁萨诺夫作为小说形象的叙事学意义在于这一“理性病人”视角的选择。他的出场所构成的意义是多重的。与现当代文学中的“孩童视角”、“畸形视角”、“变形视角”相并行,是现代文学变革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的文学创作中,更多的是以正常人被当成病人或者如鲁迅那样的“狂人”来作为艺术上的疾病叙事的中心。而索尔仁尼琴恰恰相反,把一个病人不承认有病、视自己为正常的人物作为社会关系的病态剖面,让它承载道德、文化和政治意义,并在叙事上以鲁萨诺夫与医院和病人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为悖论的佐证,引导了独特的文本内容,以“不是一般病人的口吻”,用“自动化”的方式暴露了靠整人发家的鲁萨诺夫之流的卑劣心理的运行机制,他“居高临下”地要求医生确认他得的不是癌,要求病人熄灯,要求病房应该有他认为的“秩序”,他不关心病友得了哪一种癌,而是让他那在入院前的生活中,大脑所习惯的一套观察事物的自动反映系统“正常”运行,用他的那套阴暗心理来“甄别”病友是否“危险”,他竟揣测,科斯托格洛托夫”会不会是装病,来这儿吃国家的饭,因为在我们国家病人吃饭不花钱”。在他总想担任病房“秩序维护者”的时候,医院和病房的一切都是不正常的。病友的一切活动使他感到既刺眼又刺心,病友讨论“念书不能增添智慧”的话题时,他感到烦心;叶夫列姆讲的“荒唐”的寓言故事更是刺中了他的精神“软肋”:他越是怕死,故事中长久的苟活的内容就越是令他难过。
……
冯玉芝,山东新泰人,1964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小说史和批评史。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获奖者创作学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主要成就与特色。已出版专著《肖洛霍夫小说诗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著《最后一颗子弹--;--;马雅可夫斯基评传》(华夏出版社);主编《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 России 》(解放军出版社)。在《俄罗斯文艺》等刊物上发表涉及别林斯基文艺思想、托尔斯泰小说艺术分析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精解-第二册-新版 本书特色 《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精解(新版)》是为《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二册)编写的配套辅导书。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 内容简介 桑兵教授执教至今,一直开设中国近代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课程。近几年来,又在香港、台湾的多所大学,继续讲授此课程。讲授此课面临的难题,就...
北京官话与汉语的近代转变 本书特色 《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为山东省宣传文化专项基金项目,主要研究了中国语言文化的汉字转向问题,立足于汉字本身固有的特点,...
吴稚晖文存 本书特色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文人学者太多,随意指出一人便是传奇,比如以雷人雷语著称的吴稚晖。今人多已不知吴稚晖为何人,但在当时,吴稚...
皓首学术随笔--吴小如卷 本书特色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皓首学术随笔》系列丛书称为“学术随笔”。所收各篇,门类繁多。这套书叙事谨严有据,文笔条畅清新,给人以大量的...
中国经典传说 目录 浅吟低唱的传说/001一 爱情传说孟姜女/003董永与七仙女/015梁山伯与祝英台/035柳毅传/052白蛇传/066二 神仙传说玉皇大帝与...
昨日书林:自我演戏以来 本书特色 《自我演戏以来》曾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辅导用书。作者是中国现代话剧创始人之一、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
中国当代英文报话语分析 本书特色 针对非英语国家英文对外传播媒体的话语分析,是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多层次的话语分析体...
陈季同法文著作译丛-中国人自画像 本书特色 19世纪末,在欧洲的文化舞台上,活跃着一位留着长辫子的中国人。他频繁出入于欧洲外交界和文化界的沙龙,成为政治杂志的封...
埃达 本书特色 《埃达》是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重要的北欧文学经典,也是在古希腊、罗马以外的西方神话源头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导致农耕产出低下,北欧先民为了生存和追求...
一千零一夜 本书特色 本书选用采自19世纪英、法、德、俄文《一千零一夜》译本中插图500余幅,大为译本增色。彩图上的人物造型准确,写实性强,服饰颇能体现阿拉伯人...
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
中国的井文化 目录 引言**章 饮水思源一 掘井二 汲井三 甜水井苦水井四 井的另用第二章 历史之凹一 市井之井二 价值观:仁义德三 儒家·释家·道家四 因凹生...
应用写作美学 本书特色 廖伦建的《应用写作美学》以典型盼古代和现代应用写作个案阐述了美学在应用文体中的运用与作用,针对不同文体具体介绍了各自的审美标准及写作方法...
认知语言学新视野 内容简介 认知语言学是国内新兴的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它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本书从各个方面对这一前言问题做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
琉璃厂 本书特色 琉璃厂街是以经营古旧书、古玩和文房四宝著称的文化商业街。位于宣武区和平门以南,以南新华街为界,分为琉璃厂东、西街,全长500米。琉璃厂街因在元...
礼记 本书特色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产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纵观 本书特色 本书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轨迹及其理论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是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献及理论基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纵...
「日漫有兩座高山,其中一座是手塚治虫,另一座就是柘植義春。」打破漫畫的框架,從「現實」看見「超現實」,在「夢境」與「日常」間遊走。日本前衛漫畫始祖經典作品選集,...
凯文·米特尼克● 1963 年 8 月 6 日出生于美国洛杉矶,是第一个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通缉的黑客,有评论称他为世界“头号电脑黑客”“地狱黑客”。● 曾凭借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