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

作者:王学泰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4-10

评分:8.8

ISBN:9787203087311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读游民文化,发现另一个中国

刘、关、张桃园结义前,为何关羽张飞要杀掉对方一家老小?

绿林好汉手中的朴刀是一种介乎农具和兵器之间的器具?

杀人放火可以当官?穷人靠着力气和胆量也能吃香喝辣?

香港影片中,为何警察和地下秘密社团都要拜关二爷?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读游民文化,发现另一个中国)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项“好汉”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是游民动惊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名人推荐:

要研究游民问题,实际上不能不研究整个中国社会与全盘中国历史,学泰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

作为一个学者,学泰声明“本书不会介入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但是我认为,像本书这样的对游民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对了解我们今天的社会及其未来的走向也有很大的意义。

——李慎之

王学泰先生积二十年之功完成的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无疑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力作。在我看来,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对其所研究的对象,有精细的把握,但其解释力仅限于 “这一个”;而另一种研究,则通过 “这一个”,作出更具普遍性的概括,提出了具有更大解释力的概念,因而具有某种理论价值。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研究就属于后者。

作品目录

序:发现另一个中国1
第一章绪论1
一、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与游民文化2
二、游民意识是不是真正存在?7
三、什么是游民?12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18
第二章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27
一、聚族而居的自然与社会背景28
二、宗法国家时期的社会结构及其解体31
三、汉至唐——族居与地主庄园经济的结合时期41
四、宋代及宋代以后宗法家族制度的确立48
五、乡土社会造就了乡土意识62
第三章脱离了宗法与家族秩序的人们69
一、什么是“脱序”?70
二、社会动乱的主力军——流民71
三、游士的辉煌与解体82
四、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92
五、历代统治者对待流民、游士、游侠的态度109
第四章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113
一、五代战乱对传统的冲击114
二、宋代社会风貌的变迁119
三、游民群体形成的初期——两宋、元到明中叶177
第五章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227
一、“江湖”——游民生活的空间229
二、两宋时代的江湖艺人231
三、早期通俗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游民生活与游民意识247
第六章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277
一、《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279
二、游民意识在《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等通俗作品
中的表现291
第七章从游民到帝王——一个个案的分析353
一、谈所谓对农民的“背叛”355
二、朱元璋的生平和造反实践358
三、朱元璋的治国之术368
四、从游民到帝王的思想转化396
五、《英烈传》等通俗小说中的朱元璋和朱元璋集团413
第八章通俗文艺与游民意识的传播419
一、通俗文艺传播的存在420
二、通俗文艺的传播422
三、“三教”之外,还有一教——通俗文艺中游民意识
的影响448
四、小说教中的英雄崇拜464
五、传播中的反传播力量481
第九章游民意识与通俗文学的演变491
一、“说唐”小说系列的构成及其早期作品493
二、游民知识分子与文人共同创作的《隋史遗文》502
三、作为游民知识分子作品的《说唐》511
四、背离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游民意识519
第十章明中叶以后游民的发展和组织化过程523
一、明中叶以后的人口、流民与游民525
二、社会的游民化与游民的社会化540
三、在通俗文艺影响下的游民结社553
第十一章天地会与通俗文艺565
一、两种不同的秘密会社与安清帮567
二、天地会的产生与通俗文艺作品的关系569
第十二章游民、游民组织与通俗小说667
一、游民的分化与通俗小说668
二、会党活动的公开化及其在通俗文学中的反映678
三、武侠小说中的帮会692
结语719
附录:游民政治727
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730
引用书目735
后记739
增修版后记744
· · · · · ·

作者简介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吴思“潜规则”、余英时“士文化”被称为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

王学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人饮食文化简史》《监狱琐记》《发现另一个中国》《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等。

精彩摘录

  人们痛恨的“暴君专制”垮台了,随之而来的是群龙无首的局面。任何约束机制没有了,一切都服从于丛林法则,此时“有枪就是草头王”,全凭武力说话,形成强凌弱、众暴寡的局面。这可以名之为“暴民乱治”。政出多门,百姓死也“多门”,使人们无所措其手足,处于鲁迅所说的“官来被说成是‘匪’,匪来了又被认作‘官’”的尴尬境地之中。这种混乱局面比“暴君专制”更为可怕。这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人们“从做稳了的奴隶的时代到做不稳奴隶的时代”。此时老百姓感到真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日夜盼望“真龙天子”出世。

——引自第31页


杜亚泉在《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的原因)(1919)一文中,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以大量的篇幅该到游民与游民文化问题。他说游民是过剩的劳动阶级,没有劳动地位,或仅作不正规的劳动。其成分包括有兵、地棍、流氓、盗贼、乞丐等。游民阶级在我国社会中力量强大,他们有时与过刺的知识阶级中的一部分结合,对抗贵族阶级势力。他认为“秦始以后,二十余朝之革命,大都由此发生”。可是革命一旦成功,他们自己也就贵族化了。于是再建贵族化政治,而社会组织毫无变更。他说这不是政治革命,也不是社会革命,只能说是“帝王革命”。游民和知识阶级结合,就产生了游民文化。这种文化以尚游使,喜豪放,不受拘束,不治生计,疾恶官吏,仇视富豪为其特色。

——引自第2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