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叩問

真實的叩問

作者:郭力昕

出版社:麥田

出版年:2014-10

评分:8.9

ISBN:978986344164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這樣的紀錄片,無論無心或有意,效果上大力維護了環境政治現狀的穩定結構與不被挑戰。政客與資本家們歡迎這樣不痛不癢的紀錄片,因此地方政府與資本家爭相贊助、投資,列隊集體觀賞,還要變成中小學生教材……」

【本書特色】

從羅興階、吳乙峰,一直到齊柏林憑著《看見台灣》一片紅遍大街小巷,台灣在過去已有許多傑出的紀錄片導演以透過鏡頭的方式來關懷、探索這片土地。然而,細察這些傑出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個台灣的紀錄片往往遺漏了國外紀錄片經常承擔起的責任與義務:對政治問題的探索與批判。

素以影像與媒體分析批判聞名的政大廣電系老師郭力昕,在累積了對台灣紀錄片多年的觀察之後,將他對台灣電影工業的期許與針砭化為26篇篇精彩的文章,分從理論與個案的角度來探討台灣紀錄片的未來。

【名人推薦】

推薦序作者

◎王派彰(策展人、任職於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吳永毅(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掛名推薦

◎井迎瑞(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教授 / 2014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

◎李惠仁(紀錄片導演 / 2014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及百萬首獎得主)

◎李道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主任)

◎沈可尚(紀錄片導演 / 2013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得主)

◎邱貴芬(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張照堂(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教授)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兼視覺學院視覺藝術研創中心主任)

作品目录

推薦序(一):圈養時代紀錄片的自由----王派彰
推薦序(二):選擇界線與政治:一個業餘者的話----吳永毅
自 序
第一部分
紀錄片的政治性與去政治:理論與歷史
1. 紀錄片的政治性
1930年代的西方和當代台灣的語境
2. 帝國、身體、與(去)殖民
「日治時期紀錄影片」的影像再現政治
3. 影像介入現實的政治話語能力
檢視戰後台灣的紀實攝影與紀錄片
4. 去政治化的環境議題紀錄片
以《±2℃》為例
5. 主體的紀錄,和紀錄的主體
紀錄片「業餘美學」的政治性
6. 以團結創造環境,以視野創造作品
7. 官方記錄影片的另一種歷史參照
8. 歷史‧真實‧影像
9. 再談紀錄片的政治性:反思與對話
第二部分
紀錄片創作的政治實踐:批評與對話
10. 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
齊柏林:《看見台灣》(2013)
11. 「不在同一陣線」的政治性
沈可尚:《築巢人》(2013)
12. 年輕世代的民主政治對話
傅榆:《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
13. 移工同志情欲的政治化
陳素香:《T婆工廠》(2010)、《彩虹芭樂》(2012)
14. 環境議題的複雜政治呈現
羅興階、王秀齡:《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2011)
15. 歷史紀錄片裡的政治性
郭亮吟:《綠的海平線》(2006)、《軍教男兒》(2010)
16. 工運與紀錄片鏡頭前後的女性
郭明珠:《環亞罷工90小時》(2008)
17. 設計感動語彙的政治效應
吳乙峰:《生命》(2004)
18. 原住民族的姓名與族群政治學
馬躍‧比吼:《請問貴姓》(2002)
19. 做為社會控制的高考惡夢,與希望
王楊:《中國門》(2011)
20. 性工作、性道德與性政治的中國語境
徐童:《麥收》(2009)
21. 影像符號勾勒的社會現實和政治話語
杜海濱:《傘》(2007)
22. 觀點犀利的當代中國觀看
艾瑪‧塔西:《鏡頭下的中國》(2013)
23. 描繪當代法國農民的紀錄觀點
雷蒙‧德帕東:《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2008)
24. 關於「影像真實」的政治
巴特瑞:《這不是我的影像》(2000)
羅伯‧法蘭克:《這是真的》(1990)
25. 迷人的法西斯與去政治的美學
蘭妮‧萊芬斯坦:《蘭妮‧萊芬斯坦回憶錄》(2009)
26. 創意顛覆行動裡的政治批判
與吉兒.夏普對談《文化干擾》(2001)
27. 每日的戰鬥
專訪英國左翼紀錄片導演迪克.方登
· · · · · ·

作者简介

郭力昕

影像文化評論者,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博士,現任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曾任《人間》雜誌圖片主編、《中時晚報》專欄作者,以及年度新聞攝影獎、紀錄片競賽、華語電影「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類評審委員,並自2003年起擔任「台北電影節」諮詢委員迄今。

著作包括《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再寫攝影》等。近年的評論與研究工作,集中於攝影和紀錄片的文化研究。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